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未半,中道崩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隨著曹丕的登基,漢朝就算徹底的滅亡了,從前202年劉邦在泰山西南稱帝,到220年劉協退位,這個足以稱得上偉大的王朝走進了歷史,不過漢朝不同於以往的任何一個朝代,甚至也不同於以後的任何一個朝代,就和西方的羅馬一樣,雖然他們不是文明的締造者,但是卻成為整個大區域內的靈魂奠定者,從此之後這兩個王朝的名字也成了無數次被拿來用的專有名詞,徹底成了一個精神,而對於當時的東方來講,很多階級的人對於漢朝的徹底滅亡是悵然若失的,可以說還是有大量的人認為,這個天下只能叫漢,皇帝只能姓劉,可以說劉備的蜀漢要是沒有這個「漢賊不兩立」的旗號,也很難以一州之地這樣立足下去,可以說從漢的400多年統治之後,最起碼在意識上,再也沒人想永久的建立割據政權,而是出現了一種就算割據,也都自認自己政權是「正統」的意識形態,這種思維,也是秦漢帶給我們的。

  • 所以自然,三國割據的天下里,最弱小但是卻叫「漢」的蜀漢,隨之而來的就是諸葛亮執著的北伐活動了。

三國剛剛建立的時候,因為赤壁之戰魏國再也沒能對南方採取較大的軍事行動,而明智的諸葛亮迅速修復了殘破的對吳關係,至此終三國統一,這個大政治格局基本就沒變過,所以之前也說過 ,《三國》說了那麼多的故事,大部分其實都是屬於漢朝的事情。

  • 就像當年東周列國的大分裂,反倒造成了幾個大國在發展各自勢力時對邊緣地區的征服和開墾一樣,三國也是這樣,曹魏在努力經營自己占據的當時有壓倒性優勢的北方地區,同時也開始了對西域的控制,失去了北匈奴的西域就再也不像原來那樣兩邊倒了,在曹魏恢復元氣之後,雖說不能像原來一樣在中心的輪台設立都護府,卻在樓蘭設立的西域長史府,《三國志》裡面對西域描寫的並不是很多,主要也就是描述了下曹魏設立的官職,然後概括了一下這個狀況「略如漢氏故事」,也就是說曹魏對西域的控制,應該不比漢要弱,這對於連年征戰的東方來說,已經不容易了,當然了這也是碰巧北方草原的鮮卑還沒當年匈奴那麼強大。

匈奴西遷之後,鮮卑愉快的跑到了大草原放牧,他們發現這地方還是要比大興安嶺寬敞的,而且還發現了不少曾經落單的匈奴哥哥們,在《後漢書》的記載里,這群人幾乎全「自號鮮卑」,鮮卑也逐漸成了一個巨大的部落集團,而收穫到的匈奴人基本就是後來鮮卑里的「宇文」「獨孤」「竇」這麼幾個大部落,而同時在拓跋的本部裡面,最強盛的就是拓跋力微控制的「索頭部」,他們幾乎可以作為鮮卑的一個形象代言人存在,而另外一邊,因為曹操把鮮卑的小兄弟烏桓徹底打敗,另外一個大部叫做「白部」在曹魏時代開始東南遷,他們的首領叫莫護跋,這哥們隨著烏桓的消失就遷徙到了富饒的遼西一帶,不斷漢化的莫護跋覺得這名字不太好,就直接改了個漢名「慕容焉」,據說「慕容」是他很喜歡的一種裝飾「步搖」的諧音(其實就是一種簪子)。

拓跋力微和慕容焉都知道自己現在這實力也一般,肯定不是連年征戰的曹魏的對手,更何況他們也知道當年烏桓怎麼沒的,所以拓跋力微非常識大體的把自己名字很奇怪的兒子拓跋沙漠汗派到曹魏去當人質,換取兩邊的和平,而拓跋部暗中也是悶聲發大財,逐漸的和北邊的遊牧民族鐵勒進行鬥爭,希望取得自己的草原霸主地位,而慕容焉也表示,只要曹魏希望自己幫忙,肯定也是赴湯蹈火的。

同樣作為正統王朝,曹丕創立了一個兩漢選官制度「察舉制」的升級版——九品中正制,大致意思就是,這個中正是個很小的官,和常凱申沒關係,中正負責通過輿論裁定人才來評定「品」,然後上報審核作為官職——

郡設小中正,州設大中正,小中正採擇輿論,按人才優劣定品第高下,上報大中正;大中正核實後上報司徒;司徒再加審核然後交尚書選用,「論人才優劣非謂世族高卑」。

當然了,這種政策看似非常好,也緩解了原來豪族橫行的矛盾,不過這個「中正」早晚也會被豪族控制,治標不治本的選官制度,也給後來更大的混亂埋下了禍根。

而在吳國,孫權對於活動在南方的漢人流浪集團和百越民族混合的「山越」人也是很頭疼,這個山越也學精了,總是暗中去找曹魏對付孫權,吳大帝也不是吃素的,一路推了所有的山越武裝組織,基本上這些人就能歸附的歸附,能漢化就漢化了,後來孫權遠征湘西一帶的「五溪蠻」,一般認為這群人是現在苗族等的祖先之一,最後他們又是漢化的漢化,西遷的西遷,跑山溝的跑山溝,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出海到夷洲(一般認為是台灣),242年,他又派聶友等航行到「珠崖儋耳」(現在的海南島),但是這個過程一般認為也就是發現了一下,然後收幾個土人當小弟,沒有什麼大規模的戰爭。

同時蜀漢方面,南部的一些漢人和彝人的混合集團是不太願意聽蜀漢的話的,實際上就是漢朝的時候這些人也是貌合神離,這些人都是最早在漢武帝征服滇國和夜郎的時候歸順的(都要忘了吧),而對於這個「南中」地區,在三國志裡面對於諸葛亮征南中其實沒太多筆墨,可能確實是因為諸葛亮後來所謂的「六出祁山」一次也沒成功,後來爭議頗大的「七擒孟獲」就被傳唱下去了,按照一般的猜測認為,無論是不是真有七擒孟獲,但是確實是諸葛亮採取了馬謖的建議,給很多蠻族的首領以優渥的待遇,一時之間南部平定,而傳說肉包子就是諸葛亮南征的時候發明的,不過畢竟是傳說,聽聽就好。

