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飯不怕晚好書不怕遲,它是二十四史之首,最耀眼的明珠,讀史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象川讀史01:好飯不怕晚,好書不怕遲,讀史宜從《史記》始。



1、讀史宜從《史記》始。

中國自古有重視歷史的傳統,幾千年來層累地保存有世界上最豐富最完善的歷史典籍。

上至堯舜時代的《尚書》,下至今天的各種歷史戲說,歷史始終是中國文化的主幹。

大家對歷史感興趣,廢寢忘食讀歷史故事,是因為「讀史可以明智」,更可以「以史為鑑」。

史者,事也。

事者,人也。

歷史,說到底就是人事。

歷史書就是人事書,一套二十四史就是一套五千年人事記錄。

《史記》是其中最耀眼的明珠。

我國歷史記錄的範式就是由《史記》開創的。

讀史宜從《史記》始。

2、史記可謂是一部人事書的典範。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開創了正史的典範,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

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約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

《史記》分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部分。

「本紀」是全書提綱,以王朝的更替為體,按年月時間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其中記載先秦歷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記載秦漢歷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項羽,漢高祖劉邦,高后呂雉,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和漢武帝劉徹,共十二篇。

「表」用表格來簡列世系、人物和史事,共十篇;

「書」則記述制度發展,涉及禮樂、曆法、地理等諸方面內容,共八篇;

「世家」記述世襲王侯封國史跡,共三十篇;

「列傳」是歷代重要人物的傳記,七十篇。

其中本紀和列傳是主體。

它以歷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為史書編撰的主線,各種體例分工明確,其中,「本紀」、「世家」、「列傳」三部分,占全書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寫人物為中心來記載歷史的,由此,司馬遷創立了史書新體例「紀傳體」。

史記可謂是一部人事書的典範。

3、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對史記的史學和文學意義進行了高度評價,堪稱的論。

4、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司馬遷在名文《報任安書》中記述了自己的一段心跡,對自己創作《史記》的艱辛歷程和全書體例進行了簡要的闡揚。

他說:「仆竊不遜,近自托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上計軒轅,下至於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便是《史記》人書之精神和宗旨。

好飯不怕晚,好書不怕遲,讀《史記》正當其時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二十四史的第一張面孔

《史記》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漢司馬遷撰。司馬遷,字子長,漢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人。漢武帝時任太史令,掌握了大量史料,又到處遊歷,實地調查。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馬遷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