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激發初中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原創】
目錄
一、初中語文課的特點
二、初中生上語文課有『』三愁『』
三、怎樣激發初中生學語文的興趣
〔本文約4200字〕
一、初中語文課的特點
語文,顧名思義,是語言文字(語言文學)的簡稱。
中學語文課本雖經多次易名,但萬變不離其宗,本質屬性未變。
小學階段的語文,側重於讀音寫字(語言文字),從發音開始,進而說話交流到能識讀;從筆劃開始學寫字,到組字為詞、用詞造句,進而連貫成文,表情達意。
這時孩子的興趣,更多地是來自原始的本能、懵懂的好奇和交流的需要。
初中階段側重鞏固語言文字基礎,養成讀寫習慣,逐步提高讀寫能力。
讀能學習積累知識,開闊視野,寫可鍛鍊思維、開發智力、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這個階段多讀多寫、增加讀寫訓練是關鍵。
這是個漫長的積累磨鍊過程,需要耐力和恆心。
但初中生已沒有了初學說話寫字的好奇,因語文知識層皮厚,見效提高緩慢而興致逐漸淡化,出現語文學習的倦怠期。
這時,教師的外力引導、激發、推動就顯得尤為重要。
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是初中階段的延續。
閱讀的範圍更廣,內容更深;寫作重在構思的邏輯性、知識經驗和修辭手段的綜合運用。
而大學階段的語文已成為專業性課程設置,通常被稱為語言文學。
語言重尋找規律,學習方法技巧,便捷吸收利用;文學重閱讀與欣賞、批評(評論)與創作。
不僅對優秀傳統文化予以學習吸收,更多地是研究、借鑑、繼承和創新、豐富、發展,是學習語文的更高層次和境界。
這時語文學習的動力,更多的是來自內因,即個人的主觀能動性。
語文是工具,是學好其它各科的前提條件和基礎,是學習、工作、社會交際的必需,現實應用最為廣泛。
初中語文教學作為過渡,承前啟後,是基礎的基礎,關鍵之關鍵。
初中階段,因其年齡、興趣,理解接受程度的特殊性,對於一個人閱讀寫作習慣的形成和語文能力的培養提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生上語文課『』有三愁『』
筆者曾就初中生『』最不願意上哪門課『』為題作過調查,結果占比最高的是語文課。
座談起來,初中生普遍感覺語文課有『』三大愁『』:一愁聽語文老師講課文;二愁背誦課文、寫語文作業;三愁上作文課、寫作文。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客觀上與教材編寫所選課文有某些關係,更重要的是主觀上老師的教學方法存在問題。
1、教材選文與初中生年齡段、理解接受程度、教學目的等時有差距
語文教材就象一部機器,由一個個零部件組裝而成,形成一個有機整體,達到正常運轉的目的。
初中語文的教學目標是激發學生興趣,培養讀寫習慣,拓寬知識層面,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每篇課文都是一個零部件,都要圍繞教學目標這個整體機器運轉而設置。
過分注重課文深刻的思想性、鮮明的時代感,或者以弘揚傳統文化為由,大量選入文言文,亦或以當代缺乏名人名作之實,不得不繼續編入白話文形成初期的現代名家名作等等,都是值得商榷的。
記得自己上中學時,學習課文朱自清的《背影》(初中)和魯迅的《藥》(高中),印象中只感覺遙遠、默生、陰沉和恐怖,老師儘管怎麼講,同學們基本上是悶在葫蘆里。
直到上了大學後再讀,才開始體會到它的意義。
成年人的作品、作品年代,與孩子們總是有距離和代溝,以致於老師每講一篇新課文,課堂四十五分種,總要先拿出十幾分鐘講時代背景,而學生能聽進去的卻廖寥無幾。
再如網媒報導,自2017年秋季開始使用的部編中小學語文教材,相較之前的人教版,換掉了約40%的課文,大幅增加了文言文占比。
其中初中三個年級,古詩文總篇數提升至124篇,占到全部課文的51.7%。
自白話文興起百餘年來,語文教材先後經歷了七次大的修訂,這次是文言文占比最高的一次。
究竟能否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收到編選者預期的效果,尚需時間和教學實踐的檢驗。