三國早期的戰爭,也無非就是這個六出祁山了,其實到現在人們都不太確定這個祁山到底是哪裡,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秦嶺山脈阻攔下,能走的道非常少,比較有名的就是從成都到漢中的「金牛道」,也就是當年秦忽悠古蜀國送金牛的那個「地崩山摧壯士死」的那個道,然後就是漢中到長安西邊的寶雞(陳倉)的陳倉道,當年漢中王劉邦就是從這裡進入了關中,當然,還有一條道就是非常兇險的「子午道」,可以從漢中直接到長安,但是一向謹慎的諸葛亮是很難接受這幾條路線的,他選擇了一個非常繞遠的道路,從甘肅的天水繞過去進入關中,這個也就是所謂的「祁山道」。

圖 蜀道,確實很難,而這個漢中就是個中轉站,是四川到關中(渭河谷地)的一個小型盆地,而最大的要塞就是這個劍閣,這個區域也正好是隴、川、陝的交界。

實際上歷史裡面,諸葛亮真正成功的出祁山只有兩次,算上不成功的5次,算上被打還有一次,所以才叫六出祁山,傳說的六出祁山是這樣的。

平定南中後,諸葛亮讓老將軍趙雲作疑兵吸引曹魏視線,自己率主力向西繞到天水,從這裡就看出來人心向背了,天水等幾個隴西大郡全部歸順諸葛亮,就連後來的姜維也是這時候從天水投降的,可以說這個時候關中那邊都害怕了,只能派大將張郃去天水東邊的街亭阻攔諸葛亮,諸葛亮也就是這時候非要用這個馬謖,馬謖跑到山上想學抗日劇來個居高臨下,結果被人家張郃切斷水源給圍睏了,揮淚斬了馬謖的諸葛亮只能宣布失敗退回漢中。

緊接著,不甘心的諸葛亮就又來了一次北伐,諸葛亮出漢中的大散關直接跑到了陳倉,但是圍攻許久都打不下來的陳倉,把諸葛亮活生生的糧食耗盡,援軍一到,諸葛亮又只能退回。

所謂的第3、4次北伐,諸葛亮出祁山沒搞定,後來反倒被魏軍打了進來,這一次幾乎就是個防禦戰,也沒取得什麼結果。

後來諸葛亮反擊,包圍祁山,這個時候魏國已經把司馬懿給排出來了,這兩個宿敵碰面,似乎也就預告這這個天下最後的形勢了,司馬懿的作戰方針極其簡單,就是不出戰拖死諸葛亮,諸葛亮干跳腳也沒用,結果我們的阿斗同志被主和派鼓搗的認為諸葛亮要稱帝,下旨把諸葛亮招了回來,不過這次雖然失敗,卻在撤退的時候半路伏擊了張郃,這個從袁紹時代就活躍在戰場的百戰名將就這麼掛掉了,這也就是所謂五出祁山。

六出祁山大家就都知道了,諸葛亮繼續被司馬懿拖得不要不要的,恨得諸葛亮給司馬懿送女人的衣服,人家也不管,反正魏國家大業大,蜀漢被拖垮是早晚的,最終諸葛亮積勞成疾,實在是伐不動了,五丈原,一帶名相,帶著對於那個「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不成的遺憾病逝。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可以說諸葛亮這一生,真正偉大的地方並不是那些傳說裡面的神神叨叨,而是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真正的「情懷」。

  • 當然了,一直以來希望走子午道襲擊長安的激進派魏延其實也沒反叛,只不過是和諸葛亮的長史楊儀不和,兩人打了半天,魏延敗亡,按照諸葛亮的「遺囑」,他覺得自己死後蔣琬可以接替自己,蔣琬之後費禕可以接替自己,再之後,諸葛亮就說不出什麼了,或許他知道蜀漢的國祚也就是這麼久了,最終諸葛亮被按照自己的遺願,僅僅挖了一個小坑,把這個蜀相埋了起來。

而對於曹魏來說,一直和諸葛亮作戰的是魏明帝曹叡,曹丕僅僅當了6年皇帝就病死了,曹叡作為曹操和曹丕都很喜歡的孩子,順利的繼位,他也算是整個曹魏歷史上最後一個有為君主了,而曹叡在位期間重用老爸曹丕的好朋友司馬懿,為他面對的外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實不僅僅是諸葛亮的北伐,孫權作為三個開國之君裡面兒子輩的存在也是元氣滿滿的北伐,合肥之戰也是和曹魏打的不可開交,而同時東北的高句麗和曹魏的遼東太守公孫淵也是暗通款曲心術不正,這個時候孫權又躍躍欲試的遠交近攻,和高句麗以及公孫淵取得了聯繫,這個時候曹魏正在應對諸葛亮,也就懶得管這邊。

其實這個公孫家一直就是遼東的豪族,後來歸順曹魏也是攝於曹操的威名,但是他在這邊其實一直是三不管的,高句麗這個國家怎麼來的還有怎麼發展起來的,之後會專門去說,總之這個東北土著「扶餘人」建立的國家很快的成為了現在吉林一帶不小的勢力,不過那時候的高句麗還沒那麼強,公孫淵爺爺公孫度的時代就總參與人家高句麗的內部活動,等到公孫康的時候,高句麗又被胖揍一頓,被迫遷都「丸都」也就是現在的吉林和朝鮮交界的集安。

  • 高句麗知道如果公孫家不除,自己就一天不能安生,233年,孫權派使者出使公孫淵,其實整個吳國是很反對的,後來果然公孫淵反目殺死了吳國的使者,結果剩下的幾個使者又逃到了高句麗,高句麗一開始和他們禮遇有加,結果這個時候諸葛亮也快死了,曹叡就強迫高句麗和吳斷交,這麼一來這幾個使臣又被高句麗砍了腦袋送給曹魏了。

也就是這個時候,公孫淵不願意再活在曹魏的陰影下,公然把自己獨立了出去。

隨著諸葛亮死在五丈原,237年,曹魏終於有時間對付這個貨了,司馬懿水陸兩路征遼東,就是上文說的那個鮮卑白部慕容焉,屁顛屁顛的跑過來幫著曹魏,而曹魏也要求高句麗出兵相助,高句麗的國王東川王派出將軍「大加」援助曹魏,這樣一來,公孫淵就沒有贏的可能性了,隨後遼東、昌黎、玄菟、樂浪、帶方重新設郡(後幾個都在朝鮮),置「東夷校尉」進行管轄,而這樣一來,在曹魏的支持下,鮮卑慕容部的勢力在遼西以及燕地就越來越大了。

