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最危險的職業,一定是東吳的這個大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不少人開玩笑說東吳大都督是三國第一高危職業,從周瑜到魯肅,再到後來的呂蒙和陸遜,東吳政權在短短的二十年里先後經歷了這四代大都督,的確換得有點兒邪。

這四人之中,前三位都是英年早逝,因病死在任上。

第四位陸遜倒是長命,官至吳國丞相,後來卻因為捲入太子之爭,站錯了隊而被晚年的帝王孫權整死。

電視劇新三國把東吳四代大都督的故事更加演義化,甚至還出現了孫權刻意害死呂蒙,清除權臣的劇情,這讓大家對於孫權和四代大都督的關係更加迷茫了。

那麼孫權與他四代大都督的關係究竟怎樣呢,他是不是大都督的剋星呢?

整個三國歷史上,大都督幾乎是東吳獨有的一樣東西。

在東吳,大都督可以單獨指揮整個江東的主力部隊,不受孫權節制;大都督甚至還有一定的外交權力,他個人的外交路線經常就體現為東吳的國家意志。

三國時期,擁有這樣大權力的臣子可能也只有劉禪時期的諸葛亮,曹魏後期的司馬家族,和東吳後期的諸葛恪了,而這三次大權獨攬都是因為皇帝成了傀儡皇帝而造成的。

孫權可不是什麼傀儡君主,更不是傀儡皇帝,因此這就讓東吳大都督的特殊性更加凸顯。

對於周瑜和魯肅,我想我們現在應該清楚,孫權對他們並沒有太大敵意。

周瑜早年的專權也許影響到了孫權的成長,但周瑜的能力和個人魅力,以及他與孫策的關係,都是讓別人說出不閒話來的,年輕的孫權也必須在紛亂的天下中倚重他。

至於魯肅,孫權清楚他對孫家和自己的忠心,他們是一張床上睡過的明君賢臣,在信任上不會出任何問題。

因此周瑜和魯肅的英年早逝,完完全全是個意外,不會跟孫權有半點關係。

赤壁之戰後,周瑜的聲勢上漲到最高點,他一直覬覦荊州之地,同時對劉備採取敵對的態度,因此他正應力主進兵攻取荊州才對,但他依然接受了孫權和魯肅把荊州借給劉備的方針,同時交出兵權,抽調吳軍主力讓孫權帶著去打合淝。

這說明周瑜對孫權的忠心不容懷疑,孫權也不會加害國家棟樑。

事實上,隨著孫權的慢慢成長,東吳大都督的實際權力也在越變越小。

赤壁之戰時的周瑜代表了東吳大都督的權力巔峰,幾乎指揮吳軍全部主力。

在這之後,大都督一般也就實際掌握幾萬人不等的軍隊,負責東吳西線鄱陽湖到洞庭湖一線的防務。

因此孫權與幾位大都督的衝突更多在外交上。

東吳四代大都督,除魯肅主張聯劉抗曹以外,其他三人均不同程度主張西進滅劉。

孫權本人在外交上是個實用主義者,並沒有一種固定的路線,他喜歡依據局勢隨時改變策略。

在赤壁之戰結束後,周瑜力主消滅劉備,進取荊州的時候,孫權和魯肅意識到當時的局勢仍是敵強我弱,東吳需要劉備的力量牽制曹軍,因此孫權和周瑜起了一次較嚴重的衝突。

後來劉備奪取益州,孫權認為是時候收回荊州的時候,就又與主張聯劉抗曹的魯肅發生了小衝突。

孫權的這種實用主義可以說是聰明的體現,但有時候也是一種嚴重的戰略短視。

當魯肅死去,孫權終於能夠真正執掌外交大權之後,他就跟同樣主張攻打荊州的第三代大都督呂蒙合謀竊取了荊州。

在當時劉備聲勢滔天,關羽威震華夏的時候,他們認為奪取荊州是當時最符合東吳國家利益的事情,殊不知東吳自從占據荊州後,就再沒有力量爭取合淝,打通進入中原的大門。

東吳用強大的水軍把自己封鎖在了長江以南,但是孱弱的陸軍讓他們一步也跨不過長江去,從此徹底成為了一個割據政權。

在這件事上,孫權要負責任,所有除魯肅以外的東吳大都督也要負責任。

前三任大都督跟孫權的死沒關係,第四任都督陸遜就是完全因為孫權而死了。

老年的孫權,從一個識人善任的明君,徹底變成了一個猜忌多疑的昏君。

他因為寵愛幼子,不惜廢長立幼,廢掉做了多年太子的孫登。

陸遜也在這件事裡受到牽連,被孫權整死。

一代名帥名相就這樣不明不白的死掉,歷史也告訴了我們孫權到底是什麼貨色。

歷史告訴我們,孫權沒有剋死自己的大都督們,至少沒有剋死前三個。

不過前三位大都督也應該為他們的短命而慶幸,假如他們長壽,估計遲早要被老來昏庸的孫權整死。

如果不可一世的周瑜,或者當年跟孫權親密無間的魯肅真的被孫權整死,那真的是令人悲哀的一件事。

只可共患難,不可共安樂,從古至今都是君臣之間的一條老路。

錯不在君,也不在臣,而在一人集權的制度。

自今而後,如果還有人想搞獨裁,做皇帝,人人得而誅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