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狂傲到敢公然大罵曹操,才華橫溢可早早卻死於非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京劇舞台上《擊鼓罵曹》一折中,禰衡被塑造成了一個大義凜然、忠義十足的儒生形象,他為了維護大漢王朝,用擊鼓的方式,將奸賊曹操好一番的痛罵。
但是,舞台上的禰衡是經過藝術加工的,與歷史上真實的禰衡有著一定的差別,那個真實的禰衡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他有什麼樣的故事,他又是怎麼死呢?為了還原真相,我們還必須從歷史出發。
建安初年,曹操遷漢獻帝到許昌,朝廷局面剛剛穩定。
有些才名的禰衡也來許昌,想獲得當權者的賞識,躋身官場。
如果按照現代人求職的方式,禰衡就應該好好打上一份簡歷,到那些主管部門或權貴者家中,好好推銷自己,認真介紹自己的才能和理想,以引起當權者的重視和賞識,最後得到相應的工作,從而留在京師。
但禰衡卻背道行之,當他拿著一份字跡模糊的名片求職幾次碰壁後,他不但沒有認真總結自己的不足,反而是變成一個十足的憤青,天天諷刺辱罵那些權貴,來發泄自己心中的不滿。
好像全世界都欠他的一樣的。
有人建議他去陳群、司馬朗那謀個差事,他卻狂妄地說「我怎麼能和殺豬那些人在一起呢?」又有人問他,你看曹操、荀彧、趙稚這些是不是蓋世英雄?他依舊不知天高地厚地說道:「曹操沒什麼了不起,荀彧長的不錯,小白臉,可以干弔喪的事情,趙稚肚子大,是個飯桶,可以管理廚房請人吃飯。
」禰衡如此狂妄自大,可以說把許昌的名人差不多都得罪了。
幸好還有個孔融比較看得起他,於是,孔融就積極向曹操舉薦禰衡。
曹操思賢若渴,於是也想見見這個禰衡。
但禰衡卻說他有了狂病,不肯相見曹操,還罵了曹操一堆難聽的話。
曹操知道後十分生氣,但看到禰衡有點才氣,也就沒準備殺他。
為了殺殺禰衡的傲氣,一日聚會,曹操讓禰衡擔任鼓吏,為大家助興,藉此來羞臊他。
當日,禰衡身穿一件破舊的單衣,出現在聚會上。
曹操身邊的屬下讓他換上新衣服再去上場,可他卻眾脫光了,裸體於眾人面前,毫不顧忌社交禮儀,全場驚駭。
這一下子反而弄得曹操哭笑不得了,笑著說道:「本欲辱衡,衡反辱孤。
孔融看見禰衡如此表現,於是勸解曹操道:禰衡是狂病發作,希望主公多多諒解。
並說禰衡要親自謝罪。
曹操聽說禰衡要來謝罪,這才高興,並囑咐門人不要阻攔禰衡覲見。
可禰衡卻身著單衣,拄著拐杖就來。
他不但沒有當面謝罪,反而站在大門口,又把曹操罵了一番。
這下子可徹底把曹操激怒了,曹操對孔融說:「禰衡就是一個豎子,一個鼠輩而已,我要殺他,別人會說我不能容物,許昌他是沒法待,讓他去劉表那吧。
」曹操之所以不殺禰衡,一方面,曹操剛到許昌不久,正是招賢納士的階段,禰衡又有點才氣,殺了他會使天下的名士以後不肯來投奔。
另一方面,禰衡不過就是一個清高的文人,愛罵罵街、發發牢騷,不是反對曹操的反對派,對朝廷也沒什麼威脅。
這才使他逃過一劫。
臨行前,當許昌的名士紛紛為禰衡送行,為了治治禰衡的狂悖,大家都相約等禰衡到了就原地坐著不起身,藉此羞辱禰衡。
但當禰衡到了之後,他看見眾人坐在原地不起,就大哭起來,說他到了墳地死屍堆里,臨最後還是狠狠地挖苦諷刺了眾人一番。
到達荊州後,禰衡一開始還有所收斂的,沒像在許昌的時候那麼狂妄自大,和劉表詩詞唱和,也顯示了他過人的文采,深得劉表喜愛。
可日子久了,禰衡就開始舊病復發了,對劉表不怎麼尊敬了,多次侮慢劉表。
而他和劉表身邊的人,也處不到一塊,那些人就在劉表耳旁天天詆毀禰衡。
時間長了,劉表對禰衡有了看法,就慢慢疏遠他,最後,乾脆把他送到自己手下黃祖那裡。
劉表不殺禰衡也是怕自己愛賢的名譽受損,怕中了曹操借刀殺人的計策。
那把禰衡送到性情急躁的大老粗黃祖,無疑是有讓黃祖好好教訓教訓禰衡額意思。
黃祖是個沒文化的大老粗,對文化人特別禮遇,對於禰衡這樣的名士來到自己的地盤,自然是很高興,對他十分善待,禰衡也把昔日行徑收斂一些。