當然了,這個高句麗的東川王當了個跟班自我感覺十分良好,雖說大臣「沛者」死諫大王不要攻擊曹魏,東川王袁紹上身一樣就是不聽,趁著諸葛亮的接班蔣琬繼續攻魏的時候,大舉入侵遼東,結果——

高句麗被魏軍「屠丸都」,除了那個大臣「沛者」的家人被網開一面,幾乎高句麗就被曹魏弄了個半死,這個國家的逆襲,我們後面再說。

  • 當然了,高句麗和高麗沒啥關係,和朝鮮也沒啥關係,關於這一邊,就是後話了,同樣在這個朝鮮半島的東部,隔著一個「對馬海峽」,之前的記載中,只知道那邊有兩個國家,一個「倭奴國」,一個「狗奴國」,當然中國人就沒給周邊民族起過好聽的名字,總之在三國志的魏志裡面,這個小群島正式的進入了我們的史書。

按照《魏志·倭人傳》的記載,倭國內部曾發生動亂,巫女卑彌呼靠神力成為主宰,號稱「邪馬台國」,卑彌呼非常嚮往和大陸文明的關係,隨後一個使團就出現在了曹叡的眼前——

派遣大夫難升米、次使都市牛利出使魏國,獻男「生口」四人,女「生口」六人、班布二匹二丈。

邪馬台國確實太窮了,幾個苦力幾個麻袋片也算是極限了,可是魏國直接給回贈了——

獲賜「親魏倭王」之金印紫綬和以絳地交龍錦五匹、絳地縐粟罽十張、蒨絳五十匹、紺青五十匹,答汝所獻貢直。

又特賜汝紺地句文錦三匹、細班華罽五張、白絹五十匹、金八兩、五尺刀二口、銅鏡百枚、鉛丹、真珠各五十斤。

並難升米為率善中郎將,牛利為率善校尉,銀印青綬。

所以可以看出來,三國時期這些皇帝為了能讓自己勢力更大無所不用其極了,這個卑彌呼到底是個什麼人,在日本史書裡面是沒有記載的,日本人的史書在應神天皇之前幾乎全都是神話,不過按照日本的傳說,確實天皇源自女性神「天照大神」,而後來興起逐漸統一日本的政權,也確實叫やまと(yamato),這個詞也就是現在的大和,更巧合的是,後來日本天皇的國之重器,類似我們傳國玉璽的「三神器」裡面就有一個「八咫鏡」。

所以卑彌呼這個邪馬台國到底是什麼,日本的學者也是爭議極多的。

圖 日本人構想的卑彌呼形象。

不過不管怎麼說,日本也要登場了,在之後,這個國家以及朝鮮半島,就要放在一起說了,這個時候的東亞,也終於開始加入了越來越多的小夥伴了。

圖 前面說的大體概況。

而這個很有作為的魏明帝曹叡,對內賞罰分明制定法律,減輕死罪條款,對外平定叛亂,卻在這個時候英年早逝,曹叡的逝世導致年僅8歲的養子曹芳繼位,而兩個輔政大臣曹爽、司馬懿就變得位高權重了。

  • 一開始曹爽作為曹魏的宗室,勢力極大,一直排擠司馬懿,司馬懿老狐狸,一直隱忍不做聲,後來曹爽在毫無優勢和契機的情況下伐蜀漢,被費禕打了個倉皇逃回,回來之後的曹爽就更是越來越猜忌周圍的人,尤其是宗族龐大的司馬懿,所以這麼一來,就有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司馬懿裝病的事情了。

放鬆了警惕的曹爽,也沒什麼野心,成天吃喝玩樂,結果司馬懿暗中籌備推翻曹爽的活動,他趁著皇帝曹芳祭拜魏明帝曹叡的陵墓的時候,歷數曹爽罪名,然後讓兒子司馬師和措手不及的曹爽對峙起來,曹爽沒等怎麼打,直接就慫了,司馬懿派曹爽的親信勸說,說現在只是免職你,又不是給你治罪,結果曹爽把刀一扔,來了一句——「司馬公正當欲奪吾權耳。

吾得以侯還第,不失為富家翁。

這麼一來,在曹爽的左膀右臂桓范的:「曹操能有你這種後代,也真是個悲劇」的嘆息聲中,曹爽被司馬懿搞掉,從此之後,司馬家專權的時代到來,繼承司馬懿衣缽的司馬師、司馬昭兄弟,徹底讓曹魏的皇帝都成了傀儡,後來司馬師廢曹芳,把高貴鄉公曹髦立為皇帝,也就是這個皇帝活在權臣的掌控下,說出了那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 而在孫吳那邊,孫權是一直非常能活,就連諸葛亮也活不過人家,孫權極其愛喝酒,還拉著一堆大臣陪著一起喝,後來也是立儲君的事情,參與進來的陸遜被孫權厭惡,這個曾經給東吳帶來無限榮光的名將憤恨而死,不久後孫權也去世,這麼一來孫吳的國運也就走了下坡路了。

252年,孫權病逝,10歲的孫亮即位,而這時候陸遜已經死了,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也就是諸葛亮的侄子和宗室孫峻等作為輔政大臣,剛剛屁股沒坐穩的諸葛恪就不得不面對著司馬昭的伐吳大軍,和司馬昭一起來的,就是諸葛恪的堂叔諸葛誕,要不說他們諸葛家厲害就厲害在,一家人全是三國的高官,還哪家都沒落下,諸葛恪率軍4萬迎戰,這也就是歷史上的東興之戰。

這次戰爭,一開始諸葛恪讓士兵赤身裸體士氣低落的麻痹魏軍,結果爬上船之後立刻振奮起來殺的魏軍大敗,司馬昭都因為這次戰爭被削了爵位,而諸葛恪因為這場戰爭,勢力達到了頂峰。

越來越專權的諸葛恪開始好大喜功,最終他傾全國之力想直接伐魏,大敗的諸葛恪失去了民心,被另一個輔政大臣孫峻誅殺,孫峻在位的時候也是沒幹好事,不過就3年後孫峻病死,又把大權交給弟弟孫綝,孫綝更是個前所未有的暴虐嗜殺的人物,比起軟弱的曹操後代,孫權的後代可真是一個比一個殘忍,皇帝孫亮毫無存在感。

