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的第一張面孔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史記》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漢司馬遷撰。
司馬遷,字子長,漢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人。
漢武帝時任太史令,掌握了大量史料,又到處遊歷,實地調查。
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馬遷開始《史記》的編寫工作。
五年後,因為替投降匈奴的漢朝將領李陵辯護,被處宮刑,後被赦出獄,擔任中書令。
司馬遷忍辱負重,繼續著書工作,到漢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史記》一書基本完成。
書成後,司馬遷的情況史籍缺載,大多人認為他在此後不久即去世,死因不詳。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是我國第一部通史。
共五十多萬字,記載了上至黃帝,下至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2年)約三千年的史事。
唐代史學家劉知幾在《史通》一書中把歷史著作分為「編年體」和「紀傳體」兩大類,《史記》是紀傳體的創始。
此後歷代正史,都沿襲了這一有「紀」有「傳」的體例。
據司馬遷自序,《史記》全書共一百三十篇,計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包括《太史公自序》)。
十二本紀,年代遠的以朝代為主,年代近的以帝王為主,按年代記載大事。
十表是把重要的時事、人物按年代、地區用簡明的表格表示出來,大致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大事年表,一是人物年表。
八書是把政治、經濟、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制度和情況分類記述,各自成篇。
三十世家記載周代各主要封國諸侯和漢初諸侯王的事跡,地位相當於諸侯的人物,也列入世家。
七十列傳,除最後一篇《自序》介紹作者自己的身世、撰述目的、寫作經過以及全書篇目、內容等之外,主要記載各階層人士的活動,其中有類傳九篇,少數民族傳六篇。
《史記》是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具有劃時代歷史意義的巨著。
它對中國民族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史記》全面敘述了我國上古至漢初三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多方面的歷史發展,是我國古代歷史的偉大總結。
《史記》改變了分國割據的歷史觀念,建立起了中國歷史的統一觀和正統觀。
它稱天子為本紀,諸侯為世家,稱天子在位年為全國共同紀年。
這樣,以天子為中心,從精神上統一了全中國。
《史記》不僅是紀傳體史書的最高成就,對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塑造、社會良知、為人為文影響深遠,從唐代韓、柳倡導的古文運動起,歷代為文無不以《史記》為法。
《史記》是科學的歷史著作和優美的文學著作的巧妙結合。
所以,魯迅先生高度評價《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記錄史實向稱可靠,也可以說是漢武帝以前歷代歷史唯一完整的文字記錄,在史學界有著很高的地位,歷來治史者無不深加研習。
而這其中,南朝宋裴駰的《史記集解》、唐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和張守節的《史記正義》最為著名,對於《史記》的研讀助益頗大。
喜歡歷史的朋友你們知道《史記》的偉大嗎?
研究中國古代史,必讀《二十四史》。在《二十四史》中,《史記》居於首位,《漢書》次之,這兩部史書集中代表了漢代史學的最高水平。 《史記》的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字子長,是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