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劉備為何不帶諸葛亮?諸葛亮又為何一言不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稱帝三個月後,以替關羽報仇、丟失荊州為由,興師伐吳。
戰爭初期,蜀漢軍隊所向披靡,攻無不克。
孫權求和不能,遂委任陸遜為將,抵禦劉備。
結果,「無名小卒」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先是阻擋了劉備強勁的攻勢,又在章武二年(222年)於夷陵一帶「火燒連營七百里」大敗蜀漢軍隊。
夷陵之戰,「無名小卒」陸遜一戰成名,而劉備慘敗,蜀漢元氣大傷。
潰逃至白帝城的劉備於223年將諸葛亮與皇子劉禪等從成都招至身邊,草草安排託孤之事,中道崩殂。
非常奇怪,為何劉備在歷時一年的夷陵之戰中不把諸葛亮帶在身邊,直到慘敗臨死才想起諸葛亮?而堅持蜀吳聯盟的諸葛亮為何對劉備的行為不加勸阻,甚至「一言不發」?我們就來看看:
劉備為何不帶諸葛亮?
1、諸葛亮有更重要的角色。
「足智多謀,神機妙算」是諸葛亮留給人們的傳統印象,但事實上,其政治才能要比軍事才能突出許多。
從諸葛亮出山至劉備興師伐吳的這一段時間內,諸葛亮在劉備陣營中的角色,基本是負責政治的,再具體一點,是「搞後勤」的,而且搞得有聲有色。
比如赤壁之戰後,劉備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劉備擊敗劉璋後,任命諸葛亮為軍師將軍,劉備外出作戰,諸葛亮留在成都。
諸葛亮留在成都幹嘛呢?「足食足兵」。
而劉備東征孫權,最大的問題就是後勤供給。
諸葛亮在這一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和過人的才幹,其地位相當於蕭何之於劉邦,而劉備帳下沒有比諸葛亮更適合的人選。
2、劉備也不差。
那麼,劉備伐吳就不需要在身邊帶個軍師麼?在當時的劉備看來,以他久經沙場的豐富經驗,完全可以應付對面的書生陸遜。
雖然劉備屢戰屢敗,但在當時,對手其軍事才能還是有所稱讚的。
陸遜就說「劉備天下知名,曹操所憚,今在境界,此強對也。
」魏國也同樣認為「始,國家以蜀中唯有劉備,劉備既死,歲數寂然無聲,是以略無備預」。
即便幾乎全軍覆沒的劉備也對孫權有威懾「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
」
劉備在初期的表現是值得稱道的。
比如,他水陸並進,初期進展順利。
再比如,他派遣馬良深入荊州南部「安慰五谿蠻夷,咸相率響應」,戰略眼光獨特。
可是,被陸遜拖進消耗戰中後,劉備屢戰屢敗的特點就顯現出來了,兩招成為致命敗筆:一是分兵連營。
曹丕曾說,打了一輩子仗的劉備,怎麼能蠢到七百里連營呢?二是舍船就步,失去了水陸並進的優勢,最終被陸遜擊敗。
諸葛亮為何一言不發?
諸葛亮是蜀吳聯盟的堅定執行者,那麼劉備伐吳,身為肱骨之臣的諸葛亮為何不加勸阻,甚至「一言不發」呢?
從劉備打敗劉璋到稱漢中王這段時期內,劉備最信任的人不是諸葛亮,而是法正。
法正在攻取益州、漢中出謀劃策,表現出色,立下汗馬功勞。
諸葛亮對此的評價很高,認為只有法正能做到「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
」法正死後,劉備痛哭好幾天,這種待遇連關羽都不曾享受。
夷陵戰敗,諸葛亮感嘆,如果法正還在,或許能制止劉備伐吳;即便伐吳,只要劉備帶著法正,也不至於全軍覆沒。
而劉備初期進展順利,自恃才能,自然目空一切。
即便是相持階段,劉備也並無遭遇嚴重挫折,最後戰敗來得太過突然,一個搞後勤的諸葛亮如何能對主公的排兵布陣指手畫腳呢?
所以諸葛亮說了也沒用,還不如搞好本職工作,「一言不發」。
最終劉備幾乎全軍覆沒,潰逃至白帝城,數月之後病重,將諸葛亮與劉禪等皇子從成都招至身邊,安排託孤之事。
諸葛亮開府治事,從幕後走到了台前,開啟了人生的巔峰歲月。
看看劉備打仗有多渣,讓東吳火燒連營大敗而歸,劉備僅以身免
大家都知道劉備在白帝城病逝,劉備的死因和夷陵之戰有者很大的關係,劉備剛剛稱帝關羽就被東吳給弄死了,荊州也丟了。劉備也就東征東吳,結果還被東吳打敗了,我們看看這一戰的經過。公元219年的時候,孫權...
為了這句話,諸葛亮恪盡職守、奮鬥到死!
公元221年5月15日,剛剛當上皇帝的劉備一點也高興不起來,一年前,結拜兄弟兼愛將關羽,被本是同盟陣營的東吳大將呂蒙、陸遜設計殺害,隨之失去的是荊州大片已經歸蜀的領土!兩個月後,為了給關羽報仇,...
歷史上劉備怎麼死的,劉備墓又在哪裡
說到劉備我們都不陌生,但是 對於劉備的死因,想必很多人都有所了解,著名的白帝城託孤的故事你又知道多少呢。劉備的死或多或少的都跟東吳有關係,當時,關羽和張飛都已經相繼死去,而且死的原因都和東吳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