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第一個被外族滅亡的朝代:最軟弱的王朝結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西晉(266年—316年)是中國歷史上三國後短暫的大一統王朝之一,另與東晉合稱晉朝。

傳5帝,國祚五十一年。

若以滅東吳始,則僅立朝37年。

為了區別於五代時的後晉,史稱西晉,又稱為司馬晉。

在西晉王朝建立過程中,司馬懿是奠基者。

他發動高平陵政變,控制曹魏大權,
司馬懿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司馬懿是個很有「能耐」的人,既有能力,能力很強,又有耐力,耐力更是不同尋常。

他甚至在小字輩面前,在曹爽這種不堪一擊的鼠輩面前,都能等待,也善於等待,做到忍辱負重,裝瘋賣傻,要我幹什麼都行,但是最後我要達到我的目的。

還是那句話:誰笑到最後,誰笑得最好。

我不著急笑,但是我要最後笑,最後笑的肯定是我,這就是司馬懿。


除掉了曹爽,司馬懿就可以為所欲為了。

魏主曹芳封司馬懿為丞相,加九錫,相當於曹操在漢獻帝時的地位,並令司馬懿父子三人同領國事。

這時司馬懿達到了事業的高峰。

過了兩年,他就老死了。

小說中寫司馬懿之死,寫得很簡單。

臨死時他對兩個兒子說:「人皆以吾有異志,吾何敢焉?吾死之後,汝二人善事主人,勿生他意,負我清名。

但有違者,乃大不孝之人也!」(卷二十二《戰徐塘吳魏交兵》)他囑咐他的兒子:我死了以後,你們千萬不要叛變,不要篡權,一定要守住自己的位置。

司馬師、司馬昭沒有辜負他的囑咐,遵守了諾言,到頭也沒有篡權。

雖然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知歸知,他到底沒篡權。

不過,到了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就顧不了這麼多了,到底還是逼魏元帝曹奐禪位,自己登上皇帝的寶座,建立了晉王朝。

總起來看,司馬懿的確是一個心懷叵測而又善於掩飾的人。

《晉書》卷一《宣帝紀》稱讚他:「和光同塵,與時舒捲,戢鱗潛翼,思屬風雲。

」在中國這種最具危險性的繼承接班的政治遊戲中,他一直能夠遊刃有餘,在魏國曆事四主三朝,雖然幾次外放冷落,幾次褫奪兵權,但總能在政治風波中化險為夷,「鹹魚翻身」,最終身居高位,居於權力的頂峰。

應該說,司馬懿不愧是三國末期最出色的政治家。

後人在評價司馬懿的時候,經常拿他和曹操做對比,認為司馬懿跟曹操很相似,或者說司馬懿跟曹操是一類人。

有人甚至認為曹操和司馬懿這兩個人都太無恥了,男子漢大丈夫,居然憑藉自己手中的權力,欺負人家孤兒寡母。

司馬懿在魏朝,跟曹操在漢朝,外表上看大抵相同,人臣之地位極矣,權術之運用極矣。

但是兩個人的性格還是有很大區別的,簡單地說,曹操比較狠,司馬懿比較陰。

不過,在這場殘酷的政治博弈中,也暴露出司馬氏奸詐、殘忍的一面。

比如他對曹爽集團成員「夷三族」,許多無辜之人也慘遭殺害。

受到牽連的人,無論男女老少,包括已出嫁多年的女子,全部連坐處死。

為使士人就範,他們軟硬兼施,在利益和死亡面前,士人集團分化瓦解,以竹林七賢為例,王戎、山濤不失時機地加入了司馬氏集團,向秀則步他們後塵,頂著司馬氏的嘲諷,違心加入。

