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相」推圖書萬人漂流活動,能督促大家多讀書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8月1日,微信公號新世相推出的「新世相·圖書館」閱讀服務,開始了第三期「萬人漂流行動」。
所謂「萬人漂流」,即由新世相甄選20本書,不提前公布書單,讀者在支付129元後,新世相從這20本書中任意挑選1本寄出,讀者讀完後寄回給新世相,如果一個月內能讀完並按時寄回4本書,活動結束後,將收到全部129元退款,去程包郵,回程郵費自理。
在新世相寄出的每一本書中,都會夾送一個小小的漂流包。
有的書經過多次流轉,上面寫著滿滿當當的讀者反饋,在一本討論死亡與衰老的書中,一位讀者寫下自己感人的故事:由於伴侶患有重疾,每周都要去醫院化療,愛他最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對生命的樂觀和對死亡的豁達,「只想對他說:我想死在你之前。
我愛你。
」
圖書漂流包
據記者了解,「萬人漂流行動」第一期有3000人參加,90分鐘售罄,第二期和第三期各售10000人,第四期已有2000人開始預約,來自全國328座城市的讀者參與了活動。
新世相發起的這次活動,雖然要求讀者將一本書讀完後再寄回,但對此並不進行考核(也無法考核),只要能寄回即可。
那麼,這項活動真的能督促大家多讀書嗎?這些書從哪裡來?有多少人能夠完成相應的讀書計劃得到退款?這些書是怎樣選出的?在過程中又有什麼故事?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就流動圖書館活動採訪了新世相·圖書館負責人楊遠騁。
新世相·圖書館負責人楊遠騁
澎湃新聞:最初如何萌生辦流動圖書館的想法?整個團隊如何運營?
楊遠騁:新世相這兩年一直在推薦一些好的文藝作品,很大一部分就是圖書,有很多用戶會有這樣的需求,推薦圖書能夠離他們更進一步,後來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突然有了這個想法,覺得比起賣書不如做一個比較酷一點的和書有關的事情,先做一個圖書館服務,更能幫助我們與用戶有效溝通,於是就做了這個活動。
因為我們團隊不大,做這件事情大家都有參與一點,要寫文案、要看書、寫推薦語,大家共同參與,真正的日常運營,就是每天負責發書並且決定下一次發什麼的全職員工也就是1-2位,因為我們用了一些兼職來做打包的工作,然後做了一套系統,基本上把所有的計算都處理掉。
工作人員在準備寄出圖書
澎湃新聞:活動宣傳文案里,你們寫這些書都是「被檢驗過有閱讀價值的」,「閱讀價值」如何檢驗?
楊遠騁:我們認為我們的團隊還是有不錯的閱讀品味,事實證明我們選出來的書,讀者評價都還不錯。
就是在我們寫書評的那個欄目,雖然不強制讀者寫,但還是有很多人去寫書評並且打分。
綜合下來,滿分5分,最低的書也有3.8分,最高的會有4.6分。
澎湃新聞:宣傳中還提到「這些書適合所有人讀」、「好讀」,但其實有些書,比如福柯、普魯斯特的著作是公認的「難讀」,但他們收穫了很高的評價,極具閱讀價值,你們如何做平衡?
楊遠騁:這個平衡其實不難找到。
我們沒選福柯和普魯斯特的書,但有一些很受歡迎的書,比如有一本書是講如何面對死亡,我們認為這本書對人非常有幫助,然後它也很好讀。
還有一本關於二戰歷史的,平時大多數人在書店看到可能都不會有興趣閱讀,但如果仔細去讀,那是一本很好看的書,有很強的歷史性,是一本紀實文學。
有讀者在微信朋友圈貼出了剛剛收到的圖書漂流包
澎湃新聞:書單最後如何產生?每本書要配多少量?
楊遠騁:團隊會群策群力,「世相君」最後定奪。
我們有四五個小組,大家都會坐下來討論,尤其第一次,我們挑了好幾十本書,後面每個月也都會坐下來再補充幾本書,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出版社會來找我們,出版社的編輯會推一些他們覺得合適的書,然後我們內部有工作人員先把這本書讀完,做一個鑑定。
如果覺得不錯,我們會採購,一般第一批新書不會采太多,先幾十本發出去試一試,如果評分不錯再放大量。
書的數量會有動態調配,現在一般每本書平均下來準備500本,評分高的書會多采,也會考慮價格,有的很昂貴的書,我們采的量就會少一些。
澎湃新聞:現在大多數讀者都是基於自己的閱讀興趣,再做選擇,比如我自己特別不喜歡讀自然科學的書,你們會不會把讀者興趣列入考慮呢?
楊遠騁:我們儘量選普通大眾讀得下去的書。
會有一些書,在討論過程中有很大爭議,我們覺得會有很多人不感興趣。
也有選過一本自然科學的,確實有人說他收到之後覺得讀不下去,退回來,這個我們也沒關係,因為不是強制你要讀完,但是也發現很多人會說,如果在書店看到這樣一本書我絕對不會打開,但因為你寄給我、推薦給我,所以我去讀了,就像打開一個新的窗戶,接觸到之前不太可能接觸到的信息,他會很享受這個過程。
讀者推薦程度統計
澎湃新聞:在整個活動中,有遇到什麼特別的事嗎?
楊遠騁:有讀者寄了一個金華火腿回來,拜託我們寄給下一個人,我們寄了,但這件事肯定不能鼓勵,要不然我們倉庫會變得很複雜。
還有人會寄自己的書給世相君,就是把書寄還的時候會多寄一本,會說謝謝世相君給我推薦這本書,我也給你們推薦一本書,就送給我們,我們也會去讀。
還有人,尤其第一期用戶,常年看我們的文章,很有感情,有人會寫信回來。
澎湃新聞:每期活動定價129元是如何確定的?經過兩期,最後能夠完成閱讀任務的有多少人?
