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千萬奇才更是千古喟嘆的文人悲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楊修——這個才華橫溢的亂世才子。

在古時文人中,有兩個人的命運最為後世所唏噓。

一個是王勃,他才高八斗,卻過於清高自我,不修小節,最終英年早逝,留下了名垂千古的《滕王閣序》以及經典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另一個就是楊修,年僅四十五歲就被曹操所殺,世人一直認為是其才華耀眼而被操妒忌而以雞肋藉口所殺。

而在我看來,曹操未必那麼氣量狹小,耍點小聰明也不足以讓修喪命,楊修之死並不是那麼簡單。

楊修,字德祖,今陝西華陰人,是楊震的玄孫,楊彪的兒子,出身世代簪纓之家。

《後漢書》說"自震至彪,四世太尉"。

學問淵博,極聰慧,有俊才,建安年間被舉孝廉,除郎中,後擔任丞相曹操的主簿。

當時曹操軍國多事,楊修負責內外之事,都合曹操心意。

史載,"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

又《世說新語·捷悟篇》載四則楊修展才之事,他的才華曹操亦曾自嘆不如。

後楊修數次助曹植通過曹操的考驗,然而曹植日加高傲,楊修本想和他疏遠卻不能,亦不敢,曹操亦因知道曹植受楊修之助才通過考驗,頗為氣憤,後來他曾寫信給楊彪中提到:"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吾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恨。

"最終於建安二十四年秋天,因為雞肋之事,被曹操以"前後漏泄言教,交關諸侯"之罪所殺,楊修嘆息:"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

楊修的嘆息說明他早已經洞悉了自己的命運,而最終無法駕馭。

不過一個聰穎的文人,發出「我認為自己早就該被殺了!」這樣的嘆息,說明內心深處有多麼的不甘和無奈。

關於楊修的才華的很多故事也充滿爭議。

比如猜字謎就是其中一例。

故事內容是:魏武王曹操曾經從曹娥碑下路過,楊修跟隨著他。

看見碑的背面寫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

曹操就問楊修:"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楊修回答說:"知道。

"曹操說:"你先不要說出來,讓我想一想。

"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說:"我已經想出來了。

"他叫楊修把自己的理解另外寫下來。

楊修寫道:"黃絹,是有顏色的絲,色絲合成一個'絕'字;幼婦,是少女的意思,少女合成一個'妙'字;外孫,是女兒的兒子,女子合成一個'好'字; 臼,是承受辛苦的事。

受辛苦合成一個'辭'(辭)字:這就是'絕妙好辭'。

"曹操也把自己的理解寫下了,結果和楊修的一樣,於是感嘆地說:"我的才力趕不上你,竟然多想了三十里。

"

原記載出自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但羅貫中發現曹娥廟在在紹興上虞,而曹操一生沒有過江南,可以很明確地推斷這個事情是純粹虛構的。

或許羅貫中也發現了這個問題,所以在他的《三國演義》里將這個事情演化到是曹操過藍田的蔡文姬家裡,看見了碑文的拓本來掩蓋這個明顯的紕漏,也算是用心良苦。

現存的曹娥碑系在宋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由王安石女婿蔡卞重書的。

此碑高2.3米,寬1米,為行楷體,筆力遒勁,流暢爽利,在我國書法史上較高的地位,由於已歷千年,所以可稱是彌足珍貴。

目前此碑絹本手跡現存遼寧博物館,上有梁代徐僧權、滿騫、懷充等人題名,還有韓愈、宋高宗等人題款。

楊德祖(楊修)任魏武帝曹操的主簿一職,當時正在修建相國府的大門,剛剛建好屋椽屋桷,曹操就親自來視察了。

看完之後,叫人在門上題了個"活"字就離開了。

楊修看見後,就立刻叫人把門拆了。

建成以後,他說:"門裡加個'活'字,是'闊'字。

魏王正是嫌門大了。

"

有人送給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點,就在杯蓋上寫了一個"合"字給大家看,沒有誰能看懂是什麼意思。

按順序傳到楊修那裡,楊修便吃了一口,說:"曹公教我們每人吃一口啊,還有什麼好猶豫的?"

