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與黃忠投降劉備後 諸葛亮為何非要殺了魏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清代思想家魏源說:「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長,不知人長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長,則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

蜀國大將魏延,是個性格特徵鮮明的人物:既有英勇善戰的優點,又有桀傲不馴、爭強好勝等缺點。

關羽率兵攻打長沙郡的時候,長沙太守韓玄懷疑手下老將黃忠與關羽有私通而欲殺之。

魏延挺身而出,殺了太守韓玄,救出了黃忠,「引百姓出城,投拜雲長」。

黃忠、魏延都是韓玄的部下,但黃忠講忠義,魏延卻不是忠義之輩。

諸葛亮因魏延「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而欲殺之,被劉備勸住。

此後,諸葛亮注意發揮魏延的長 處,抑制其短處,魏延在攻取益州的戰鬥中屢立戰功。

劉備取得益州後,魏延被封為揚武將軍。

劉備死後,諸葛亮重用魏延。

征討南蠻,魏延與趙雲同為大將,總督軍馬;到六出祁山時,魏延官至前將軍、征西大將軍、南鄭侯。

諸葛亮首出祁山時,未採納魏延出子午谷直取長安之計,魏延心懷不滿。

在四出祁山時,魏延挑唆陳式不聽諸葛亮的命令,擅自出箕谷,損失慘重。

諸葛亮斬了陳式,但對魏延,憐其勇而用之

此外,魏延還時常居功自傲。

諸葛亮對魏延這個既有才幹又有危險性的人物,也有著必要的防範。

用人所長,就不能苛求於人。

許多人的短處、缺點,由於種種先 天和後天的原因,至死也難以克服。

與其補短,不如揚長。

諸葛亮用魏延,就是用其能征善戰之長。

魏延在諸葛亮的使用下,長處得到了盡情地發揮,戰功赫赫

若換別人去調遣、使用他,未必能達到如此效果。

用人所長,必須能容人之短。

在某種意義上講,缺點往往衝擊著優點,短處常常掩蓋著長處。

像魏延缺點、優點都很突出。

若用人拘泥偏執,就會失去有用之人。

另外,對待犯過錯誤但能悔過自新的人,應該正確對待。

要用發展的眼光看人,不能拘泥於一時一事。

東吳大將甘寧原為江上賊寇,後改惡從善,追隨黃祖,立了大功。

但由於有劫江賊的惡名,黃祖不肯重用。

甘寧投了孫權,得到孫權的大膽提拔任用,甘寧戰功卓著。

揚長避短,絕不是不問其短,而應儘可能在發揮其長處的同時,補其所短。

演義中張飛施謀用詐,就是補其所短的例子。

張飛直爽魯莽,只知道生拼硬打,在劉備、諸葛亮的薰陶教育下,逐漸學會了施謀用詐。

由長坂橋一人獨擋曹操百萬兵的不成熟的施謀用計,到降嚴顏、賺張郃的比較成功的施謀用計,逐漸成為蜀國一員粗中有細、直中有曲的大將。

此外,補其所短,也可採用合理搭配不同性格、氣質、能力乃至年齡的人才的辦法。

現代管理中,特彆強調通過多種「偏才」的有機結合相互補充形成一個擁有「全才」的比較完美的集體。

在一個群體中,各種不同的人才,從各自不同的方面發揮自己的優勢,有助於事業的成功。

相互補充而形成的群體才能,不是個人才能簡單相加的代數和。

演義中的劉備不善於帶兵打仗,但他善於「將將」:諸葛亮、龐統文韜武略,頗有機謀,是少有的謀士之才;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等人衝鋒陷陣,執戈拼殺,是不可多得的將才。

劉備在未得諸葛亮之前,雖有關羽、張飛、趙雲等武將相助,卻屢遭敗績,關鍵是缺少謀略人才。

後來有了諸葛亮、龐統為軍師,方有占荊州、取西川的偉大作為,創建了蜀漢基業。

用人所長,避其所短,還須懂得長處與短處的辯證法。

長處與短處是相對而言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就一個人的某個性格 側面而論,此時此地看來是長處,彼時彼地可能就是短處。

由於在同一個人身上,長處與短處相伴而生,具有兩面性,這就為管理者巧用「短處」提供了可能。

如諸葛亮利用老將黃忠爭強好勝 的「短處」,運用反激法,促使黃忠兩番請戰出征,打敗了曹魏的名將張郃,智斬夏侯淵,為平定漢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本文摘自《讀三國有心機》作者:馬銀春 出版社:中國檔案出版社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魏延,三國演義沒有主角光環的大將

魏延在歷史上是一員虎將,可是在《三國演義》他卻一向是以配角的身份出現,那麼這位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猛將是如何被小說故意弱化了的呢?在小說中魏延出場時是在劉備攜帶難民到襄陽勸說劉表的兒子劉崇開門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