也就是這個時候,司馬師的專權越來越嚴重,很多忠於曹魏的勢力也開始不滿,雖然很多曹氏的藩王都變得有名無實,但是還是出現了鎮東將軍毌丘儉揚州刺史文欽的義軍,雖然最後這兩個力量全都被司馬師平定,可司馬師在征戰中被文欽屢次襲營嚇得舊病復發,最後眼珠都掉出來了,最終在許昌「痛死」。

  • 司馬師死後,弟弟司馬昭繼承了大將軍的位置,這個時候又一個大傢伙反叛了,也就是諸葛亮的堂弟諸葛誕,諸葛誕看見毌丘儉被夷滅三族,自己也是非常害怕,打算先下手為強,以東吳威脅為理由讓朝廷征派兵卒,司馬昭也不傻,下詔升諸葛誕大司空,想來個明升暗降,諸葛誕十分恐懼直接發動叛變,在壽春把守,並且希望東吳能幫自己,孫綝打來打去毫無成效,慘兮兮的回到建業去了,而天時地利人和一樣沒占到的諸葛誕,終於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身死人手。

而回到建業的孫綝看到已經親政的孫亮極其不爽,也就是諸葛誕死的這一年,孫綝廢了小皇帝孫亮,迎立孫權6子孫休成為皇帝,結果孫綝覺得皇帝都是自己立起來的一定會聽我的,可人家孫休卻一直想著弄掉這個權臣。

最終趁著和孫綝的一次宴會,孫休燒了人家房子,直接控制住孫綝最後誅殺之,孫休恨死孫峻、孫綝這哥倆的禍亂朝綱了,所以直接把這兩位從族譜裡面除名,當然他也覺得諸葛恪沒什麼罪,就給平反昭雪了,而孫休的時候,雖然也想盡力做一個明君,但是不僅僅內政沒改善多少,不久一個消息傳來,蜀漢沒了。

  • 費禕死後,當年諸葛亮北伐時候的姜維就派上用場了,可以說姜維這一輩子都在北伐,一心想繼續諸葛亮的意志,可以說他更是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神奇人物,姜維趁著曹魏內亂屢次把戰線推到渭河一線,但是等到司馬懿當年的小弟鄧艾上場的時候,諸葛亮時代的悲劇就又上演了,每次出了蜀道,糧食補給就跟不上,然後就會硬生生的被拖垮掉,後來本來就國力弱小的蜀漢因為連年的北伐更是民生凋敝,但是唯一好的地方在於,蜀漢的內部政治環境,不知道比那兩個哥們好到哪裡去了,可能昭烈皇帝和諸葛亮的光輝,也閃耀在阿斗的腦袋上吧。

最終姜維甚至破釜沉舟,直接放棄了大量的漢中守軍,大量龜縮在四川盆地,這樣一來的直接後果就是,263年,魏軍正式大軍伐蜀漢,最大的勢力就是鍾繇兒子鍾會的部隊和鄧艾的部隊,國力十分弱小的蜀漢很快就被攻占了漢中,鍾會的大軍直逼劍閣(現在四川廣元),看過李白的詩也知道這地方還算好守,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但是這個時候的鐘會卻繞道涪縣(現在的綿陽一帶),他知道姜維這時候只能堵住一個口子了,無論防那一邊都會被攻進來,結果鄧艾的軍隊穿越無人區之後異常順利的逼近了綿陽,進入四川盆地的魏軍可就真的勢不可擋了,很快諸葛亮兒子諸葛瞻控制的綿竹也被攻破,諸葛瞻戰鬥到了最後一刻被斬首,這樣一來,蜀漢節節潰敗,而劉禪這個時候完全也沒有負隅頑抗的意思了,甚至在蜀漢其他地區還有大量部隊的情況下,自己拉著印綬自己的棺材去投降了。

總之阿斗同學真正被黑,不僅僅是因為他沒什麼能力,而是和諸葛亮比起來,他的身軀顯得太小了,這樣一來姜維也沒法和鍾會抵抗了,直接投降了鍾會。

  • 結果鄧艾滅了蜀漢,越來越囂張跋扈,甚至根本不上表司馬昭私自決定,最後都親自擬好了一個滅吳計劃了,這樣人物司馬昭肯定是看不下去的,最終鄧艾被鍾會算計,羅列了一堆罪名搞他謀反,鄧艾這個被司馬昭表彰功勞大過白起的人物,也最終坐上了囚車。

而鍾會接替了鄧艾的職位之後,就更想謀反了,不知道是不是姜維攛掇的,總之鐘會眼看著就有割據蜀地想要幹掉司馬昭的架勢,甚至都已經安排姜維去入侵長安了,而姜維直到這個時候還想殺了鍾會恢復蜀漢,結果不久之後鍾會和姜維想殺魏將的消息敗露,雙雙亂軍殺死。

至此,蜀漢徹底滅亡,而真正的贏家,只有司馬昭一個人。

蜀漢滅亡了,孫吳還會遠麼,這個時候的曹魏內部,司馬昭更是扶植黨羽賈充大力誅殺對自己不利的人物,這個賈充他爸賈逵其實就是當年曹操打高幹、郭援的時候就站在曹操陣營的小縣官,一生對於曹魏政權忠心耿耿,所以他要是知道自己兒子這模樣得氣死,這個時候的皇帝曹髦已經知道自己這位置已經形同虛設了,但是仍然想保留著魏武帝曹操後人的最後一絲氣節,當然了再有氣節也沒用,一個人不僅僅要看自己的努力,也要看歷史的進程,在賈充的指使下,他養的死士成濟刺殺了曹髦,司馬昭立曹操的孫子曹奐為帝,這也就是曹魏的末代皇帝魏元帝,當然實際的皇帝已經是司馬昭了。

  • 264年,孫休在魏國的團團包圍下病死,吳國這個時候只能尋求自保了,於是群臣擁立了風評非常不錯的孫權孫子孫皓作為皇帝,第2年,司馬昭也病死,和曹丕一模一樣,他兒子司馬炎立刻廢掉了曹奐,比較諷刺的是,曹奐被廢之後的封爵,正好是當年漢獻帝劉協沒繼位之前的「陳留王」,可以說曹家廢了劉家,也讓天下覺得,沒什麼是不可廢的,前人種豆,後人也吃下了苦果,總之這麼一來,司馬炎繼位,曾經承襲父親「晉王」爵位的司馬炎,把國號改為晉,好像一切都是當年曹操時代的翻版,司馬炎或許也在想,自己這個「晉」,到底能不能命長。