合字謎以及闊字謎的故事真偽難辨。

不過到能印證楊修的聰明過人而且性格張揚賣弄。

不過單是有才策,是不會被曹操殺頭的。

曹操手下,謀士能臣猶如過江之鯉不可勝數,奇變橫生的賈詡,深通兵法和政治的荀彧、荀攸叔侄,有膽有謀的程昱等等,這些人軍事和政治上的能力遠過於楊修,卻沒有一個因為有才而遭曹操忌殺的。

單是"袁氏之甥"也不會被殺,象龐德在馬超手下就已經具勇名,他的親哥哥又在劉備手下為官,曹操一樣用他和曹仁一起對付關羽,可見就算有才又是袁術外甥,也不至於被殺。

真實原因,其實是因為楊修和曹操等人的政治觀點不同,所以才遭忌。

楊修在初任丞相主簿時,應該說還是比較為曹操所信任的,《三國志》《曹植傳》雲:"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為太祖所器",又有"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

自魏太子已下,並爭與交好"。

觀這兩段,說明兩個問題,一,楊修才華出眾,所以才會為曹操任以"總知外內"的主薄一職,而且"事皆稱意",這樣來說,曹操在這個時候應該是對他比較看重而且是信任的,不然,不會把這個職位交給他。

二,由"自魏太子已下,並爭與交好"一句可見,當時連魏太子曹丕也要巴結他,而其中的"並""爭"二字,又說明有很多人在巴結他,非是太子一人,可以想見他當時地位之重要。

反過來說,這個又可以證明楊修這個時候應該深得曹操信任和倚重的府吏,而且關係比較密切,不然無由出現"自魏太子已下,並爭與交好"的情況。

在當時,曹操對曹丕和曹植兩人由誰來做太子繼承魏王一事是頗為猶豫的。

曹植字子建,才華橫溢,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

雖然曹丕文亦可觀,但是就文學才華來說,偏長於書札,於詩賦上的造詣比之乃弟曹植還是頗有距離的,所以作為本身就文采極好的三國時期集軍事家、政治家、詩人等諸多名號集於一身的曹操,也許開始在心裡更傾向於曹植一點。

因為曹操此人身上本來就頗具詩人狂放不羈的氣質。

楊修作為曹操身邊的親信,當然必定是曹植和曹丕的爭奪對象了。

曹植做為一個名聞天下的才子,或許更對楊修的胃口,而曹植這個時候"特見寵愛"又兼主動示好,楊修遂順水推舟加入曹植一方參與了這次殘酷的奪嫡之爭。

曹植雖然在文學才華上占優,在政治和軍事才能上應該說曹丕要勝一籌。

而且兩人身邊智囊集團的構成也不一樣,曹丕的智囊是司馬懿、陳群、吳質、朱鑠,《晉書》雲這四人在曹丕身邊號稱為四友,這四人中,司馬懿、陳群的政治才能以及謀略應該說公認是漢魏謀士和大臣中的上上之選,吳質心計深沉,文才也佳,官位是中領軍,相當於的政委一職,應該也不會是個好相與的角色。

而曹植的智囊清一色的是文士,沒有什麼政治和軍事經驗,遠不如司馬懿、陳群、吳質之流的老謀深算,這樣在鬥爭中自然就差了一截。

《三國志》《曹植傳》裴注中就有號稱"有才策"的楊修和當時僅是朝歌長的吳質在鬥智中敗下陣去的記載。

這說明楊修的聰慧,然而只能說是小聰明,缺乏政治和軍事上的底蘊和功力。

曹丕於是就這樣在四友的策划下,於奪嫡的爭鬥中逐漸占了上風。

同時他又適時地展開了公關攻勢,塑造自己的形象。

曹操雖然有詩人氣質,但首先是個政治家,賈詡讓他看到了那個時代在立嗣問題上廢長立幼的利弊和前車之鑑,對於他來說,他死後維持政權的安定和長久才是第一位的,其他所有一切都可以讓路,包括自己個人的好惡。

他最後做出了決斷,於建安二十二年,立曹丕為魏太子。

楊修在曹植失寵後,曾經有意疏遠曹植,但是因為曹植畢竟是曹操的兒子,所以不敢過於明顯,還是保持了一定的來往密度。

從這點也可以看出他是比較缺乏政治上的應變能力的。

曹操在處理完了立嗣的問題後,馬上從政治角度出發,考慮到了曹植和曹丕爭嗣的後果不能小看,因為兩人周圍都有一群謀士,而曹操是深知謀士力量的,所以終於在建安二十四年秋,在救曹仁的軍中將楊修估計是隨便按了個什麼罪名就斬首了。