2、課文講授套路千篇一律,古板陳舊,缺乏創新
初中語文老師講解課文的方法,基本上幾十年一貫制,一代一代延續下來,象是固定公式,古板陳舊。
對學生能應付,對學校能交差,遇檢查有備課教案、有課後作業練習,遇聽課算是傳統教法,誰也提不出多大毛病,按參考書套路走,既省功又省力。
新課開講,基本套路是:時代背景——范讀(領讀)課文——字詞解釋——段落大意分折——全篇中心思想歸納——布置課後思考練習。
課復一課,年復一年,老師練就了耐性、養成了惰性,學生磨平了稜角、喪失了興趣,課堂教學效率大打折扣。
許多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經常進行課堂教學的某些改革。
但有時也有無奈,一則老師要提前設計方案,全程參與指導互動,比傳統的備課講課耗時費力,還要面對完成繁重教學任務的壓力;二則有時被個別同事和領導視為獨出心裁,不務正業,背後議論,指指點點,也就乾脆偃旗息鼓,吃起了安穩飯。
多年來,語文教材編寫者們精心設計了形式靈活多樣的課後思考練習,各級教研輔導機構也依據高考中考題型,絞盡腦汁,編制了鋪天蓋地的語文測驗練習題,將學生和老師團團包圍在題海中,把課文、書本、課堂教學這個有機整體,分解得支離破碎,淪為應試教學的零散工具。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歷經多年探索,方式方法未見大的突破。
如何找到課堂教學直達教學目的的有效途徑、或二者的融合點,尚需不懈努力。
3、作文形式單一,疲於批閱,疏於指導
記得上中學時,每周星期五下午的兩節作文課,都會招來同學們的一片唏噓。
老師先進行講解指導,然後在黑板上寫下作文題目,大多是命題作文。
同學們課堂上先是犯愁,再是苦思冥想或昏昏欲睡,課後便挖空心思編造故事,或東拼西湊、嫁接抄襲應付了事。
真正能寫出真情實感的學生寥寥無幾。
學生的課後作業練習同樣刻板有餘、靈活不足,缺乏新意。
在人們的印象中,語文老師的形象,除了上課下課,便是端坐辦公桌前,埋在作文本、作業本堆里,手握蘸筆、神情專注、時而眉頭微鎖的樣子,日日夜夜、年年歲歲。
這種腦力體力滿負荷運轉的工作量,無形中占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限制了教學創新。
教師對學生作文的指導,只能照顧大面而浮在表面,無力進行個性化的發掘和培養。
疏於指導,疲於應付,任務觀念,教師成了作文應試教學的運轉機器。
上世紀八十年代材料作文的復出,以它的靈活性和多樣化挑戰命題作文,曾給作文教學帶來一片生機。
但無論何種形式的作文,都應落腳在表達真情實感,提高寫作能力這個根本上,其中多讀多寫多練才是唯一途徑,而步入這個途徑的原動力仍然是學生的興趣。
三、怎樣激發初中生學語文的興趣
1、把握初中生年齡心理持點
小學生天真好奇,遇事刨根問底;高中生有自控自制力,大多較為自覺;大學生自由、自主、奔放,既有青春期的荷爾蒙因素,更源自於學校和興趣專業的自我選擇。
而初中生性格心理脆弱,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對於志趣方向有所迷茫。
因其處在興趣愛好的培養期、學習習慣的養成期,家長和老師稍不注意,可能出現三種傾向:倦怠、偏執、進取。
倦怠:受基礎、智力等因素影響,跟不上老師節拍,學習上有心無力、有心無能,或者有勁沒處使、有力使不上,大腦一直不開竅、成績無進展,從而產生困惑和厭倦。
偏執:個別由倦怠而生,或在家長和老師的刺激之下,感覺學習無望,學不學一個樣,出現消極解怠情緒,甚至破罐子破摔。
進取:這部分學生一般智力基礎較好,適應學習環境和老師的教學方法、思路,成績居班級前列,有獲得感、自豪感,對學習充滿熱情和信心。
從初中課程設置看,數學的縱向邏輯思維,理化的橫向辨證思維,英語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都從某個方面引發學生的好奇和探求。
相較之下,語文課就缺少這些優勢,缺乏吸引力,如同嚼塊老皮筋,耗時費力,極易造成學生思想分化。
掌握這些性格特點,便於老師對症下藥,因材施教,揚長避短。
初中語文老師一般都兼班主任,擔負著教書育人的職責,更有條件有針對性地刺激倦怠、校正偏執、鼓勵進取,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均衡發展。