向秀入仕僅為保全性命,《晉書·向秀傳》說:「後為散騎侍郎,轉黃門侍郎、散騎常侍,在朝不任職,容跡而已。

卒於位。

」--可知他僅掛個做官的空名。

同樣為保命的還有阮咸、劉伶。

他們似乎看透了人生,既不是勇敢地參與政治,又不投靠司馬氏,而是崇尚老莊,放達任性。

終日我行我素,玩世不恭,常有驚人之舉。

七賢之中,只有嵇康、阮籍敢於站在司馬氏的對立面。

嵇康性格剛烈,厭惡司馬氏篡權的行徑,拒絕司馬氏的拉攏,作《與山巨源絕交書》,以斥責山濤為名實則表示與司馬氏絕交。

嵇康的不合作態度激怒了司馬氏,捏造罪名將嵇康殺掉。

而性格軟弱的阮籍,在司馬氏的高壓逼迫下,鬱悶而死。

嵇、阮死後,聞名遐邇的竹林七賢徹底瓦解,司馬氏進一步掃清了取代曹魏的障礙。

開國皇帝剛愎自用

司馬炎繼承父親司馬昭的晉王之位,265年逼退魏帝,建立晉朝。

開始勵精圖治,提倡節儉,發展經濟。

不過好景不長,也就短短十年。

司馬炎開始驕傲自大,剛愎自用。

奢侈腐化之風興盛,他大選宮女,淫亂宮廷。

「多內寵,平吳後,復納吳王孫皓宮人數千,自此掖庭殆將萬人,而並寵者甚眾,帝莫知所適,常乘羊車,恣其所之,至使宴寢。

選太子失誤,八王之亂

使西晉陷入滅頂之災

在家族統治的專制時代,皇權的交接是在王室內部進行的。

「太子,天下之本」。

選對接班人,天下平安;若有閃失,往往造成天下大亂。

因此,選擇接班人就成為朝廷的頭等大事。

司馬炎就是在這個問題上出現了重大失誤。

他選擇的接班人是司馬衷。

司馬衷是司馬炎的次子,老大在兩歲時死了,司馬衷成了實際上的長子,從資格上講司馬衷沒問題,不過,司馬衷既痴又笨,凈說傻話,根本不是當皇帝的材料。

司馬炎也知道兒子太笨,甚至感到他很可能「不堪奉大統」,不能繼承皇位,擔當大任。

那他為什麼還要固執地立司馬衷呢?有兩個原因:

第一,頂不住枕邊風。

司馬炎曾與司馬衷的生母楊皇后商議,想另立一個太子。

在「母以子為貴」的封建時代,換太子可能關係到楊皇后及其家族的地位,司馬炎的想法剛一說出就遭到楊皇后的強烈反對,楊皇后道:立嫡以長不以賢',豈可動乎?」司馬炎很清楚這個從西周就傳下來的宗法制傳統,其實宗法制還有變通的內容,就是當沒有合適的嫡子時,「立子以貴不以長」。

意為如正妻無子,可以立這些妃妾中地位最高的兒子為繼承人。

這顯然是楊皇后不答應的。

面對楊皇后的阻撓,司馬炎無力反駁。

第二,心存僥倖,企圖寄託皇太孫。

司馬衷雖然傻乎乎的,但是他有一個叫司馬遹的兒子卻十分聰明,這是他和宮女所生,一直在司馬炎身邊。

這孩子聰明伶俐,晉武帝非常喜歡這個孫子,經常把他帶在身邊。

時間一長,一個念頭在司馬炎心裡形成:雖然太子司馬衷不令他滿意,但孫子大有希望,將來把他立為司馬衷的太子,司馬氏的天下不就可以振興了嗎?

作為一國之君,司馬炎的想法真是太幼稚、太簡單。

試想,傻乎乎的司馬衷能否順利做皇帝,晉王朝能否保全都是未知數,這第三代接班人幾乎是沒影的事。

再有,司馬遹非正妻所生,司馬衷的正妻是賈南風,司馬炎也不想想,這個女人會讓司馬遹順利接班嗎?