楊遠騁:這個確實沒有那麼精確核算,這個項目我們在做的時候猜平均每個人會讀2.5本,並不是所有人都能讀完的,所以2.5本算下來,一本書大概願意付出多少錢,所以就是129扣去發4次書的郵費,每次10元錢,就是89元,再除2.5,最後每本書大概35、36元,大家覺得都能接受,我們選擇的書的平均定價也差不多是在這個數。
第一期賣了3000人,最後完成的比例是40%,第二期目前還沒完全結束。
澎湃新聞:圖書的來源是哪裡?是跟書店合作嗎?
楊遠騁:有一些採購,有一些是和出版社的合作,對出版社來說是一個不錯的營銷方式,上次有出版社還送了作家阿城一些簽名版圖書,有的出版社甚至沒上市的書,封皮都還沒設計,也會送一批過來,因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搜集反饋的渠道,而且我們每次采書就是500本,也沒有退貨一說,這對出版社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量。
不過目前沒有出版社免費提供大批量的書,會贈閱一些,但大頭是我們採購。
澎湃新聞:寄出寄還過程中,書破損嚴重該怎麼辦?書庫大概多久會更新一次?
楊遠騁:這就等於報廢,我們都放在一個角落,現在也在想怎麼處置那批書,因為也不能當成廢品賣掉。
書庫每個月都會更新,不是完全更新,因為讀者們讀完書,會像豆瓣上一樣去評分,然後我們採用末尾淘汰制,每個月會把評分比較低的三四本書淘汰,然後再引入一些新書。
澎湃新聞:有時候讀者喜歡在書上做筆記,圈點勾畫,你們的書允許這樣做嗎?
楊遠騁:我們會送給讀者一個漂流包,裡面有些卡片和字貼,我們不希望大家在書上寫,但是可以寫在送的卡片、字貼上,貼在書的扉頁,或者書里想貼的某一頁。
我昨天隨便翻,看到一些卡片,上面的文字就非常感人。
這本書會寄出,會持續地往下走,後面的讀者看到這本書之前,也會先看到這些故事。
澎湃新聞:兩期之後,你們有沒有收到一些意見或者批評的聲音?今後考慮怎麼解決?
楊遠騁:有,最大的兩個意見就是覺得快遞浪費了比較多的時間,另一個意見就是剛剛提到的收到某一本書,會覺得不想讀。
第二個問題我們現在會不斷地做末尾淘汰,再就是根據我們的調研去考慮讀者興趣。
調研結果和我們原本的設想也很不一樣,我們剛開始以為「80後」是主力,但發現「90後」比「80後」多,剛開始也會覺得從職業考慮學生、媒體、網際網路從業者比較多,但後來發現學生其實只有17%,在企事業單位的有12%。
讀者年齡統計
讀者職業統計
快遞的話,剛開始有貨到付款的問題,有的地方不接受貨到付款,那我們就統一這邊付,還有因為不同地區快遞速度不一樣,那我們就會選擇不同的快遞來做配送。
澎湃新聞:有發生過中途丟失書的情況嗎?
楊遠騁:寄丟到現在都還沒有過,有時候會寄錯,是因為打包過程中出現問題。
不過我們的系統做得很完善,基本上保證出錯率很低。
昨天我們去京東的圖書倉參觀學習,結果發現他們的倉庫出貨流程、安排和我們還蠻像的,雖然我們是歪打正著設計的。
做到第二期就很少出錯了,按照系統流程走下來,如果出錯的話,都想不到是為什麼,我們把每個步驟拆得很細,每個人只做一件事,這件事情還不需要去判斷、思考,就像流水線一樣。
澎湃新聞:跟前兩期比起來,第三期有沒有一些創新?
楊遠騁:第三期現在準備開發交友功能,會開放一個「圖書漂流」讀者專屬的查找系統,每個人都可以知道在你附近有多少人一樣是圖書館讀者,在全國有多少人跟你在讀同一本書。
還能掌握你讀過的那本書它的漂流路線,上一個閱讀這本書的人在哪裡,讀完以後這本書又去了哪個街道,書的流動軌跡都會在一張地圖上顯示。
也會做一些隱私保護,一方面只會查到讀者所在的城區和街道,不會有更具體的地址,另一方面,讀者也會被邀請先設置隱私,自己決定要不要公開微信號,如果不公開的話,會再問讀者是否願意接受把想主動認識TA的人的微信號通過簡訊發給你。
第三期圖書漂流軌跡示意圖
澎湃新聞:最後一個關於你個人的問題,你自己的閱讀量差不多是什麼水平呢?
楊遠騁:這應該問「世相君」,他讀的書非常多,我每讀一本書都會在豆瓣上標,去年大概是讀了50-55本,今年因為這個工作,會讀得更多,昨天我看今年我已經讀了30多本接近40本,肯定能超過前兩年。
約讀圖書漂流,99元三本書,30天讀完全額退款—我們邀你免費讀書
唯有閱讀,讓你免於平庸!▼▼▼你還在用「工作太忙」「上班太累」「上學課業負擔重」……作為你懶惰和逃避持續讀書的藉口嗎?讀書可以經歷一千種人生,不讀書的人只能活一次。拼團價99元,3本
慈谿打造全民閱讀先鋒城市
本報訊(記者項一嶔慈谿記者站邵瀅周敏傑)「一邊坐在燒烤攤前招呼客人,一邊瞄著書里精彩的故事。忙中偷閒,未嘗不是一種樂趣。」這幾天,市民黃先生寫在圖書漂流卡上的這段話通過「好書漂流」微信平台廣為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