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不會用人,諸葛亮也回天無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為軍師的諸葛亮,所向披靡,無人能及,而作為領導者的諸葛亮,又為何是回天無力呢?最終下場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呢?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六次北伐為何都失敗了呢?年少時讀三國,總是被諸葛亮的計謀所吸引,例如,火燒博望坡、草船借箭、火燒赤壁、智算華容道、三氣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獲、智收姜維、空城計等。

特別是三國演義的前部分,令人讀起來愛不釋手,感覺諸葛亮就像個天人一樣,對他的智絕頂禮膜拜。

而讀到後半部分,卻總是悲情萬千,尤其是諸葛亮最後一次兵出祁山,病死在五丈原之前的那一段獨白,那句「悠悠蒼天,何薄於我!」的悲嘆。


彌留之際還在做夢北伐中原,統一漢室江山,而夢醒時那悲切、絕望的表情,讓人無不動容。

大的時候讀三國,似乎多了一些主觀判斷和客觀理解,例如,計謀的較量、權利的爭鬥和天下的爭霸。

閱讀中始終多了很多情感意念和愛恨情仇。

這時候的三國,諸葛亮除了是軍師和丞相之外,他還是個領導者。

但作為領導者,諸葛亮沒有將蜀國鞏固下來,對於先帝的江山無能為力。

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六次北伐為何都失敗了呢?我想他到死也不會明白自己為何總是難以成功,唯有對天高呼:「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求也!」讓我們來總結作為領導者的諸葛亮最後失敗的原因吧。


蜀國滅亡,誠然,諸葛亮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究其根源就是在用人上,這是一生中有過輝煌戰績的諸葛亮人生最大敗筆。

在管理上,諸葛亮犯下了最大錯誤:凡事都追求完美,親歷親為,不信任下屬,不培養下屬。

以致手下沒幾個得力幫手,被魏國恥笑說:「蜀國無大將,廖化做先鋒。

自己整天忙忙碌碌,到頭來,讓自己過早積勞成疾。

諸葛亮第六次北伐中原時,在上方谷火燒司馬懿後,司馬懿開始避而不戰,諸葛亮於是遣使者前去下戰書。

司馬懿宴請了那名使者,席間司馬懿問起諸葛亮忙嗎?使者答道:「我家丞相大大小小的事都要他親自來處理,每天忙到半夜。

」司馬懿又問:「那你家丞相每天吃飯多少?」使者做個手勢說:「只吃那麼一點點。

」司馬懿笑著說:「食少事繁,豈能久乎!」於是不再出戰,直接拖死了諸葛亮。

讀了上面的故事,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想成功,首先,要招攬人才,識別人才,培訓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其次,就是要敢於授權,善於授權,樂於授權。

同樣是用人,劉邦卻看得開,用人不拘一格,而且果斷放權。

於是他獲得了天下,乃至登基時,面對殿上的群臣,他得意地講述他的成功秘訣:「安邦定國,立萬世不拔之基業,我不如蕭何;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帥百萬雄兵,攻必克,戰必勝,吾不如韓信;此皆我大漢之人傑,但都能為我所用,這就是我能打敗項羽,奪得天下的原因。

」相比之下,諸葛亮卻死守法而在用人上謹小慎微,扭扭捏捏,不敢大膽任人唯賢,以致蜀漢錯失統一天下的良機,由此可見,劉邦比諸葛亮高明得多。

有一件劉邦用人的小事發人深省:魏無知介紹陳平於劉邦,劉邦以其品行不端,欲拒絕他。

魏無知說:「你需要的是英雄,不是聖賢。

我若介紹伯夷、叔齊給你,於你何補?」劉邦於是明白了。

劉邦雖是經魏無知點醒才恍然大悟的,但總比終生不悟的諸葛亮要好得多。

領導人過分陷於具體事務,往往形疲神困,難以超脫,反倒沒有時間思考和把握方向性的問題,終無一成,沒準既犧牲了事業,也搭進去了健康,何苦!「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從諸葛亮身上,我們或者可以悟出一點做人之道和管理之術。

多年前,我的主管患了腎病,因要到香港治病,所以要離開公司一年。

在他離開工作崗位之前,其實都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副手或助手頂上。

只是「隨意」叫了一個下屬幫他處理一些日常事務,而其他比較大的事情都封閉起來。

所以,這個部門裡,在主管離開的日子裡,工作做得一塌糊塗。

作為一個成功的領導者,必須是邊工作,邊找人,邊用人,邊帶人,否則,就是以失敗而告終。

諸葛亮之所以失敗,蜀國之所以滅亡,就是因為諸葛亮一味採用法家嚴刑峻法來治國,而拋棄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用人法則。

有效的領導者應該做到:邊工作,邊找人,邊用人,邊帶人

在這過程中,該出手時就出手。

記住:「猶豫不決」與「精打細算」,其結果都是一樣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被過度神話的諸葛亮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被描寫成一個聰明的人。但是,也正是從《三國演義》中,我發現諸葛亮並不聰明。

諸葛亮為什麼六出祁山 諸葛亮六出祁山的路線

諸葛亮為什麼六出祁山在三國時期,有許多關於諸葛亮的傳說,這個偉大的人物是小說中的主角,是正史中重要人物,他的一生中,最出名的就是六出祁山七擒孟獲,這個事件使得這個人的軍事能力得到了世人的認可,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