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東吳第一老好人,他究竟做了什麼事讓他德高望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魯肅這個人物一直容易被不少人忽略。
因為魯肅在演藝里的形象,
感覺就是一個溫吞怕事的儒生,
有時候出來跑跑龍套、搓搓湯圓,當和事佬這樣。
可是這跟正史魯肅的實際描述是有落差的。
第一,魯肅的實際形象並不是文弱儒生,而是樂善好施,結交天下人才的豪傑。
史載魯肅家裡本來蠻有錢,但是當時天下大亂,魯肅『不治家事,大散財貨,摽賣田地,以賑窮弊結士為務』。
後來家裡還有兩大倉的米,周瑜當時來找魯肅討糧,魯肅豪氣的就指了其中一倉說:『這倉給你』,
周瑜立刻覺得這個不簡單,就跟魯肅結交為好友。
而且史書中魯肅的形象是:『體貌魁奇,少有壯節,好為奇計。
天下將亂,乃學擊劍騎射 』這與他在演義中的形象是大相逕庭。
第二,正史上的魯肅,在東吳也當上了大都督的位置,這個位置東吳還有另外三人做過,分別是周瑜、呂蒙、陸遜,周瑜掛的時候,都督是落到魯肅身上,可見魯肅的地位是很高的。
再來,魯肅也對東吳有不少貢獻。
第一是所謂的塌上策。
史載魯肅因為跟周瑜是好友,因此加入了東吳。
但是在孫策在的時候,魯肅並未獲得重用。
直到孫權繼位,周瑜再次引薦魯肅,
魯肅跟孫權就在塌上喝酒聊天,這時魯肅就跟孫權建議了東吳未來的戰略方向:
『北方曹操不可與爭鋒,應該進攻劉表,據長江以南,割據一方,以待天下有變』
這個戰略觀點與諸葛亮的隆中對是不謀而合的。
第二,魯肅力主聯劉抗曹。
當時曹操大軍兵臨江東時,諸將都建議孫權向曹操投降。
只有魯肅不說話,私下找機會跟孫權說:
『東吳諸將都可以投降曹操,只有你不能投降曹操。
我們降了曹,至少還有官做,你降了曹操,你覺得你會有何下場?』
於是後來孫權才下定決心聯劉抗曹。
如果當時沒有魯肅,也許赤壁之戰沒打,東吳就已經亡了。
第三,魯肅提出借荊州的計策。
當時劉備無足夠的根據地,就向孫權借荊州,只有魯肅勸孫權接受這個提議。
魯肅認為,以當時東吳的國力,無法穩當的守住荊州,與曹操抗衡。
不如把荊州借給劉備,把劉備作為吳國的爪牙,之後再按照周瑜、甘寧的計畫,西進取得巴蜀。
於是孫權採納。
據說當時曹操聽到孫權把荊州借給劉備的消息,大吃一驚,把筆落在地上,因為他知道劉備得了荊州,就是如虎添翼。
果然後來魯肅的得意算盤還是落空了,因為劉備得了荊州後,就立刻又進軍西蜀,晚人一步的孫權,也只能恨得牙痒痒的。
不過後來魯肅與關羽談判周旋、曉以大義下,還是取得了半個荊州過來,雖然不盡如本來的計畫,但也不算太吃虧。
從魯肅憑一張嘴和三寸不爛之舌,說的關羽願意割一部分荊州給東吳來看,魯肅的口才也是相當好的。
只是後來魯肅病死,主戰派的呂蒙繼任都督,就稱關羽北伐時,把荊州整碗捧來了。
綜而觀之,魯肅對東吳的貢獻還是很大的。
由於魯肅的戰略眼光,東吳才終究與魏蜀兩國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
當然,魯肅提出借劉備荊州的建議,對於東吳自身了利益而言,到底是好是壞,還是值得討論的。
可是從曹操的反應來看,這條奇計應該確實成了曹操的心頭大患。
不過世事總是難以預料,後來荊州也成了吳蜀的導火線。
如果魯肅多活幾年,讓吳國跟蜀國不要撕破臉的話,也許三國後來的發展會很不一樣。
總之,魯肅實在是東吳相當重要的一個謀略人才。
他向孫權說了一句話,嚇得曹操連筆都握不住了
一提起魯肅,人們總想起那句歇後語:魯肅上了孔明船——盡辦糊塗事。無論是在小說《三國演義》還是《赤壁》等諸多影視作品中,魯肅都給人一種忠厚老實、毫無主見,跟在周喻和諸葛亮後面唯唯諾諾甚至被他們戲弄...
魯肅,三國時期的真英雄!
提到魯肅,很多人都覺得他幾乎一事無成,唯唯諾諾,在東吳和劉備之間只是負責傳話的而已,可真實的魯肅,是個胸懷大略,目光長遠的政治家。不細讀歷史,不好好品讀,不會發現魯肅的智慧,他總是表現的那麼大智...
呂蒙對關羽殺人辱屍 只因關羽說過的這兩句話?
呂蒙,少年時依附姊夫鄧當,隨孫策為將。以膽氣稱,累封別部司馬。孫權統事後,漸受重用,從破黃祖作先登,封橫野中郎將,受魯肅知遇之恩,潛心休學,苦讀兵書,被推薦給周瑜,周瑜此人向來是自恃才高,傲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