而南邊的東吳皇帝孫皓,繼位之後完全就變了一個人,不知道是絕望中的破罐破摔,還是這人本來就瘋了,他的愛好基本就是喝酒玩美女和殺人,本來就亂七八糟的吳國變得更污了,而孫皓這個人極其的迷信,聽說孫權的陵墓有甘露降下,就改了年號「甘露」,後來又得到一口寶鼎,自認自己絕對是天下霸主,又改年號「寶鼎」,而所有反對自己的孫皓都用一種極其殘忍的方式殺害,甚至還包括用燒紅的鋸子鋸腦袋啊、剝人臉皮啊。

圖 被包圍的吳國。

後來沒多久,又有傳說說吳國境內有鳳凰雲集,隨後又改年號「鳳皇」,所以可以看出來他的中二程度絕對不比王莽要弱,看到這麼多「祥瑞」的孫皓,認為自己絕對有能力滅掉晉國,鳳皇二2年也就是273年,孫皓任命陸遜的兒子陸抗為大司馬,然後改封淮陽王魯王,東平王齊王,又冊封兒子擔任陳留王、章陵王之類的,名字改的這麼好聽,結果一人給了3000兵讓他們去攻打晉國。

可以說這麼作下去的孫皓,可能自己也知道自己要完蛋了,到了後來孫皓也已經魔怔了,有傳言吳郡掘地得銀子,長一尺,寬三分,刻上有年月等字,於是孫皓大赦,又改元天冊,結果沒多久又來了傳言,說有「公孫」會滅亡吳國,給孫皓嚇得把吳國所有姓公孫的全都給流放到廣州去了,不過這要放現在還是個獎勵呢。

279年,司馬炎以賈充都督司馬伷、王渾、周浚、王戎、胡奮、杜預、王濬和唐彬六路大舉伐吳,整個包圍吳國的晉國完全就如同出入無人之境,所有將軍唯獨害怕的就是別讓別人先一步搶了功勞,最終王濬的水軍抵達建業,孫皓和劉禪一樣,反綁雙手,抬著棺材過去投降。

280年,孫吳徹底滅亡,孫皓被封「歸命侯」,西晉完成了最後的統一,說是滾滾長江東逝水,曾經輝煌的漢朝現在變成了「晉」,不過這個晉真的算是個合格的大一統王朝麼?

  • 據說司馬炎見到孫皓之後,滿臉堆笑的說,我這個「歸命侯」的寶座,可等了你很久了啊。

    孫皓這時候也來了脾氣了,說了一句——我江南的那個椅子,也給陛下留著呢。

可能司馬炎也就是笑笑,我一個中原的皇帝,怎麼可能被調到江南去呢。

司馬炎志得意滿,西晉王朝仿佛要走下去了。

  • 司馬炎前期還好,對曹魏時期的政治制度繼續延續加以改革,他基本保留了曹魏時期就有雛形的「三省」制度,尚書省一般負責決策行政,中書的文書和條令制定起草,門下的審查和輔助,基本上是提高了中央政治機構的運作效率的,而漢朝一直以來的三公制度,被司馬炎搞出「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馬、大將軍」等「八公」,不過這八公也不是忠犬,基本上都是一個個虛銜,並不具有太多的實際權力了。

而晉朝的統治得來的也不正,他知道自己是靠著豪族支持加上司馬家黨羽深厚才不斷掌握了權利的,相對於曹家皇室一頓猛斗同宗的教訓,司馬又開始學起了劉邦當年那兩下子,大肆的分封同姓王族,並且給了相當大的兵權,也是為了防止不忠於自己的豪族再一次起來,就比如他叔叔司馬乾、司馬倫、司馬亮(這名字都太o(╯□╰)o)分別封為平原王、琅邪王、扶風王,實際上啥王不一定就在那個地方。

但是還是像之前說的,大晉朝本質上還是治標不治本,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到了司馬炎的手裡,徹底的蛻變成了一個被貴族操控的機構,按照西晉的說法——

今之中正,不精才實,務依黨利,不均稱尺,務隨愛憎,隨世興衰,不顧才實,衰則削下,興則扶上,以致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可以說正是這種制度,導致了階級仍然完全沒有流通性,那麼社會矛盾的激化,其實和漢末也沒什麼區別,無非就是皇帝換了個姓,該窮還是窮。

而司馬炎也是真心的太過於好色了,按照中書令太子太傅賀邵的上書說——

「今國無一年之儲,家無經月之蓄,而後宮之中坐食者萬有餘人」

司馬炎制定了自己的選美標準,賢、美、長、多子、白,他強命自己選妃的時候,全天下都不能嫁娶,所以大量的美女加上他搶的孫皓的女人,他就是長成個觸手怪也用不完,他就坐上個羊車,羊到哪宮門口停下,晚上就臨幸哪個宮的女人。

而這些妃子也是無所不用其極,為了能讓羊在自己門口停下,有的在門口掛竹葉柳條,有的在地上撒鹽,國家這模樣,還能不亂套麼。

  • 上層昏庸,中層貴族成天的愛好就是炫富,最有名的無非就是石崇和王愷的炫富斗奢了,所以在這樣的國家裡縱慾過度的晉武帝司馬炎,55歲就掛掉了,而他這個倒霉催的兒子,也是老天賜給他的,司馬炎的兒子司馬衷也就是後來的晉「惠」帝,是中國皇帝裡面少有的先天性智力不足,這哥們真的是一個智障,並不是後人黑,而一向熱衷於選美女的司馬炎,卻不得不顧忌當年他們家的爪牙賈充,只能讓兒子娶了賈充極其丑而且還不能生育的女兒賈南風,一般來說,這個應該也不是黑她。

司馬衷的神奇的事情非常的多,最有名的就是知乎里被用爛了的——何不食肉糜,再比如還有一個,司馬衷看到池塘里有青蛙鳴叫,然後就說,這些咕呱亂叫的東西,是為官或是為私的?

