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嘉陵江畔最柔美的記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撰文/簡瞳)我的故鄉南充,位於四川盆地東北、嘉陵江中游,自公元前202年漢高祖設立安漢至今,建城已有2200多年。

這裡民風淳樸,民俗優雅,三國文化、絲綢文化、紅色文化和嘉陵江文化相映生輝。

那些關於三國的故事

列車穿過一個又一個隧道,從平原漸漸駛入丘陵地帶,離南充越來越近了。

一個、兩個……九個,每次回家,我都如小學生一般數著隧道,計算著家的距離,就像十年前第一次獨自離家時那樣。

小時候,家裡的樓頂搭著一個鴿子棚,每天我都去餵食,看鴿子成群地飛出去,晚上再飛回來。

爸爸說鴿子有歸巢的本能,不管走多遠,總能記得回家的路。

很多動物都是戀家的,人也一樣。

對我來說,滾滾的嘉陵江水,古樸的石板路,青瓦屋頂的老街……關於家鄉的一切,都是最柔美的記憶。

小時候,我總愛黏著爺爺。

爺爺愛聽戲,戲裡唱著故事,《三國演義》《西遊記》《白蛇傳》……爺爺聽完就會把戲裡的故事講給我聽。

爺爺最愛的是「三國」戲,桃園結義、赤壁之戰、長坂坡救主……那些故事唱了千百遍,爺爺也講了千百遍。

爺爺說,那戲裡演著歷史呢。

他還說,在我生長的這個地方就留有許多三國遺蹟。

爺爺愛講張飛,他說戲裡總說張飛是一個有勇無謀的莽夫,叫他「猛張飛」,其實張飛智勇雙全,還寫的一手好書法。

張飛在南充所轄的閬中駐守了7年,這位三國名將與閬中有著太多不解之緣,在閬中也流傳著許多史書上沒有記載的張飛的故事,讓人看到一個更貼近歷史真實的張飛。

中國大大小小的張飛廟可能有幾十個,不過大多數都是當地百姓為了紀念張飛而修建的,並沒有張飛的任何遺物。

真正意義上的張飛廟全國僅存有3處:一處在張飛的出生地河北涿縣,一處是在重慶雲陽縣城隔江相望的飛鳳山麓,最後一處便是張飛在閬中駐守過的古城西街的漢桓侯祠。

閬中的張飛廟已有1700多年歷史,現存有明清時期重建的四合庭院式古建築群,由山門、敵萬樓、左右廂房、大殿、後殿、墓亭、墓冢、大義千古館、為世虎臣館、巴西良牧館、靈庥舄弈館組成,占地兩萬多平方米,規模恢宏,建造精美。

廟中有許多張飛的塑像,包括一座難得的張飛文像,頭戴冠冕,是清朝嘉靖年間追封張飛為「桓侯大帝」時所建。

塑像兩邊是其長子張苞執蛇矛,功曹馬齊捧丹書。

左右兩壁是岳飛草書的諸葛亮前後《出師表》。

不過我最喜歡的還是「立馬銘」,據說是張飛的手書,筆法精湛:漢將軍飛,率精卒萬人大破賊首張郃於八冢,立馬勒銘。

在閬中,隨處都能發現張飛的影子,古城裡每天都有張飛巡城的表演,皮影戲演著張飛判案的故事,「張飛牛肉」遠銷海內外,還有街頭巷尾流傳的張飛傳說……

在爺爺講的關於三國的故事裡,除了張飛,還有一個戲裡不曾出現的人物——陳壽。

爺爺小的時候,私塾先生告訴他:「陳壽晚年的時候,就在現位於南充西山風景區的萬卷樓上寫了《三國志》,《三國志》才是真正的三國歷史,沒有《三國志》也就沒有後來的小說《三國演義》。

陳壽,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10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全書共65卷,36.7萬字,完整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

陳壽撰寫的《三國志》為羅貫中撰寫《三國演義》直接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思想啟迪。

陳壽師承「碩儒」譙周,譙周在魏晉統一蜀漢的時候,為避免百姓遭受戰火之災,他力勸蜀主阿斗歸順魏晉。

譙周和陳壽都是南充人,現在南充保存著關於兩人的許多遺蹟,譙周的族裔散布在南充、廣安、巴中、達州等地。

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歷史研究的深入,萬卷樓恢復重建,陳列著反映陳壽治學歷程、官宦生涯和史學著作的漢磚、石刻、拓片、古畫等,「草船借箭」、「桃園結義」等32幅線刻畫,生動地反映出經典的三國故事,此外還有騎獸俑、木牛流馬、水磨、人物、兵器、戰車、戰船、錢幣、漢鼎等文物。

