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只要引導好,人人可成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善於謀略、目空一切的左宗棠,在識人用人方面,卻道「知人之明,自愧弗如元輔」。
對手石達開也承認曾國藩「雖不善戰,卻能識拔賢將」。
李鴻章向他人言,半生功績全仰仗曾氏提拔,連外交功夫也靠其「一言指示之力」。
那麼,曾氏識人用人之道到底有何高明之處?
「人才以培養而出,器識以磨礪而成」,這是曾國藩的人才培養觀。
他認為,天下無現成之人才,全靠身體力行來培養。
經過長期實踐,曾氏總結出培養人才的方法——「甄別」「教誨」與「保舉」,意為仔細甄別、諄諄教誨、提拔任用。
拿教誨來說,凡手下將領來拜見,曾氏總會擠時間接見,並諄諄教誨。
平時,他常以書信的形式與手下聯絡感情、督促教導。
曾氏認為,用人之道貴在量才適用。
如李元度不擅打仗,但他學識宏富,文筆絕美,曾氏看中他的文才與謀略,招攬所用。
果然,李元度不負所望,幾次救他於危難。
此外,曾氏不拘一格地廣攬人才,除對資質、年齡、地域無限制,凡於兵事、吏事、文事等一有所長之人,皆可得到錄用。
在這種用人思想的指導下,曾氏帳下集軍事、謀劃、經濟、技術各方面的人才於一體,「合眾人之私,成一己之功」,最終立下千古奇功!而這高明的識人用人之道對後世的我們有著極大的借鑑作用。
◑ 曾國藩日記:
曾國藩手跡原稿影印(咸豐九年九月二十四日)
❖核心提要:打仗亦然,皆視乎在上者一人之短長,而眾人之習隨之為轉移。
若在上者不自咎其才德之不足以移人,而徒致慨上智之不可得,是猶執策而嘆無馬,豈真無馬哉!
◑ 唐浩明評點:人才靠教育與引導
在前次與李榕的談話中,曾氏談到人才要靠陶熔造就,這次他又跟李談起這個話題。
其原因,或許是李對曾氏說過人才難求一類的話。
進士出身的外放京官,通常的毛病是眼高手低,自視高,對人要求也高,實際操作能力低,應變才幹低。
初出京師的李申夫大概也屬於此類,故而曾氏再次跟李談人才的培育問題,告誡李衡量人時眼界不能太高,動不動就說沒有人可以用。
曾氏並就這個問題作了形而上的思考。
依據孔子「性相近,習相遠」及「上智下愚不移」之說,曾氏認為,人有天賦的上智與下愚,但這兩者的數量都不多,絕大多數人介於兩者之間,中間部分的走向取決於教育與引導,而在上者即領導者則負有教育與引導者的責任。
若領導者不去自責才德不足以教化別人,而徒然感嘆上等智慧者不可得到,這好比手執韁繩而說無良馬。
真的無良馬嗎?曾氏在讀韓愈的名文《馬說》之後說:「謂千里馬不常有,便是不詳之言。
何地無才,惟有善使之耳。
」
曾氏的人才觀中有一個重要的觀點:因量器使,即依照一個人的能力大小,將其作為器具使用。
在曾氏「因量器使」的人才理念中,每一個人都是人才。
若領導者說無人才可用,這只能說明你自己無識人的本事。
責任不在別人,而在自己身上。
————————————————
◑ 本文內容來自【唐浩明評點】微信公眾號(zhuochengWH),歡迎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