  • 隨從就說:「在官家裡叫的,就是官家的;若在私家裡叫的,就是私人的。

    」——識得唔識得噶?

一切的故事,都是從「八王之亂」開始的,一般認為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就是賈南風走上人生巔峰。

圖 八王的封國,先說一下,這個八王啊按照順序就是(楚王司馬瑋、汝南王司馬亮、趙王司馬倫、河間王司馬顒(yong)、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東海王司馬越。

皇后賈南風雖然找了低能兒司馬衷,但是最早並不是大權全攬,因為司馬炎也知道自己這兒子傻,還曾經身體力行的教兒子啪啪啪,所以一開始司馬衷他媽媽那邊的楊家也是外戚專權的,為了阻外戚楊駿,賈南風和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聯絡希望討伐楊駿。

這麼一來,賈南風讓不明真相的晉惠帝下詔書宣稱楊駿謀反,洛陽全城戒嚴,要楚王司馬瑋領軍保衛皇宮,圍攻楊駿府第。

楊駿被殺後,汝南王司馬亮進入朝廷,賈南風當然不想弄死一個爺又來一個爺,所以就安排司馬瑋殺了司馬亮,而賈南風又直接宣布,司馬瑋殺司馬亮完全是偽造詔書,司馬瑋就這樣獲罪直接掛掉了,所以就這樣智商的皇帝找了這樣智商的皇后,那皇宮也就必然是賈南風一手遮天了,第一階段結束。

賈南風雖然掌權但是無後,為了能當太后,她把太子司馬遹灌醉,讓這太子自己抄了一個謀反的文章,估計內容也就是你這蠢貨當毛線皇帝那種,所以賈南風把這個送給了晉惠帝晉惠帝當然一看當然就怒了,隨後太子被軟禁,而太子太傅趙王司馬倫就想利用太子這個事情做個文章了。

  • 司馬倫勸賈南風一黨儘早殺了太子,不久急於求成的賈南風殺掉太子,結果司馬倫也知道這個晉惠帝好利用,也偽造了個晉惠帝的詔書,以殺害太子的罪名拘捕處死了賈南風,所以這個人也是自己詮釋了不作就不會死。

隨後司馬倫廢惠帝自立為帝,晉惠帝被軟禁,但是這個司馬倫內鬥厲害其他不行,這麼一來,許昌的,名字非常可愛的齊王司馬冏,聯合長安的河間王司馬顒、鄴城的成都王司馬穎討伐司馬倫,至此司馬倫又掛掉了,死的方式和賈南風一樣。

  • 司馬冏在殺了司馬倫後迎接晉惠帝復位,司馬冏成了大司馬,司馬顒、司馬穎也是獲得了極大地權力,但是打頭的冏哥也和司馬炎一個模子的人物,荒淫好色,最終司馬顒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和洛陽的長沙王司馬乂為內應,這麼一來司馬冏又掛了,司馬乂反倒成為大權獨攬的存在。

司馬顒當然不爽司馬乂吆五喝六,後來司馬顒又找了當年一起造反的老兄弟司馬穎討伐洛陽,這次倒是沒什麼贏家,兩邊打了好久,也沒分出輸贏,但是都實力大損,所以這時候東海王司馬越看到了機會,他晚上密謀捕捉了司馬乂,送給司馬顒做了一個碳烤司馬。

從此之後,司馬穎拜丞相,司馬顒升太宰,司馬越成了尚書令,司馬顒表示司馬穎這麼會造反才應該是繼承人,所以拜司馬穎「皇太弟」,當然晉惠帝也流著哈喇子答應了。

不過沒多久司馬越又不喜歡司馬穎的專政,司馬越挾持了晉惠帝去司馬穎老家鄴城討伐,結果作死大敗,司馬穎倒是大人不記小人過,以同宗同族的原由要招司馬越回朝,司馬越說咱家都這麼司馬了,你裝什麼裝(霧),表示不聽。

司馬越敗後,他弟弟司馬騰也想幫助哥哥逆襲一個,直接挑釁殺了人家司馬穎的官,於是司馬穎出兵討伐司馬騰。

雖說司馬穎把大將軍——李毅都派上了,但是大帝終究比不上勾結了蠻族「羯人」和大量鮮卑雜牌部隊的司馬騰軍隊,最終司馬穎失敗,一直被追到長安。

  • 這個羯族,最早就是一群匈奴帶進來的中亞白種人,因為長得太奇怪,一直都活在社會的底層,大多數都是漢人的奴隸,但是這些人戰鬥力很強,而且往往對漢人是帶有仇視的。

司馬顒一看你司馬穎被追的到處跑,還當什麼皇太弟,直接就廢了司馬穎。

隨後司馬顒挾持晉惠帝,想罷免是個定時炸彈的司馬越,司馬越只能又一次造反。

最早的時候兩邊打的還算平均,結果司馬越又一次把鮮卑給引了進來,跑到人家司馬顒老家長安大肆燒殺搶掠,逐漸控制了晉惠帝的司馬越又以晉惠帝名義搞死了司馬穎,307年,晉惠帝暴死,一般人認為可能就是司馬越乾的,這個傻皇帝死了之後,司馬越立刻下詔書讓最後一個敵人司馬顒回朝廷擔任「司徒」,司馬顒沒有一絲絲防備沒有一絲絲顧慮,然後就在車裡被掐死了,到這裡,整整出現的這八個司馬所鬧出來的「八王之亂」徹底結束,這次大內鬥真的可以說是對晉朝百害無一利,司馬炎這個高產大戶的第25子司馬熾被司馬越立為皇帝,這也就是西晉倒數第2代皇帝晉懷帝,晉朝給大家的感覺就是,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了。

司馬越本來覺得天下太平了,不過放心大膽玩耍的司馬們,肯定也不會想到以前一直被邊緣化的胡人,竟然會成為顛覆歷史的存在,連年的征戰、內鬥已經讓漢人的政權搖搖欲墜,人口銳減,甚至從三國時代就形成的「塢壁林立」的狀況,已經讓社會接近崩潰了。

圖 塢壁,因為戰亂頻繁,從王莽時代就存在的,地方豪族的自我保護建築「塢堡」開始越來越多,包括三國時候的許褚就是塢壁主出身的,這種改造過來的小型城堡,成了小型地主自給自足的必要建築,社會的流通性變得越來越弱了。

