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失荊州,看用人失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志》中形容荊州的戰略地位「北據漢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

諸葛亮隆中對也指出,若成大事必奪荊州。

赤壁之戰後曹操大敗,劉備用盡計謀從東吳挖走了荊州這塊「肥地」。

通過近二十餘年的積累打拚,終於奪得荊州,劉備的大業初成,入川要道的扼守讓天府之國納入囊中,大有復興漢室的架勢。

而此時與劉備櫛風沐雨打拚的重臣們已至暮年,劉備已近花甲之年,關羽更是進了花甲之年。

劉備雖寬仁、忠厚、好施、善於收買、籠絡人心,是一位志存高遠講義氣的領導,但在選擇鎮守荊州的人選上,犯了感情用事的錯誤,選擇了與自己拜把的兄弟關羽,沒有選擇更合適的人選趙雲。

關羽實際情況是不能鎮守荊州了,歲月不饒人。

而趙雲的資歷此時再合適不過了,趙雲經歷過長坂坡、單騎救阿斗的嚴峻考驗,都顯示出了趙雲的異常勇猛和忠心耿耿。

可是,趙雲沒和劉備「桃園結義」,劉備放心的只有年邁的關羽。

最終,劉備沒有選擇趙雲,作為劉備的思考軸心的諸葛亮,自然也明白主公所想,也促成了選擇關羽的幕後推手。

過度的信任,因私廢公,毀了大業,膨脹了關羽的頭腦,最終荊州失陷,而關羽敗走麥城,人頭落地。

縱觀歷史,任何帝王,所謂執政,都在做兩件重要的事,選人和用人。

東吳孫權,從周瑜到陸遜,換了幾代人,以不斷更新補充的新鮮血液的最佳陣容,對陣正在衰老的暮年之師,其實結局已經被預知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揭秘歷史上關羽「大意失荊州」的真實原因

三國時期,諸葛亮派關羽鎮守荊州,關羽出兵攻打曹操,而孫權又趁機襲擊荊州,導致荊州淪陷,這不能不說是關羽的一大失誤,是足以致命的失誤。荊州十分重要,它北據漢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占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