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託孤並非政治作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帝王臨崩託孤在中國歷史上比比皆是,唯獨昭烈帝劉備之託孤為人所津津樂道,為何?原因只在一句話:「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像劉備這種「君可取而代之」的託孤態度,歷史上絕無僅有。
大多數的託孤先主,都會想盡辦法來保護自己的後代,設計各種牽制方法,來防止輔政奪權的可能。
再者,劉備坎坷了大半輩子才從一介草民成為一方霸主,開國皇帝,龍椅尚未坐熱,又豈會將大好河山拱手相讓?
於是有人便說劉備此言虛偽至極,甚至認為這是劉備的「激將法」。
三國時代,政治道德淪喪,一切以狡詐相向,因此劉備先把事情講白了,反而斷了諸葛亮奪權的念頭,只能死心塌地地輔佐劉禪。
此言看似有一定道理,但是只要深入了解蜀國當時的形勢,對劉備和諸葛亮的為人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作詳細的分析,便可看出以上結論其實皆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從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到劉備臨終之時,君臣之間已有16年的交情。
其間,兩人互相信任、風雨同舟、肝膽相照,諸葛亮對劉備不離不棄,面對孫權的「利誘」和曹軍的進逼都不改初衷,可謂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備也在諸葛亮的輔佐下由縣長做到了皇帝。
他們之間是共過患難的君臣,是彼此知根知底的朋友,這是一種斬不斷的魚水深情,堪稱君臣際遇的典範。
俗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16年的時間足以使得劉備認清諸葛亮的為人。
再者,劉備並非是無能之主,相反卻有「知人之鑑」。
所以,劉備根本沒必要在臨死時還費盡心機地試探諸葛亮。
那麼,劉備何出此言呢
關於這一點我比較贊同王夫之的「專說,即「先主之任諸葛」是真誠的專一的,劉備的遺命乃是為了「以一後主之心」,就是要劉禪全心全意依靠諸葛亮而別無他念。
夷陵之役後,蜀漢情況很不樂觀:關、張馬、黃四大將先後去世,能夠獨當一面的將領已寥寥無幾;戰敗的損失和士氣的打擊使得蜀漢軍隊作戰力近乎崩潰,無法再與吳、魏抗衡;益州和漢中的政局不穩定,叛亂不斷;荊州又失,蜀漢財政、經濟困難加劇。
再加上蜀漢政權中本身存在著荊州、益州、東州三大政治集團。
劉備在時三大集團尚能和睦相處,但劉備一旦
旦駕崩,對於年僅17歲的劉禪能否勝任,他很擔憂。
所以他給諸葛亮那段「君可自取的指示,多少是在為自己辛苦一生所創建的這塊基業的前途著想,是為他的丞相在後主與眾臣之間樹立更大的威信,因為先帝清楚地知道他的兒子沒用,所以用這樣的遺詔以給後主壓力,督促其行為。
所以託孤並非作秀。
如不才可自取:劉備託孤真有心讓位諸葛亮嗎?
本文摘自《龍頸》 作者:羅家祥 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危難之際:劉備的遺產《三國志》作者陳壽評道:「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蜀漢的開國皇帝劉備和他的老祖宗漢高祖...
劉備臨死出了一計,註定諸葛亮此生不能取劉禪而代之
熟悉三國的同學都曉得,劉備為報弟仇,起兵伐吳,此時的劉備犯了兩個兵家大忌「以怒興師」和「不察地形,處處結營」。致使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而後有了白帝城託孤,留下了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千古美名。
劉備託孤的那句臨終遺言究竟該怎麼解讀
一蜀漢章武三年(223)4月,白帝城。病榻上的劉備終於等來了從成都匆匆起來的諸葛亮,病了好幾個月,病情越來越重,之所以沒有輕易撒手人寰,是因為還有一件大事未了,劉備閉不上眼。
白帝託孤,劉備的「自取」之言到底是發自內心,還是虛情假意?
姚老師說歷史第十三講,獨家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編者語:在三國之中,「白帝城託孤」可以說是一個比較經典的場景了。劉備在鍥而不捨地建立了蜀漢帝國之後不幸身染重病,臨死之際將劉禪託付給了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