在萬卷樓,能感受到一些「三國味」和「魏晉風」,找到一些不為人所知的關於三國的故事。

千年綢都的輝煌

小時候,我喜歡與小夥伴攀爬南充遍地種植的桑樹,摘滿滿一兜的桑葚,把手和嘴都染成紫紅色才回家;也喜歡守著奶奶養的蠶寶寶,看它們長大、變成繭、被裝進筐子裡賣掉。

或許是因為嘉陵江水的滋養,南充特別適合桑蠶養殖,當年,桑、蠶、絲是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生活在農村的老人和婦女以桑葉養蠶,小孩子就摘桑樹上的桑葚吃。

蠶變成繭之後被一筐筐送進絲廠,女工們抽出繭上的絲,蛹被賣到菜市場,變成餐桌上的一道菜餚。

南充至今還有一些叫起來朗朗上口的與絲綢有關的地名,如桑園壩、絲綢村、絲綢路、絲綢一條街等。

當年,南充另一件與絲綢有關的大事,就是分量、熱鬧都不亞於過年的絲綢節。

絲綢節在每年秋天舉行,南充各個縣、區的名、特、優、新商品在這期間參與展銷,還有許多大型絲綢展覽和絲綢時裝表演。

對小孩子來說,絲綢節就像是嘉年華,被媽媽們帶著,去遊樂場撒歡兒,吃好吃的東西。

可惜現在這個節日已經消失

「天上取樣人間織,滿城皆聞機杼聲。

」這膾炙人口的詩句,是那時南充的形象寫照。

「萬家燈火春風陌,十里綺羅明月天。

」在宋代詩人邵伯溫的名句中,我們似乎看到了千年之前的絲綢之城:萬家燈火,照亮十里絲綢市場裡涌動的人潮;可與月色媲美的綺羅,扮靚了春風輕拂的果城之夜。

好一座繁榮興旺的城市。

南充自古便是蠶叢之地。

夏商周時期,發展日盛,據《華陽國志》記載,南充、西充、南部、閬中等地的絲綢已成為獻給周王朝的貢品。

秦漢時期,絲綢業一躍成為南充的一大經濟支柱,有「巴蜀人文勝地,秦漢絲錦名邦」的美譽。

唐宋時期,閬中和湖州是全國兩大蠶桑中心,當時南充的絲綢產量和質量均稱冠全國,有綢、綾、錦、絹、絲等十多種產品,被定為朝廷常供品,人稱「勝蘇杭品質之優,享天寶物化之譽」。

明清之際,《繼文獻通考》說,四川絲綢以南充順慶、保寧等地為最盛,成為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和主要貨源供應地。

1915年、1925年南充絲綢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兩次榮膺金獎,被外商譽為「萬能絲」、「萬能綢」。

要尋找南充絲綢文化的蹤跡並不難,在市內許多街頭雕塑及街道、大廈的命名中都可看到桑、蠶、絲的影子,閬中古城裡還能發現許多賣絲織品的店鋪。

嘉陵江畔的老街記憶

「我們的老家應該在蓬安的。

」爺爺在世時經常對我念叨這句話。

根據爺爺的記憶,我們的老家是在蓬安的周口鎮,就在嘉陵江邊上,太爺爺會從江邊擔水回去,那裡有著青瓦片、竹篾牆、石板路……爺爺離去後,爸爸帶我去了爺爺的老家,它竟然還保留著爺爺記憶中的樣子:青瓦片,竹篾牆,石板路。

因為紀念司馬相如,當地人把周口鎮改名為相如鎮,老街和嘉陵江沿岸的老建築都被保護起來,整體打造成一個景區——嘉陵第一桑梓。

相如鎮建鎮一千四百餘年,巴蜀第一文人司馬相如出生在這裡,南朝梁武帝以其出生地置新縣,以其名命縣名,以其故宅為縣治。

至今還留有長卿祠、相如故宅、洗筆池、卓劍水、琴台、相如里、文君里等遺址遺蹟。

秀美山水,孕育了司馬相如的浪漫才情,造就了司馬相如與卓文君「鳳求凰」的著名愛情故事。

浪漫千古流傳,也吸引了眾多名彥俊傑,或出仕為官,或傳道講學,或遊歷採風,唐代詩人元稹、書法家顏真卿、畫聖吳道子,宋代大文豪蘇軾、理學家周敦頤,清代思想家姚瑩等,都在蓬安留下了眾多墨跡和顯赫的政績。

貼士

我採集了關於南充的旅遊靈感,這裡適合與所有人共同體驗。

全年來玩最佳。

樂途旅遊網與媒體專欄:中國國家旅遊 發布:2017.12.26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