  • 當然了,就在這幾個司馬爭權的時候,匈奴這邊也就不一樣了,當年曹操在袁紹之後徹底降服了南匈奴單于欒提呼廚泉,從這之後,南匈奴被曹操硬生生的拆成了5個大部,而呼廚泉這一支屬於匈奴的「屠各部」,算是最高貴的一個部,後來呼廚泉的侄子被曹操安排成為匈奴左部首領,這哥們本來的名字已經沒人知道了,總之按照後來的說法,他們自認為自己屬於冒頓單于後代,屬於劉家的兄弟,世世代代受漢人恩惠,所以就有了個漢名劉豹,等到劉豹的兒子劉淵的時候,按照中國的史書一包裝,劉淵也成了從小骨骼驚奇天賦異稟的人了,劉淵小時候作為曹魏控制匈奴的人質,一直被安插在洛陽,所以劉淵從小接觸到了更多的漢文化,也非常熱愛學習,《春秋左氏傳》、《孫吳兵法》、《史記》、《漢書》等以及諸子百家,這匈奴小兒無一不精通,當然了上一篇也說了,西方的阿提拉就是這樣的,而且劉淵畢竟假借的劉姓,所以非常崇拜劉邦,等到晉朝建立的時候,回到匈奴地區的劉淵就因為極高的知識水平很快的成為了精神領袖,後來劉淵更是被那個被賈南風搞死的楊駿封為「五部大都督」,然後看準時機的劉淵,在八王之亂的時候,以支持司馬穎的旗號集結了匈奴五部,被推成「大單于」。

好了前面已經說到司馬穎被聯繫了烏桓鮮卑的東海王弟弟司馬騰搞的焦頭爛額,名義上還是司馬穎小弟的劉淵表示要回去集合在并州的匈奴五部來對抗鮮卑烏桓,結果劉淵基本就是說的好聽沒怎出力,司馬穎被吊打之後反倒逃到了關中,這一下劉淵更表示呵呵,直接就反了。

  • 劉淵自稱漢王,這可真是「公家」的(參看前面的青蛙事件),在宣傳上一點都沒有偏差,大肆的說自己匈奴受到漢的恩德,大肆鄙視司馬們的晉,並且以冒頓單于和劉邦結拜為理由號稱自己要繼承漢的正統,並且以繼承劉備的意志為口號,追封我們的阿斗哥劉禪——孝懷皇帝,要帶著昭烈皇帝的白帝城遺願努力下去,我大耳賊知道一個匈奴人拿自己開涮,會不會也氣的活過來,不過總之在法理上,劉淵直接繼承了蜀漢的合法地位。

我估計當年被白登之圍的劉邦要知道當年嘲諷他的匈奴打著漢的旗號在造反,肯定會氣的活過來,匈奴都造反了,八王之亂其實還沒有結束,結果也真是禍不單行,後院又起火了,巴蜀又亂了。

  • 其實在劉備到處跑的時候,很多百濮遺民「氐人」就因為饑荒投奔了漢中的張魯,他們從四川西部逐漸滲入到了陝西甘南一帶,看過最早幾篇的應該知道,百濮人和現在的傣族、泰族等有很大的關係。

圖 氐族的分布區域,我們一般又叫人家「氐羌」,實際上他們和羌關係不大,當年諸葛亮出祁山,肯定也沒少和氐人接觸,我們能看出來這個完全就是那個路線。

  • 這個時候因為甘南川北一帶饑荒很嚴重,最後導致了出現了大量的流離失所的流民,氐族人李特一家就是這樣一批人,他和弟弟李庠、李流一直在做賑災斡旋工作,逐漸就算是有了點勢力,後來這批流民先流亡到漢中最後流亡到巴蜀,這一下可就是天府之國了,當時李特就覺得,自己要是當年的劉禪,肯定能做出來一番大事(我阿斗又中槍)。

巴蜀的老大益州刺史叫做趙廞(音辛),這貨和250皇帝司馬衷的老婆賈南風是親戚,結果這時候正好八王之亂了,賈南風被殺,趙廞乾脆直接也造反了,李特就跟著趙廞在巴蜀當起了地頭蛇,逐漸壯大了勢力。

結果趙廞這貨也真是個小人,因為嫉妒李特的弟弟李庠,給人家弄了個莫須有給殺了,不過趙廞不僅僅小人還二百五,這人殺了李庠卻沒卸了李特的兵權,李特回到綿竹,畢竟和趙廞混了這麼多年了,什麼弱點不知道,一路下來殺到成都,趙廞跪。

  • 後來畢竟還有個朝廷呢,河間王司馬顒派人討伐,領頭老大羅尚作為先頭部隊和李特打了很多場都一直輸,最後趁著李特讓流民分散出去吃飯的時候(大吃國啊),大舉討伐,李特跪。

    隨後李特兒子李雄上位,切斷羅尚糧道,羅尚跪。

    李雄又給自己加了一堆亂七八糟的封號,廢除晉的法律,306年,稱帝,國號——大成(由於後來改成了漢,所以也歷史上也叫成漢)。

這些少數民族打著漢的旗號各種獨立的不亦樂乎,我們的司馬們,還在內鬥啊,根本停不下來啊。

  • 就是李雄稱帝這一年,前面也就都提到了,東海王司馬越攻入長安,河間王司馬顒和成都王司馬穎都掛掉,司馬越又把我們的二百五皇帝司馬衷接回到洛陽給用毒餅毒死,不知道死的時候晉惠帝知不知道這餅有毒,八王之亂以東海王司馬越的最終勝利結束,司馬越推舉豫章王司馬熾繼位成為晉懷帝。

可是八王之亂結束了,晉朝的椅子也要沒了,剛剛統一的晉朝,蜀漢的老地方和劉淵逐漸蠶食的并州又都分離出去了,可憐的是這次就連自己的中原也要保不住了,這個時候,一個人的出現徹底把晉朝推向了深淵。

  • 我們從哈薩克斯坦過來的白種羯族人,石勒投奔到了劉淵的門下。

石勒作為羯族人,地位在五胡里都是最低的,最落魄的時候就是個農奴,連個正經名字都沒有。

不過根據中國史書的尿性程度,也是記載石勒出生的時候天上的白氣降落到他家院子裡。

後來也是參與了那個被內鬥折磨的夠嗆的司馬穎的部將公師藩的軍隊,好基友汲桑給他起了個石勒,才算有了名字,結果後來好基友被殺,司馬穎也被吊打,石勒又走投無路了,這時候正好看見了劉淵大哥風頭正盛,自己和他又都是胡人,所以就開始抱團了。

