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道貌岸然的偽君子——朱熹不孝親母勾引尼姑還挖人祖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歡迎您關注我們,為您帶來新視角新體驗。

在我國歷史上,名人特別是「聖人」備受人們尊重。

然而作為一個普通的人,難免會有些缺點,但其中的一些人卻有著很大的污點和令人討厭的一面,其品行比普通人尚且不如,卻在漫長的歲月長河中被光輝的形象所掩藏,成為了一個完人。

被元、明、清三朝封為「聖人」的南宋大儒朱熹,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代表人物,是我國南宋時期「理學」的集大成者,一生著作無數,流傳下來的也非常多,八百年來一直被視為中國傳統社會的道德標杆,然而我們要是翻開歷史的背面一看,就會發現朱夫子是個假道學,甚至是偽君子,說他口是心非、陰損毒辣也不為過。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號晦庵,南宋江西婺源人,19歲進士及第,曾任荊湖南路安撫使,仕至寶文閣待制,世稱「朱子」,可以說是繼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朱熹被辛棄疾贊曰:「歷數唐堯千載下,如公僅有兩三人。

」西方研究者則譽之為可與亞里士多德比肩而立的偉大哲學家。

其理學思想不僅被元明清三代視為正宗,影響至今,而且遠播海外。

就治學角度,我們必須得承認朱熹的偉大與傑出之處,值得我們敬佩,但如此提倡倫理道德、高喊著「存天理滅人慾」的朱子卻說著一套做著一套,那麼我們應當怎麼來評判他,這就是各位的自由了,歡迎各位積極評論,筆者只作較為客觀的陳述。

根據史料記載,朱熹小時候就很聰明了,5歲開始閱讀《周易》,6歲與其他孩童玩耍之時可信手將八卦圖畫在沙洲之上,還親自編著了一本叫做《周易本義》的書籍,可見他對易學的研究之深。

朱熹相信風水的「山環水抱,藏氣聚風」之說,不僅是相信,他還迷信,他堅信只有祖宗墳墓的風水好了,後人才能福澤綿延,為此朱熹將其父的墳墓三次遷移,其母、其妻、長子及他自己的墳墓都是自己親自選定,從這裡也能看出他的私心,這和他所提倡的重義輕利的理學是自相違背的。

《夷堅志》中描述,朱熹在任提舉浙東刑獄的時候,與知州唐仲友起了糾紛,雙方都在氣頭上,於是各自上奏朝廷控告對方,一時之間也是僵持不下。

這位理學家沒有想著如何說服唐仲友,而是打起了歪腦筋。

經過多方打聽,朱熹得知唐仲友非常傾慕當時的江南名妓嚴蕊,於是他偷偷派人把嚴蕊抓來,對其用刑,想從嚴蕊口中得知一些對唐仲友不利的消息,好以此要挾。

沒想到嚴蕊寧死不從,於是朱熹把她再關再打,仍無結果。

姑且不論唐仲友的品性如何,朱熹如此行徑確實不是君子所為,與他自己所提倡的更是大相逕庭。

常言道,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這事很快就被其他人所知曉,一時間輿論譁然,鬧得沸沸揚揚,這許多人都敬佩嚴蕊,甚至孝宗皇帝都知道了這件事,最終唐仲友與朱熹二人均因此事被免職。

同時朱熹對於訴訟有著非常重大的偏見,他認為,凡是涉及到訴訟,都是先論起尊卑、長幼、上下、親疏之分後,才聽凡人是非曲直的言辭,他的理念是要「以理殺人」。

可是他卻未曾想過,如果訴訟按此原則執行,那麼有地位的人說什麼都是對的,下層人民如何伸冤?

在繼續揭秘之前,我們先來說說證據。

有本書叫做《四朝聞見錄》,是宋朝的葉紹翁所著,全書分為甲、乙、丙、丁、戊五集,凡二百零九條,記載了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事跡,所記多為作者親歷或耳聞,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1988年中華書局曾經出版,該筆記形式活潑,內容廣泛,多年來頗受讀者歡迎。

據《四朝聞見錄》的丁集記載:儘管朱熹大肆鼓吹「革盡人慾,復盡天理」,但在宋慶元二年(1196年),監察御史沈繼祖卻列舉了大量事實,揭露他言行不一:他曾經帶著兩個漂亮尼姑外出旅遊,並用甜言蜜語引誘她們「三陪」,最後二人還俗做了朱熹的小妾,出去做官時都帶著她們;此外,朱熹的大兒媳在丈夫死後卻懷了孕;不知孝順,虐待自己的老母親;以兒女婚嫁喜慶的機會,大肆收受紅包禮金,「一歲之間,數以萬計」;以知名學者的招牌,開門辦學並擅自提價,收取高額學費;指使家屬子弟偷盜別人的耕牛(在古代這是重罪),宰殺後胡吃海喝。

此外,朱熹還強行占據范染祖輩留下來的山林,用於修建自己的私家住宅,還誣告原主並治罪。

前文講過朱熹重視風水,為其母選定了墳墓,而這墓地是怎麼來的呢?他讓人挖了崇安一名弓手父母的墳墓,用來安葬自己的母親,全然不顧別人的祖宗曝屍荒野。

有人認為,這些都是朱熹政敵所捏造的。

然而《四朝聞見錄》的作者葉紹翁,是朱熹的福建同鄉,而且只當了短暫的小官,長期隱居錢塘西湖,跟當時皇帝身邊的大紅人「朱聖人」根本沾不上邊,何來政敵一說?此書面世後,有關朱熹的事跡引發朝野巨大震動,造成了很壞的影響,滿朝文武紛紛彈劾這位老夫子。

宋寧宗聽說之後,也降旨要貶朱熹的官,於是朱熹主動上表謝罪,不僅承認了納尼做妾等事,連幾十年「正心誠意」的大學問也不講了,說自己是「草茅賤士,章句腐儒,唯知偽學之傳,豈適明時之用」,表示要「深省昨非,細尋今是」。

陳亮等人和他關於理學反覆辯論多年,他始終堅持自己的觀點,現在一看政治風向不對,馬上承認自己大力提倡的那一套是「偽學」,要「深省昨非」了,這是非常沒有原則與節操的態度。

退一步說,如果葉紹翁揭發的水分太大,對於面子比生命還看得重的朱夫子能夠認輸嗎?再以北宋宰相王安石為例,其清廉高潔的品行,讓政敵都不得不佩服,如果朱夫子像王安石一樣,個人操守無懈可擊,就算政敵想攻擊也無從下手,皇帝手下的監察御史並不是好糊弄的。

此外,還有清朝才子紀曉嵐對《四朝聞見錄》的評價也認為,該書記載的基本上是事實。

由此可見,我國歷史名人中,兩面人生在朱熹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現代有人評論說,「朱熹的命運,說白了是一名頂有才華、獨樹一幟、執著到死的知識分子的命運;又是魯迅所憐惜所痛恨的那一類想做奴才又當不上奴才的中國人的命運。

在筆者看來,對朱熹如何評價是一個十分糾結和無奈的的事情。

你可以鄙視他,也可以對他頂禮膜拜;可以數落朱熹無數的錯,又不能不追思他的貢獻。

我們看聖人,往往是只看見他們「聖」的一面,卻忘了他們「人」的一面。

古往今來,像朱熹之類的名流,在他們光鮮的外殼之下,不知藏著多少見不得人的陰暗面,只是大多數百姓不知道罷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