司馬炎在選接班人問題上,徘徊猶豫,缺少理智,終於釀成大禍。

司馬炎晚年在為司馬衷選擇太子妃的問題上也犯了糊塗,他選的就是上面提到的賈南風。

此女是司馬師的親信賈充之女,長相奇醜,心胸狹窄,報復心很強,入宮後,見宮裡處處是粉黛佳麗,不僅妒火中燒,不許司馬衷接近別的女人,甚至加害她人,險些被廢。

司馬衷繼位後,她被立為皇后,更加肆無忌憚,急於干政。

291年,她先策動楚王司馬瑋(司馬衷的五弟)進京殺掉外戚楊駿,又命司馬瑋殺掉執朝政的汝南王司馬亮和老臣衛瓘,接著,又以司馬瑋濫殺大臣為名,將其殺死。

賈南風以卑鄙的手法,一箭雙鵰,一石數鳥,翻雲覆雨,在很短的時間內連除晉朝四員名臣老將,製造了西晉歷史上空前的大殺戮,從此開始了賈南風專朝時期。


後來賈南風又設計殺掉庶出的太子司馬遹,自以為得計,可以壟斷朝政了,但司馬諸王都想攬權,於是紛紛出場,一場爭奪皇權大戰展開,這就是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

其中八王全部是晉皇室宗親。

他們分別是:汝南王亮、楚王瑋、齊王冏、趙王倫、成都王穎、長沙王乂、河間王顒、東海王越。

公元二九九年,趙王倫殺賈后及其黨羽,獨攬大權。

其後,又於永寧元年(公元301年)廢惠帝自立為帝。

是為「八王之亂」之始。

此後,齊王冏、趙王倫、長沙王乂、河間王顒、成都王穎之間為了奪取政權不斷發生戰事。

直至公元三零六年,東海王越毒死惠帝,擁立武帝司馬炎第二十五子懷帝司馬熾繼位,歷時五年的「八王之亂」方為結束。

五胡亂華

此次發生在晉朝後期的「八王之亂」使晉朝原本就衰弱的統治進一步惡化,至西晉末年,不僅國內人民紛紛起義反抗暴政,而且域外的匈奴、鮮卑諸族也對西晉的統治虎視眈眈。

魏晉時期,漢族統治者為了加強對各少數民族的控制和補充內地勞動人手的不足,經常招引和強制他們入居內地。

各少數族人民內遷後,在漢族的長期影響下,逐步地由遊牧生活向定居的農業生活過渡。

魏晉時,西、北各少數族人民向內地遷徙的活動,更加頻繁,而且種族很多,主要有匈奴、羯、氐、羌以及鮮卑五族,史稱為「五胡」。

各族內遷以後,與漢人雜處,過著定居的農業生活。

魏晉統治者強迫各族人民納租調,服力役,「服事供職,同於編戶」

西晉占田制明確規定了他們的租調負擔。

漢族的官僚、地主多以少數民族人為奴婢、佃客。

殘酷的民族壓迫,使各少數民族對西晉統治者「怨恨之氣,毒於骨髓」,因而反抗不斷地發生。

對西晉首先發難的是氐族——李特流民起義和羯、羌的小規模反抗,然後是匈奴貴族劉淵的起兵,八王之亂中,并州刺史司馬騰與將軍王浚聯合鮮卑貴族進攻司馬騰駐守的鄴城,司馬騰不敵,劉淵獻計說要回匈奴召集騎兵抗衡鮮卑人,司馬潁同意。

劉淵得以回到匈奴。

永興三年(304年),劉淵返回匈奴控制下的左國城,與匈奴權貴密謀起兵。

劉淵的從祖父劉宣發表了起兵宣言。

當時,并州境內的漢人大多因戰禍而遷徙南下,胡漢勢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而并州的官吏們還在熱心內爭。

