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宋史(2)——北宋的興與廢王安石變法(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上回書說道,年輕的新皇帝宋神宗勵精圖治力求改革,與改革干將王安石一拍即合,二人以制置三司條例司為中心,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政治改革,王安石擢拔呂惠卿、章惇、蔡確等多人,參與變法的實施。
與此同時,為了排除改革的阻力打擊舊黨,宋神宗給予王安石足夠的權力,變法過程中清洗了御史台,並從源頭改革了官員錄取制度,將原有的詩書科舉考試改為時論的科舉考試,選拔改革人才。
在如此強力的改革來臨後,原來的既得利益者們(保守派)發起了前所未有的反撲,御史中丞呂誨控訴王安石變法十大過失,神宗貶為地方官,王安石舉薦呂公著代替其職。
韓琦上疏規勸神宗停止青苗法,在反對派的巨大壓力下,神宗打算同意,執政曾公亮、陳昇之等乘機附和,王安石雖多方辯駁,神宗仍然認為應聽取各方面的建議。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宋神宗雖有改革之心,但是並不想為此給予王安石完全的權利,在一定程度上通過王安石排除了前朝老臣後,達到了有一個統治權利的高峰後,又對王安石派系進行一定程度上打擊。
隨後,王安石稱病在家,繼而請求辭官歸隱。
韓絳等規勸,神宗挽留王安石,王安石遂陳數朝廷內外諸官互相依附勾結的情況,進言神宗要不畏流俗,心懷天下。
熙寧三年(1070年),司馬光三次寫信給王安石(《與王介甫書》),列舉實施新法弊端,要求王安石廢棄新法,恢復舊制。
王安石回信(《答司馬諫議書》),對司馬光的指責逐一反駁,並批評士大夫階層的因循守舊,表明堅持變法的決心。
隨後神宗欲起用司馬光任樞密副使,司馬光趁機複議廢止新法,神宗沒答應,司馬光遂辭職離京。
熙寧七年熙寧七年(1074年)春,天下大旱,饑民流離失所,保守派抓住機會訴說改革之弊病,宋神宗被逼無奈,想要做出讓步。
王安石認為天災即使堯舜時代也無法避免,派人治理即可。
監安上門鄭俠反對變法,繪製流民旱災困苦圖獻給神宗,並上疏論新法過失,力諫罷相王安石。
同年四月,慈聖和宣仁兩位太后亦向神宗哭訴「王安石亂天下」。
為了使得改革能繼續下去,宋神宗無奈的對保守派做出了妥協,罷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職務,改任觀文殿大學士、知江寧府,從禮部侍郎超九轉而為吏部尚書。
王安石無奈,奏請以改革派呂惠卿、韓絳為新相,繼續進行改革。
二人堅持王安石制定的成法。
呂惠卿掌握大權後,擔心王安石回朝,借辦理鄭俠案件的機會陷害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國,又興起李士寧案件來傾覆王安石。
韓絳覺察到呂惠卿的用意,,秘密奏請召回王安石。
熙寧八年(1075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
同年,王安石《三經義》寫成,加封為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呂惠卿外調為陳州知州。
王安石復相後得不到更多支持,加上變法派內部分裂嚴重,新法很難繼續推行下去。
熙寧九年(1076年)春,王安石因病請辭,宋神宗不允許。
同年,長子王雱病故,王安石極度悲痛,。
十月,王安石辭去宰相,外調鎮南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寧府。
次年,改任集禧觀使,封舒國公。
從熙寧變法的始末我們不難看出,變法成也在於宋神宗,敗也在於宋神宗。
後期因為各種原因原先作為親密戰友的二人,因為宋神宗後期的其他需求慢慢的遭到了拋棄,就像是原先的那些御史台的官員和司馬光一樣。
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在一派反對聲中結束,宋神宗對於保守派進行了妥協,致使自己能在以後進行自己一人主導的元豐變法。
熙寧變法在結果上使得北宋國富兵強,仿佛一派欣欣向榮之勢,使得宋神宗能夠主導了元豐西征這樣的大規模軍事行動。
值得一提的是,在自己的最後日子裡,抗擊北方收回失地已經不重要了,國富兵強也不再重要了,宋神宗臨終託孤時拋棄了自己一貫的政治抱負,由舊黨執政換取自己兒子的順利即位,為元祐更化埋下了伏筆。
而王安石去世後,仍然是爭議不斷。
元祐元年(1086年)四月,王安石病逝,享年六十六歲,獲贈太傅,葬於江寧半山園。
紹聖元年(1094年),章惇執政,王安石得以配享神宗廟庭,諡號「文」。
政和三年(1113年),宋徽宗追封王安石為舒王,配享孔廟。
後至靖康元年(1126年),又被追奪王爵,毀去配享的畫像,降王安石從祀於廟廷。
宋朝時期一篇八股文所引發的「筆禍」案,蘇軾因此入獄受審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七月二十八日,湖州知州蘇軾攤上了大事。這天,朝廷特派員皇甫遵帶著兩名御史台的低級官吏晝夜兼程從京師抵達湖州,為的是將蘇軾押往京師御史台受審。此時距離他就任湖州不過三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