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背後寒心結局:孔融讓梨拋妻棄子,鑿壁借光成大貪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記得小學課本里那些勵志的歷史故事:司馬光砸缸,孔融讓梨,鑿壁借光...

你只知道前半段,卻不知道後來的寒心結局

又一部「毀童年」系列


孔融讓梨的主人公拋妻棄子又不孝

這個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一天,孔融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給孔融兄弟們吃。

父親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個最小的梨子,其餘按照長幼順序分給兄弟。

大家問他為什麼這麼分?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

」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

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漢朝。

小孔融也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樣,想必他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經常說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孔融,你再看看你之類的話。

史料上記載,建安九年袁紹之子袁譚率兵圍攻青州城,此時城內的守兵僅僅剩下了幾百人,形勢萬分危急。

後來,在袁譚大軍攻破青州之時際,孔融竟然無情地丟下了自己的孩子和妻子在士兵的掩護下自己悄悄地逃離了青州城。

也是在這一次的戰爭中,他的妻子和孩子都被殺死了。

這樣的人也能成為名士?這種行為和當年劉邦拋棄妻子有何區別?

另外當時孔融在北海為相,「效忠」的是曹魏政權,本應該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盡一盡臣子的本分。

然而孔融不僅不尊重曹操還總喜歡諷刺曹操和曹操對著幹。

曹操當年戰勝袁紹,軍隊攻入鄴城時,曹操的兒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

孔融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

」曹操不明白,後來問孔融這齣於何經何典。

孔融答說:「按現在的事情量一量,想當然而已。

」諷刺之意溢於言表。

公元207年,曹操討伐烏桓,孔融又譏笑他說:「大將軍遠征,蕭條海外,從前肅慎不進貢木苦矢,丁零偷盜蘇武的牛羊,可以一併討伐啊!」當時,饑荒戰亂,糧食短缺,曹操上表請禁酒,因為釀酒太費糧食,孔融聽說後則多次寫信給曹操,信中發怪論說「堯非千鍾,無以建太平;孔非百觚,無以堪上聖」。

另外最最重要的一點是孔融他不孝。

是的你沒有看錯,那個因為謙遜有禮的讓梨孔融真的不孝。

孔融認為,父母和子女之間根本就沒有愛和親情,他曾這麼說過:「父與子,有什麼恩?論其本義,不過當時情慾發作而已」。

「子與母,又有什麼愛?就像一件東西暫時寄放在瓦罐里,倒出來後就什麼關係都沒有了」。

「鬧饑荒時,有點吃的,如果父親不好,便寧肯拿給別人去吃」。

這樣的言論不要說是在最重孝道的漢朝,就是放在現代也會被人給罵死吧。

所謂的名士竟然能說出這麼一段有悖人倫的話來,也是沒誰了。

拋棄妻子可謂不義,對抗朝廷可謂不忠,有悖人倫可謂不孝,就這麼一個「不忠,不義,不孝」之徒,曹操不殺他殺誰?公元208年曹操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誅殺孔融。


鑿壁借光主人公被貶死在回鄉路上

這個故事大家肯定也不陌生吧,故事的主人公叫匡衡,

「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功夫不負有心人,後來學識慢慢增長,曾拜師學習《詩經》,憑藉對《詩經》的深刻理解,成為有名望的經學家,之後博得當時身為太子的漢元帝的好感。

漢元帝即位後,匡衡也被聘用,任用為郎中。

後來因為一些政見和策略得到漢元帝採用,被升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

漢元帝非常喜歡文辭儒術,最喜歡《詩經》。

而匡衡最強項就是《詩經》,深得漢元帝喜愛,之後在丞相韋玄成病逝後升為丞相,位極人臣。

為官期間,匡衡經常引經據典,用詩經的一些理論來結合朝廷政策,得到漢元帝支持。

所以從漢朝中期開始興起獨尊儒術,推崇經學。

後來宦官石顯當上中書令,結黨營私、把持朝政,加重賦稅,也得到皇帝歡心。

後來漢成帝即位後,匡衡彈劾石顯,列舉他的罪狀,後來石顯失勢被貶,死在回鄉路上。

匡衡同學最後幾年卻非常貪財,可能是小時候窮怕了的補償心理在起作用。

而且他非常聰明,利用國家地圖的錯誤,私自把自己食邑封地擴大了4萬畝。

此事最終被告發,匡衡貶為庶人,不久病死。

匡衡因貧窮而發奮圖強,因努力而名利雙收,因忘形而身敗名裂。


囊螢映雪的車胤一生為學霸被賜死

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小時候的他聰慧無比,捉來螢火蟲,用白絲綢袋裝起,替代燈燭讀書。