《三國志》是這樣說的:"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

這裡,首先說了"終始之變",再加上楊修"有才策",又是"袁氏之甥",所以殺了他。

可見楊修除了因為參與了奪嫡的原因被殺以外,還有的原因就是"有才策"和"袁氏之甥"。

楊修的父親楊彪,是個正統的儒學家,曹操則是個不拘小節的改革派。

在建安元年,曹操迎漢獻帝都許昌的時候,楊彪是尚書令,也就是相當於丞相的角色,對曹操一直有所看法。

他們之間一直屬於斗而不破的博弈政敵。

同時楊修還隸屬於曹操對立面的政治陣營的一員,與孔融、禰衡等人惺惺相惜,推崇劉備更過於曹操,他們對曹操以及曹魏的重臣如荀彧、陳群、司馬懿等是很看不起的,因此可以說處處與曹魏政權作對,可惜又沒有政治和軍事上可以對抗的能力和實力,因此只好在口頭上占些便宜,最終被曹操一個個地斬除了。

楊修死的罪名已經並不重要,但是他的死因比較複雜,而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政治上的兩大因素。

首先,楊修犯了古代皇室權力之爭中的大忌,參與了奪嫡之爭。

一旦勝敗立現,操肯定不希望繼續再斗下去,修註定稱為政治上的犧牲品。

其次是楊彪、楊修本人的身份及政治觀念與曹魏政權的利益有衝突,楊彪夫人是袁術的女兒,楊修是袁術的外孫,而政治觀念楊彪和楊修又都與孔融及禰衡等清議復古派是一路,所以又因此見忌。

至於曹操妒忌他的才能,記恨他的適才放曠,都不是治他於死地的根本原因。

楊修死後,曹操也因為沒有讓楊修為後世江山社稷服務而有些痛惜。

後來他贈賜許多物品給楊彪作為補償。

《後漢書》記曹操問楊彪:"公何瘦之甚?"楊彪說:"愧無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

大意是曹操碰到楊彪,問道:"楊公為何瘦得成這個樣子?"楊彪回答說:" 愧無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

"意思是說,我慚愧沒有金日磾那樣的遠見,(金日磾的兒子,為漢武帝所喜歡,稱為弄兒;後來漸漸長大了,有一天,金日磾遇見弄兒在殿里同宮女戲耍,他怕將來連累自己,便把弄兒殺死了。

)而又還有老牛舐犢的愛子之心呀。

曹操聽了,很有點下不了台。

楊修在公元219年秋天被殺,第二年三月,曹操也病逝了。

泉下他們如何交流,就是不得而知了。

楊修在當時以及後世的評價中,一直備受褒獎。

好友禰衡曾稱:"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

餘子碌碌,莫足數也。

"

《後漢書·楊震列傳》:"楊氏載德,仍世柱國。

震畏四知,秉去三惑。

賜亦無諱,彪誠匪忒。

修雖才子,渝我淳則。

"、

《三國志陳思王植傳》注引《世語》:"以名公子有才能,為太祖所器。

"

《三國演義》也有詩讚曰:聰明楊德祖,世代繼簪纓。

筆下龍蛇走,胸中綿帛成。

開談驚四座,捷對冠群英。

身死因才誤,非關欲退兵。

楊修一生著作頗豐,結集成冊的兩文稿已失,著有賦、頌、碑、贊、詩、哀辭、表、記、書凡十五篇。

今共存作品數篇,其中有《答臨淄候箋》、《節游賦》、《神女賦》、《孔雀賦》等。

楊修墓遺址位於陝西華陰市城區西南方向,碑上書寫"漢主簿楊修之墓"。

一代才子,因為其沒有陶淵明的田園情懷,確實政治鬥爭的陰險手腕和深厚城府,峙才孤傲又迷戀於士大夫生活,最終沒能逃脫政治鬥爭的犧牲宿命。

不過因為歷史的演繹和描述,他最終成了中國文人中清高孤傲、張揚自我的代言人,也是文人中,最為悲劇的代表人物。

實際上,小聰明以及張揚自我是不足以致命的,統治者和管理者是不懼怕霸氣和才華外露的人,而更警惕那些深藏不露而城府極深的人。

所以說,如果用一句話概括楊修的死因,那就是:不是因為小智慧,而是因為站錯隊。

當然,如果楊修有大智慧,那就不是這個結局了,很可能就去輔佐司馬懿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