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病逝,為何將軍權交給司馬師而不是司馬昭?原因你想不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在曹魏後期,司馬家族的三大傑出人物(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非常有名,司馬懿不用說,曹魏四朝老臣,通過搞政變篡奪了曹魏的軍政大權。
司馬昭其次,一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讓其家喻戶曉,最弱的這是司馬師,仿佛沒啥影響力。
那麼問題來了,司馬懿病逝,為何將軍權交給司馬師而不是司馬昭?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回答,司馬懿一共生了九個兒子,有本事的兒子不少,其中以長子司馬師最佳。
要知道司馬懿政變那年,已經是71歲高齡了,三年後就病逝,而這個時候的曹魏並非司馬懿一人說了算,存在很多不穩定性因素。
司馬師少年時,便有雄才大略,與何晏、夏侯玄齊名。
在曹爽將司馬懿架空之後,司馬師還能暗中培養擁護司馬氏的三千死士,否則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中便連發動「冒險政變」的武裝資本都沒有。
司馬師而且積極的參與了高平陵政變,在政變的謀劃與發動階段,參與謀劃、鎮定自若、指揮武裝、完成司馬門把守任務所表現出遠強於司馬昭的魄力、能力與實力。
要知道,司馬懿要發動政變誅殺曹爽,只與一個人長期密謀,就是司馬師。
到了政變前的那一夜,司馬懿把計劃告訴了司馬昭,把他嚇得一夜沒睡著,而司馬師就跟沒什麼事似的。
其次,司馬師作為一名「勛二代」,而且是有才華的「勛二代」,從小便與「勛二代」們的交往,從而為依託司馬懿權勢隴聚名門人才提供了可能,所以司馬師執政之後,所採取的進用人才的方針,一方面使原本曹魏政權所依靠的基本力量不斷地轉投在司馬氏的門下,從而削弱曹魏政權的基礎,另一方面又使新進的才俊歸於司馬氏的私門,並逐步用霸府政治取代朝廷的日常運作,使鼎革之勢在不知不覺中得以形成。
霸府,泛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權臣,建立的府署機構,藉此控制皇帝與朝廷。
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後,其太傅府也演變成霸府,故《晉書.職官志》云:「宣王既誅曹爽,政由己出,網羅英俊,以備天官。
」
在司馬師執政的時代,成功地克服了東關慘敗所造成的政治危機,逐步掃除了中央與地方的反對勢力,開始建立起一支支持魏晉嬗代的政治力量,奠定了魏晉革命的基本格局。
總之,司馬師一邊通過姻親,進一步強化與郭太后的同盟;另一方面奉三祖典制(曹操三祖孫),非軍事不得妄改,即不變法以免損害魏官僚既得利益者。
四年正月,遷大將軍,加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能集中於一人的權力,基本都已盡攬。
司馬昭能夠繼承權力,純屬運氣太好,因為司馬師壽命太短了,嘉平七年(255年),司馬師親自率兵平定毌丘儉、文欽之亂。
回師途中病死,年四十八。
而司馬師剛好沒有兒子,養子司馬攸又是司馬昭的次子,所以將權力再度交給弟弟司馬昭。
此人手段兇狠,僅用四年時間就把司馬懿打下的基業發揚光大
三國魏晉期間的權謀人物中,大師級的前期以曹操為首,後期當屬司馬師稱冠。在政治軍事各方面的見識和能力,司馬師堪稱一流。一個領袖人物,最體現能力的一方面在把握國家的大政方向,一方面在會用人、能收服人...
寒硯三國:三馬食曹與魏晉之際的政局
在魏晉南北朝的歷次禪代活動中,南朝在「篡一代」的高齡時期便完成了新舊王朝的禪代,曹魏、高齊、宇文周則分別在「篡二代」的中年甚至青年時期完成名義權柄的轉移,唯有司馬晉遲至「篡三代」的第四位主君,方...
司馬師死後,為什麼大權交給司馬昭而不是自己的兒子?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正始十年(公元249年),發生一件大事,那就是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掃墳,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從此奪得了曹魏軍政大權,不久曹爽被誅殺,曹氏宗室力量日漸薄弱,司馬氏得以...
司馬懿死後,為什麼將大權交給司馬師而不是司馬昭?原因很簡單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在曹魏後期,司馬家族的三大傑出人物(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非常有名,司馬懿不用說,曹魏四朝老臣,通過搞政變篡奪了曹魏的軍政大權。司馬昭其次,一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
司馬懿病逝,為何將軍權交給司馬師而不是司馬昭?原因你想不到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在曹魏後期,司馬家族的三大傑出人物(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非常有名,司馬懿不用說,曹魏四朝老臣,通過搞政變篡奪了曹魏的軍政大權。司馬昭其次,一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
司馬懿病逝,為何將軍權交給司馬師而不是司馬昭?原因你想不到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在曹魏後期,司馬家族的三大傑出人物(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非常有名,司馬懿不用說,曹魏四朝老臣,通過搞政變篡奪了曹魏的軍政大權。司馬昭其次,一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