劉淵正是缺人的時候啊,管你白種人黃種人,直接拿下,結果石勒應許了一個艱巨的任務,那就是當間諜去,也就是說石勒不僅僅是個武力加成很高的人物,還是個智力點數同樣不俗的,其實可以說,漢末三國的混戰,漢人數量的急劇減少導致豪族們大量僱傭胡人作奴,這樣的境況,簡直也是和西邊的羅馬如出一轍。

  • 石勒去了一直不願意歸降的烏桓首領伏利度那裡,號稱自己被劉淵治罪來投奔,和伏利度結成了兄弟,然後帶著烏桓人燒殺搶掠,發泄著對漢人的不滿,最終得到了烏桓部眾的人心,最終推翻了伏利度,至此烏桓最後的這個殘部算是歸附劉淵了,石勒就成了東路的大將軍,成為劉淵最得意的部將之一。

我們看下這個時候的形勢。

圖 這個時候除了巴蜀的李雄、并州的劉淵,大部分還算是晉朝,不過其實大家也可以發現了,從南北方「州」的密度來看,南方雖然地盤不小,但經濟、人口和北方根本不在一個等級上。

  • 劉淵開始了對晉作戰,司馬越真是個能人,殊死抵抗,兩次打退劉淵派出的兒子劉聰、養子劉曜以及大將石勒的進攻,最後劉淵算是壯志未酬身先死,繼位後的大兒子劉和,本事不大,專門想剷除同族兄弟,但是劉聰畢竟是戰場裡拼殺過來的,隨後兵變殺掉太子劉和繼位,繼續開始對晉作戰。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發現,這些胡人漢人好東西沒學到,但是爭權內鬥學得比誰都快,其實我們也可以看出來,匈奴的漢估計遲早要完。

  • 但是沒等匈奴的漢完蛋,西晉先要不行了,畢竟一個內鬥了幾十年的政府和強悍的匈奴人真的不在一個等級上,311年,東海王司馬越病逝,這個最後一個能打的王爺也沒了,曾經也參與過討伐司馬穎的琅琊王司馬睿知道這樣下去也沒什麼好下場,就在權臣王衍的弟弟王導的建議下,趕緊去巴結江東當年東吳的士族去,給自己留個後路。

就這樣,司馬睿逐漸在南方立穩了腳跟,而王導也因此得勢,王導的王氏和後來的謝氏(比如謝靈運),被稱為王謝,逐漸成為漢人最大的兩個門閥集團。

不是有這麼個詩麼。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圖 王長貴和謝大腳(對了,鄉村愛情裡面的人物姓氏,非常類似兩晉的士族門閥)

劉聰即位後,繼續派劉曜、兒子劉粲瘋狂進攻洛陽,石勒的東路軍也在這邊匯合,大量壁壘被攻克,次年,又派前軍大將軍呼延晏領進攻洛陽,衰弱的晉軍不堪一擊,後來劉曜、石勒都奉命與呼延晏會合,洛陽在圍攻下破城,晉懷帝被俘虜,匈奴人在皇宮燒殺搶掠,大量中原氏族從來沒遇到過這樣的麻煩,因為這確實是歷史上第一次蠻族攻入都城的事情,中原豪族大量南渡投奔司馬睿,而司馬睿也正在東吳的地盤謙卑的獲取江東豪族的支持,不過這個也是之後講東晉要說的了。

  • 這場戰爭,也就是著名的「永嘉之亂」,我們所說的衣冠南渡也就是這個,曾經被北方人看不起的江南大地,終於迎來了第一次最好的日子,第一次「經濟重心南移」就要開始了。

而在北方的劉聰也並不是多順利,當年受到一直認魏晉當大哥的拓跋部,決定幫助晉朝,這個時候拓跋部已經足夠強大了,老大就是當年那個人質拓跋沙漠汗的兒子拓跋猗盧,這人也因為幫助晉懷帝,被封為「代公」,當然了,對於拓跋猗盧的故事,也就之後再說了,總之這時候的拓跋部,還是沒占到什麼便宜的。

  • 劉聰俘虜晉懷帝後,和他大談八王之亂,說的晉懷帝也無言以對,晉朝的舊臣不滿劉聰的控制,也被大量殺害,同樣也包括這個晉懷帝。

晉懷帝被殺的消息傳到西晉控制的長安後,太子司馬鄴即位為帝,這也就是晉朝末代皇帝晉愍帝,劉聰則派劉曜作為西路軍老大進攻長安,長安本來難以攻克,結果打著打著就連劉曜都灰心的時候,晉朝的將領胡嵩和曲允自己內鬥起來,導致戰鬥力又一次減弱,可以說這個時候的漢人,也已經腐的可以了,最終在圍困斷糧的情況下,長安已經危如累卵了。

而在東線,石勒的作用就功不可沒了,前面說的那個王導的哥哥王衍在司馬越死後控制政權,結果領著幾十萬人撒腿就跑。

最後被石勒在苦縣全殲,拿下洛陽後,石勒繼續搞定青州和兗州,隨後繼位的晉愍帝在長安負隅頑抗,讓江南的司馬睿、劉琨搞定石勒。

結果人家司馬睿才不幫你這個破鼓萬人捶呢,不知道我們司馬家不認親的麼,直接抗命不遵。

316年——長安失守,西晉滅亡。

匈奴的漢幾乎統一北方,318年,司馬睿在江南稱帝,這就是歷史上的東晉的開始,就像孫皓說的,僅僅37年,江南的這把椅子,終於跑到了司馬的屁股上。

圖 漢趙(前趙)、成漢、東晉並立。

(當然了還有涼州刺史張家的分離,這個也就是所謂的「前涼」,會在之後的故事提到。

當然了,劉聰的皇帝也沒當多久,並且滅了西晉的劉聰,也犯了和漢人一樣的毛病,而他死之後,西路軍的老大劉曜和東路軍老大石勒的故事,正式的讓北方陷入了真正的混亂,同時高原邊緣的西羌,北邊的鮮卑拓跋部和東北的慕容部都在虎視眈眈的看著,這個也就是南北朝歷史的開端——血腥的五胡十六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