當時,禰衡作為黃祖的書記,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每次寫的東西就如同黃祖想說一樣,深得黃祖信任。
但日子一長,禰衡的老毛病又犯了。
一日,黃祖在大船宴請賓客,一同出席的禰衡在酒宴上,則是出言不遜,黃祖幾次苛責,禰衡還是我行我素,並罵黃祖是死人。
黃祖大怒令人將禰衡拉出去,可禰衡依舊是大罵不停,最後盛怒之下的黃祖,令人將禰衡處死。
禰衡也就以這樣的方式,結束自己短暫的一生,時年26歲。
禰衡之死,死於他的性格。
有人曾說:性格即命運。
他的性格註定了他悲劇的命運。
他,自視才高,看不起別人,更不會尊重別人,只會一味挖苦諷刺,有時稍有不滿意的地方,就破口大罵,處處樹敵,幾乎把身邊的人都得罪。
他也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有時連基本的社交禮儀也不懂,只想一味地出奇,狂妄偏執到家了。
而且,他眼高手低,自我定位太高,恨不得一夜成功,無法融入現實社會,明顯有失偏頗,華而不實。
像禰衡這樣狂妄自大、目空一切、徒逞口舌之利,而不考慮後果的人,如果放在現今的社會中,還不至於死罪,頂多我們不會理會他這樣的偏執狂,讓其自生自滅而已。
但放到三國那個黑暗的社會中,那個用拳頭說話的時代,禰衡就不幸運了。
也許,像曹操、劉表那樣有些胸襟的人,還可以不拿他當回事,但遇到黃祖這樣十足的大老粗,他的命運就可想而知。
儘管他罪不致死,但在那個殺人如麻的時代里,他如此的表現,而遭受殺身之禍,就不足為奇了。
東漢末年名士禰衡罵曹操、辱劉表,恃才傲物,最終死於惡口
東漢末年名士禰衡罵曹操、辱劉表,恃才傲物,最終死於惡口。禰衡年少時就有文采和辯才,但是性格剛直高傲,喜歡指摘時事、輕視別人。最後惹來殺身之禍。
德州名士,罵曹操斥劉表砭黃祖,被殺後武漢人民為他修墓
禰衡(173-198年),臨邑德平鎮小禰家村人,是東漢末年名士,文學家。提起禰衡,人們馬上就會想起京劇舞台上《擊鼓罵曹》一折,為其不畏權貴的氣節、恃才傲物的品性和才華橫溢的文筆發出種種感嘆和評價。
三國名嘴禰衡、張松、楊修為何都逃脫不了被殺的命運?
禰衡、張松、楊修這三個人在《三國演義》里都是才華出眾的文人,且三個人命運也很相似,最終都是被殺,死於非命。他們的被殺既非自身所能預料,又不是亂世之中慷慨赴義的自我選擇,可以說帶有一定的悲劇性。...
禰衡是個謎,他為什麼痛罵曹操,真是因為痛恨曹操篡漢嗎
三國時期的禰衡,一直是一個謎。有一出京劇叫《擊鼓罵曹》,說的是禰衡痛恨曹操挾持漢獻帝,犯上作亂,借擊鼓之事,把曹操這個「奸賊」痛罵了一頓。表現出的是一個知識分子的氣節。這個說法對嗎?
此人才華不輸諸葛亮,曹操卻避而遠之,26歲便遭人殺害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路英雄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魏蜀吳更是不惜代價去爭奪人才,可是卻有一位才華和名聲都不下於諸葛亮,周瑜的人,卻無人問津,最終落得慘死的下場,他就是禰衡。
三國著名才子孔融和禰衡忘年之交的故事
《後漢書·禰衡傳》:「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與為交友。」《南史·何遜傳》:「弱冠州舉秀才,南鄉范雲見其對策,大相稱賞,因結忘年交。」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喜歡為學,博覽群書。建安年...
禰衡:才華出眾,才智過人,只因過於自負,以至身遭不測
三國初期,智慧人物以許都為盛,在當時曹操的大力招納下,荀彧、郭嘉、程昱、荀攸、鍾繇、董昭、劉曄、賈詡、華歆以及王朗、蔣濟、毛玠、陳群、趙儼、司馬朗等名士一時各領風騷,盡展智慧風采。不過有個從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