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不僅是「華夏第一相」,還是位逆天的經濟學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春秋時期齊國名相管仲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他輔佐齊桓公稱霸春秋列國,被譽為「華夏第一相」。

除了在政治、軍事方面取得傑出成就外,管仲在經濟領域,更是成績斐然。

管仲與周王室同宗,但到了管仲這一代,家裡已經很貧睏了。

為了謀生,管仲開始學做生意。

由於經營方面的需要,他跑過許多地方,接觸了各式各樣的人,累積了豐富的商業經驗。

公元前685年,齊桓公成為齊國的新國君。

在管仲好友鮑叔牙的推薦下,管仲被任命為齊國相國。

此後,管仲在經濟領域的天賦就開始充分發揮出來。

春秋時期連年征戰,各種苛捐雜稅繁多。

管仲反對向「樹木」、「六畜」和人口抽稅,而主張「唯官山海為可也」,「山海」就是鐵和鹽,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建立了鹽鐵專賣制度。

通過對特定資源的國有壟斷,來給國家創造豐厚的利潤。

功能類似於現在的中國菸草、中國電信等單位。

管仲提倡實行間接稅,即把稅收隱藏在商品中,老百姓在日常生活的買賣中,不知不覺就納了稅。

按管仲的說法就是「取之於無形,使人不怒」。

這一徵稅方法,直到今天仍在被廣泛應用。

當時的齊國,糧食價格不穩定。

豐收的時候,糧價貶的很低;歉收的時候,又漲的很高。

為了解決這種情況,管仲實行了糧價准平制:在豐收的時候,由官方以統一價格大量買進糧食;歉收的時候,則將這些儲備的糧食大量賣出。

這種做法有效的平抑了物價,保障了農民生產利潤。

其功能類似於現在的中央儲備糧。

此外,管仲還通過提倡「奢靡」,鼓勵消費,擴大了內需,促進了齊國商品的生產和流通。

齊國想征服楚國,管仲出了個主意,派人到楚國高價收購楚國特產的鹿。

楚國一看到鹿這麼好賣,全國上上下下都開始抓鹿、養鹿。

管仲又派人悄悄地在齊、楚兩國的民間收購併囤積糧食。

由於楚國全民都在抓鹿、養鹿,耽誤了農時,而平時儲備的糧食又都賣給了齊國,結果楚國米價瘋漲。

老百姓承受不起,紛紛從楚國逃到了齊國。

楚國元氣大傷,三年後向齊國屈服。

衡山國盛產兵器。

管仲派人到衡山國高價收購兵器,於是衡山國百姓紛紛放棄農業轉而打鐵。

一年後,齊國派人購買糧食,當時糧價每石15錢,齊國卻按每石50錢收購。

包括衡山國的其它國家百姓都運糧賣給齊國。

然後就在夏收前的一天,齊國突然封閉關卡、停止收購糧食和衡山國兵器。

這時齊國又忽然對衡開始山國出兵。

此時衡山國已經無糧可用,兵器也差不多賣光了,只得向齊國投降。

這兩個事件在歷史上被稱為「買鹿制楚」、「衡山之謀」。

管仲利用貿易的方式,搞跨了楚國和衡山國,成功達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管仲在經濟領域的許多思想和實踐,至今仍被沿用。

如果那時候已經有諾貝爾經濟學獎,管仲應該當之無愧的獲得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讀史談今:「糧食戰爭」成就齊桓公霸業

在春秋初期的齊國的國力並不是很強盛,比如周邊的魯國可以對他說三道四的。但是齊國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三面靠海。在當時,靠海就可以盛產鹽,鹽又是生活必需品,所以,當時的齊國通過販賣鹽還是很有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