歷史上最節儉的皇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皇帝在我國古代代表著至高的權利和財富,所以一說到皇帝我們不難想起阿房宮的排場,隋朝投入大筆的資源為楊廣造四層的龍舟。

但是歷史有這麼一個皇帝,終身節儉,甚至連死後都以紙衣為棺。

他就是本文的主角---郭威。

郭威(904年-954年),邢州堯山(今河北隆堯)人,五代時期後周王朝建立者,951年—954年在位,廟號周太祖。

郭威父親郭簡,曾為晉順州刺史,被兵死難。

郭威此時僅數齡,隨母王氏走潞州 ,母親在路途中辭世。

姨母韓氏提攜撫育,始得成人,郭威18歲時依故人常氏家,聞命應募,編入行武。

從戎後憑藉其膽識,屢立戰功,跟隨潞州節度使李繼韜。

後來李繼韜被李存勖發兵滅掉,郭威也被收編進了後唐軍隊,入了李存勖的親軍「從馬直」。

公元947年,劉知遠稱帝,建立後漢,之後攻下開封,定為都城。

郭威因助劉知遠稱帝有功,升戳為樞密副使、檢校司徒,成為統帥大軍的將領,位至宰相。

不久,後漢高祖劉知遠病逝,郭威和蘇逢吉同時受命,立其子劉承祐繼位,是為後漢隱帝。

公元950年,後漢隱帝與其寵臣對郭威等有功大將十分疑忌。

於是隱帝與親信李業密謀,詔令馬軍指揮使郭崇誅殺宣徽使王峻、郭威等;詔令鎮寧軍節度李弘義誅殺侍衛步軍指揮使王殷,以企一舉剷除前朝舊將勢力。

不料李弘義反以詔書密示於王殷。

王殷即派人向郭威告急。

郭威見事情緊急,即採用謀士魏仁浦之計,偽作詔書,宣稱隱帝令郭威誅殺諸位將領。

於是群情激憤,推舉郭威起兵討伐,以「清君側」。

七里坡之戰,後漢政府軍戰敗,隱帝被郭允明所殺。

郭威帶兵入京,覲見太后,讓太后臨朝聽政,並且假意擁立劉氏宗室武寧節度劉贇為帝,隨後突然聞報契丹南下,於是率軍北上抵禦,途徑澶州,士兵兵變黃袍加身,郭威返回汴梁,並逼太后任他為「監國」,奪得國政。

公元951年正月丁卯日,他又稱帝,國號大周,定都汴京,改元「廣順」,史稱後周。

郭威立國後,努力革除唐末以來的積弊,重用有才德的文臣,改變後梁以來軍人政權的醜惡形象。

郭威崇尚節儉,仁愛百姓,曾對宰相王峻說:「我是個窮苦人,得幸為帝,豈敢厚自俸養以病百姓乎!」他不但重視減輕人民的賦稅負擔,自己帶頭儉省,下詔禁止各地進奉美食珍寶,並讓人把宮中珍玩寶器及豪華用具當眾打碎,說:「凡為帝王,安用此!」他改革弊政,重用人才,獎勵農耕,減輕稅賦,是一位寬厚仁德、關注民生的好皇帝。

特別是他崇尚節儉、反對奢華、清正廉潔、一心為民的嚴謹作風,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濃的一筆。

按以前舊制規定,全國各地每年定期向朝廷進貢,供皇帝及皇妃賞玩使用。

郭威稱帝後就頒發了一道「罷卻諸道貢物詔」,說自己是窮苦中長大,碰到機運當了皇帝,不敢重斂百姓以豪華自己,這些規定要罷除,今後不須進奉。

他認為:「此等之物,皆屬各地特產,亦有取於民家,未免勞煩,率多靡費。

」加之一路奔波來獻,逐歲收斂,貢奉的只是自己一人,而受損的是廣大百姓。

同時他為了表示對倡節儉、反奢華的決心,以身作則,從自己做起,曾把後宮數十件珍貴古玩、金銀玉器拿到金殿,當著眾位大臣全部碎之,告誡曰:「凡為帝王,安用此物。

近聞漢隱帝日與嬖寵禁中嬉戲,珍玩不離於側,乃致人死國亡。

覆車未遠,宜以為鑑。

」並嚴誡左右:「今後凡珍華悅目之物,無得入宮。

」他還對宮中人員和大臣們的吃、住、行都作出了明確規定,突出了對「廉潔清正、節儉樸素」的要求。

一個封建帝王能把廉潔儉樸提到安國利民的高度來認識,確實是難能可貴的。

郭威在歷史上被人們稱道的另一件事,是他極力主張薄葬。

歷代帝王重視死像重視生一樣,力圖到陰曹地府仍不失自己的權威和富貴,於是就大修陵墓、大力陪葬、大把購物,郭威卻反其道而行之。

廣順二年(952年)十一月,他在敕文中說:「先王垂訓,孝子因心,非以厚葬為賢,只以稱家為禮。

掃地而祭,尚可以告虔;負土成墳,所貴乎盡力。

」郭威認為,喪葬貴在虔誠和盡力,孝子盡了心即可,並非厚葬才是孝賢。

郭威病危時,還叫人寫了一道聖旨,就六個字:「瓦棺紙衣簡葬。

」口授聖旨後他就閉眼而去,太子柴榮(郭威養子)可做了大難,按父皇旨意去辦,擔心會落個不孝的罵名;不按父皇的旨意去辦,又怕落下不忠的罪名。

思來想去,無所適從,便去找太后問主意。

太后說:「你父皇一生節儉,咱們不能違背他的旨意。

」柴榮將聖旨下到禮部,命禮部辦理。

禮部大臣也感到這事難辦,至高無上的皇帝死了,穿紙做的壽衣,用瓦做的棺材,太不像話了。

可是聖命難違,只得遵旨罷了。

於是用紙糊了一身衣服,在磚窯里燒制了兩片六尺長、三尺寬的大瓦,把死人放在中間,兩片瓦合在一起,把周太祖埋了。

上個世紀的五、六十年代,隆堯縣西部古柏仁城一帶,曾有人數次挖掘出瓦棺,瓦棺中還有人骨。

有人在河北、河南農村,還見過這樣的輓聯:「葬之失禮,入土為安;後周遺風,紙衣瓦棺。

」此聯至今還在中原民間流傳。

一位封建帝王,臨終之時仍事事注意節儉,處處「不得差配百姓」,並以紙衣瓦棺,付諸實際行動,確實值得我們今人深思。

在他的精心治理下,中國長期戰亂的局面開始轉向統一,開始顯露出民富國強的跡象,為周世宗也為趙匡胤的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陳橋兵變原來是山寨版的「黃袍加身」?

一提起陳橋兵變,大家第一個想起來的就是宋太祖趙匡胤的黃袍加身,而且這個概念已經根深蒂固,仿佛黃袍加身只有趙匡胤做過一樣,那麼我們先來回顧一下趙匡胤黃袍加身的經過吧。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