2、注重情感投入,增進師生互信
初中教師既要有嚴父慈母般的愛心和胸襟,也要注重構建平等的師生關係。
初中生對老師都有種敬畏感,在老師面前唯唯諾諾。
教師應主動與學生接觸接近、溝通交流,從細微處觀察學生的言行舉動,把握思想活動脈波。
發現問題,及時給予提醒、幫助和引導,讓學生時時處處感受到老師的關愛,增加對老師的信賴。
教師每一次這樣的舉動,不僅是知識的交流、心靈的溝通、更是情感的交融和智慧的啟迪,都將在初中生幼小的心靈上打下烙印,有的終生難忘。
當老師把學生看作是自己的孩子、親人、朋友時,親和力有了,距離拉近了,語言也溝通了。
這時,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上來了。
3、創設教學情景,強化課堂互動
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已成為激發學生興趣、增強參與度、調動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的最有效手段,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重點。
怎樣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互動?關鍵在科學創設課堂教學情景,並付諸課堂融合。
首先,教師要全面把握和分析教材,對教學內容和進程進行創新性剪輯重組、創造性布局設計,把每一堂課變成一篇構思巧妙、引人入勝的小說,或一部完美的電視連續劇,使教學內容以全新的方式呈現於課堂,融匯到學生的情感當中。
其次,要注重啟發引導和有效掌控。
在課堂教學的情景互動中,教師既是導演又是主演,要讓學生演員緊緊圍繞導演的思路、主演的表情而翩翩起舞,不時讓他們也走上前台,給予展現自我的機會。
當學生的主動性思維情緒被激發、產生渴望與需求、急於表達思想時,面對異常活躍、群情激昂的課堂氣氛,老師應適時加以調控引領,使互動沿著既定目標有序進行。
再是,教師要預設多種方式方法,激活學生既有的知識經驗板塊,讓其產生釋放和二次消化吸收的衝動,變被動為主動,提升互動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使課堂互動更有色彩。
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如:某些較為簡單的課文,教師可提前設計題目,讓學生預習思考,並有選擇地輪流上台試講,然後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
作文教學,教師在批閱中有意選取幾篇,讓學生自已朗讀並作介紹,同學間互相評論,教師再以典型範文作對照指導。
凡此等等,看似方法陳舊過時,但只要靈活運用,就能活躍課堂氣氛、加深學生印象、鍛鍊思維和表達能力,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4、開拓學生視野,激發創新思維
初中語文教學,不要僅僅局限在書本和課堂,要走出教室、利用校園、走向校外。
校內要儘量多地組織學生的文體活動、興趣小組活動、勞動實習活動等,讓校園生活豐富多彩。
還要讓學生走出校園,走進大自然,接觸社會。
有針對性地組織郊遊登山、參觀名勝古蹟、革命烈士紀念場館、現代新技術新項目、參與社區民生活動等,增加社會認知,培養觀察思考能力,挖掘知識潛能,提升探究慾望層面,激發創新創造。
經過這樣的日積月累,開闊了視野,培養了興趣,豐富了知識經驗,對初中生語文水平的提高將會大有裨益。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教育方舟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王露娟閱讀是人獲得知識的一種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徑。閱讀可以增加我們的知識積累,開闊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想像力;閱讀可以開啟我們的心靈之窗,塑造我們的靈魂;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