但與車胤後來的結局卻顯得很反諷。

車胤成年後似乎就變了個人,不再是那個聰明的少年,變成了一個讀書認死理的人。

他終生都是個讀書人,遠不如匡衡那麼機變,對國家也沒有太多實際匡救。

但他畢竟是學霸,確實把書讀透了,對儒家道理深信不疑、堅守不移。

東晉是個權臣紛紛登場的時代,車胤的正直聲望成了權奸的眼中釘。

謝安死後,宗室會稽王司馬道子、司馬元顯父子先後執政,車胤逃得過初一,最終沒逃過十五,被司馬元顯賜死。

因為車胤準備向天子告發司馬元顯的種種不法行為。

但他似乎不知道,東晉的天子是沒有什麼實權的。


牛角掛書的主人公李密一生為當皇帝而死

隋朝人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

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

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

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

此事被傳為佳話。

李密歸唐,被封為邢國公。

不久,奉命東征,行至桃林(今靈寶),李密在被逼無奈、進退兩難之時,決定率眾叛唐,自立為王。

在陸渾(今嵩縣境),李密大軍遭到李淵追兵的夾擊,全軍覆沒,李密也走上了不歸路,年僅三十七歲。

總之,李密的一生,是為了讓自己當皇帝的一生,他的一生雖然勞累,雖然投降過,雖然反叛過,雖然被俘過,他都在為自己當皇帝的夢想而努力。

最後,唐朝將領盛彥師殺死了李密。


廢寢忘食梁元帝被俘後下場悽慘

廢寢忘食的主人公蕭繹出處:《顏氏家訓》,(梁)元帝在江荊間,復所愛習,召置學生,親為教授,廢寢忘食,以夜繼朝。

蕭繹心胸狹隘,嫉妒心特重。

據《南史卷八 梁本紀下第八(元帝繹)》:「(蕭繹)性性好矯飾,多猜忌,於名無所假人。

微有勝己者,必加毀害。

」就是說,無論是學問還是名聲,蕭繹不允許別人超過自己,他為此甚至殺人。

有一個叫劉之遴的人,就因為才學出眾成為蕭繹的刀下之鬼。

據《南史卷八 梁本紀下第八(元帝繹)》:「(蕭繹)忌劉之遴學,使人鴆之。

如此者甚眾,雖骨肉亦便被其害。

蕭繹妒忌他人的才學名望,就是自己的骨肉也不放過,而且手段十分下作。

據《南史卷八 梁本紀下第八(元帝繹)》「帝(蕭繹)姑義興昭長公主王銓兄弟八九人有盛名。

帝妒害其美,遂改寵姬王氏兄王珩名琳以同其父名。

就是說,蕭繹嫉妒自己姑姑家的幾個兒子有美名,竟將自己一個寵姬王氏之兄的名字改成與自己的姑父同名同姓。

蕭繹就是用這種下三濫的手段噁心人家。

讀書人一般來講都很看重清望高名,蕭繹也是如此,但是你這麼做就過分了。

執政兩年,蕭繹在政治上並沒有大的作為,他將亡國的罪責歸咎於文化,疏於政事的蕭繹不敵宇文泰,最後梁被西魏所滅,而自己為侄子蕭察以土 袋悶死,年僅47歲。

他的兒子蕭元良、始安王蕭方略都被殺。

如果蕭繹能夠早日悔悟,那麼如今的梁國又是另一種景象了。


這些歷史充分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小時候不能決定一個人的一切,經歷會讓人改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歷史上真有匡衡鑿壁借光的這個事嗎?

說起匡衡大家都會知道他鑿壁借光的故事,因為它曾出現在小學的教材裡面,以好學的榜樣鼓勵孩子學習。那麼歷史上匡衡鑿壁借光的故事是怎麼發生的呢?還有歷史上匡衡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匡衡,字稚圭,是西漢...

古代的13個「勤學典故」,你知道多少?

中華歷史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燦若星河,觀妙絕倫,博大精深,在這五千年文明中,出現了無數的名人軼事,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今天,我們就先講講其中幾則關於勤學的歷史典故: 1、囊蟲映雪囊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