於是,劉淵稱漢王,置百官,打敗司馬騰,招降山東起義的王彌等人,形成了反晉浪潮。

永嘉二年(308年)劉淵稱帝,都平陽。

他分別於永嘉三年(309年)秋冬遣其子大將軍劉聰率石勒、劉曜等進攻洛陽,西晉軍隊頑強抵抗,匈奴敗退。

後劉淵死,劉聰殺兄自立,又於永嘉四年(310年)冬三攻洛陽。

永嘉五年(311年)西晉專政的太傅東海王司馬越病死,匈奴大軍第三次圍攻洛陽,而南方諸州的牧丞或擁兵觀望或象徵性的出兵「勤王」。

王敦天天召集士族飲酒作樂;王澄帶兵從荊州出發,以極慢地速度到了南陽,一聽荊州刺史山簡的軍隊戰敗,就跑回去了。

而王衍等人率十幾萬大軍公開逃跑。

結果他們被石勒在苦縣全殲。

七月,洛陽失守,晉懷帝被俘,接著漢國大將石勒閃擊荀唏,青兗淪陷。

建興元年(313年),晉懷帝在平陽遇害,在長安的晉愍帝下令司馬睿、劉琨等的共七十萬大軍分三路合擊平陽。

結果身為此戰主力的司馬睿在士族的鼓動下竟抗命不遵。

在反晉武裝不斷打擊下,建興四年(316年),西晉最後一個皇帝司馬鄴投降,西晉王朝終於壽終正寢,西晉滅亡。

而匈奴控制了幾乎整個中原,長達一百多年的大動亂開始。

而後,各族陸續在北方建立國家,史稱「五胡十六國」。

文化

由於儒教獨尊的地位被打破,使得西晉的文化走向多元發展,不斷的開發新領域與新學說。

當代學派除儒教外還有由本土發展的玄學、道教及由印度東傳的佛教,其中道教及佛教在該期間逐漸擴展到一般人民的生活。

邊疆民族的南下帶來草原文化。

西晉士族,生活是優裕的,禮法的束縛是疏鬆的,全國統一以後,聞見也比三國分裂時擴大了。

這些,使得一部分士族中人有條件去從事文化事業。

西晉一朝雖極短促,但文化上成就卻是巨大的。

西晉滅亡的啟示

縱觀西晉興亡的全過程,可以發現,西晉由興到亡,猶如上山下山。

上山者,司馬懿、師、昭父子三人,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消滅了曹爽集團,掌控了曹魏大權。

為了奪取曹魏政權,司馬懿父子經過16年的拼打,到265年,終於登到了山頂,司馬炎繼承父祖打下的江山,成為西晉的開國皇帝,但司馬炎沒有經營好司馬氏的天下,由於選接班人失誤,加之社會風氣敗壞,民族矛盾尖銳,西晉開始走下坡路。

西晉衰敗,如同滑坡,速度越來越快,司馬炎之後的三個皇帝,個個短命,僅用了26年,就完全葬送了大晉帝國。


西晉王朝大廈從一開始就埋下了腐爛的種子,開始了傾斜垮塌。

西晉和東晉時期政治上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世家大族把持朝政。

東漢、曹魏以來在地主階級中逐漸形成了一個官僚大地主階層,他們一般是歷代書香,累世做官,門第顯赫,被稱為世家大族,簡稱為世族或士族。


西晉的士族門閥制度是一種極其腐朽的官僚制度,其最大的問題就是選官用人上的不正之風。

西晉選拔官吏採用曹魏時的「九品官人」法,即先把候選人定為九品(即九等),然後按照其家勢的興衰、賄賂的多少來定品級,把士家大族的子弟定為上品,把無權無勢又無錢的定為下品,從高到低依次安排官職,任何人不得改變品級。

結果是門第越高職位越高;門第卑下,職位庸冗。

這個制度不但使西晉的朝綱紊亂、政治黑暗、腐敗橫行,同時士族這個利益集團的每個人由於都在朝中為官,他們綁架並操縱了西晉政治運行的每個環節。

西晉社會腐敗,歷史聞名。

腐敗問題歷朝皆有,但像西晉這樣自上而下、大面積的惡性腐敗並不多見。

《晉書·惠帝紀》講到西晉的社會風氣時這樣說:「綱紀大壞,貨賂公行,勢位之家,以貴陵物,忠賢路絕,讒邪得志,更相薦舉,天下謂之互市焉。

所謂「互市」就是交換。

權與錢、權與人、權與色、權與所有有用的東西都可以交換,權錢交易,錢能通神,比富炫富,整個社會瀰漫著一股銅臭味,嚴重腐蝕了社會機體。

道德無底線,遊戲無規則,腐敗使西晉到處烏煙瘴氣。

西晉上層統治階級荒淫腐敗,而下層百姓則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

西晉的滅亡,是情理之中的事。

只是苦了老百姓,在司馬鄴向匈奴投降後,長安城裡的男人幾乎被匈奴人全部殺光,女人成了他們玩樂的工具。

在那個黑暗的歷史中,鮮血染紅了華夏的天空。


總之,在短命的西晉王朝給後人的啟示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關注民生,遠離仇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