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與皇甫嵩:都想說了算,到底聽誰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90年春晚,陳佩斯和朱時茂出演的小品《主角與配角》,當時給全國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品中,扮演配角的陳佩斯想方設法搶風頭,結果卻洋相百出,把好好一場戲搞成了一場滑稽的鬧劇,令人忍俊不禁。

所謂「藝術來源於生活」,這種主角和配角間的較勁兒,在現實生活中恐怕並不少見。

如每一個團隊中的正副手,他們之間就會存在一種微妙的關係。

這種關係,若處理得好,則珠聯璧合。

若處理不好,則別彆扭扭,甚至反目成仇。

強強相逢,誰高誰低?

東漢末年,狼煙遍地。

黃巾叛亂剛被擺平,西北涼州的羌人又開始興風作浪。

公元188年,陳倉縣城被涼州叛軍強勢圍攻。

朝廷緊急派出兩員大將前往鎮壓——

一位是「粗猛」大將董卓

他身形彪悍,個性強勢,在「隴蜀之間」頗負威名。

儘管跟上任領導張溫處得很是糟糕,但他的實力大家還是有目共睹的。

所以,此次由他帶兵反叛,也是順理成章。

而另一位,是東漢儒將皇甫嵩

皇甫嵩同是西北漢子,出身將門世家,父親是雁門太守皇甫節,叔叔是度遼將軍皇甫規,而他本人更是在鎮壓黃巾起義中立下赫赫戰功,被拜為左車騎將軍。

後來因得罪宦官而被免職,位置由張溫替補。

結果張溫幾次出師不利,漢靈帝急了,便匆忙恢復皇甫嵩的官職,派他赴前線救火。

如此看來,兩人搭夥,可謂強強相逢——要經驗有經驗,要能力有能力,而性格上恐怕也都屬於強硬派。

史書有載,「……復拜嵩為左將軍,督前將軍董卓,各率二萬人拒之」。

一個「督」字便表明了二人的關係——皇甫嵩為主帥,董卓為副手。

於是,一場正副手間的較勁,悄然拉開帷幕。

出現分歧,誰是誰非?

陳倉被實力強勁的叛軍圍攻,如何解救陳倉,董卓與皇甫嵩之間出現了嚴重分歧——

董卓率先提議:陳倉危在旦夕,當然是火速救援,刻不容緩!

但是,皇甫嵩有自己的一套打法:百戰百勝,不如不戰而勝。

他依照《孫子兵法》,對當時形勢作出了判斷——陳倉這個地方雖小,但是城垣堅固,不容易攻破,叛軍雖然強大,但是他們一時半會兒無法攻下陳倉,等他們打累了,我們再發動攻擊,這樣才能確保大獲全勝,此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

於是他下令,按兵不動。

事實證明,皇甫嵩是正確的。

叛軍圍攻陳倉從冬到春,攻了八十多天,卻一直未能攻下。

連續作戰,叛軍們疲勞不堪,後來不得不解圍撤退。

叛軍正在撤退,追還是不追?兩人又一次產生分歧。

皇甫嵩決定立即起兵追擊。

而董卓卻一改之前的冒進姿態,認為現在不可追,他也引用了《孫子兵法》作為依據,「窮寇勿追,歸眾勿追」。

皇甫嵩反駁道:「在此之前,我不攻擊,是為了避開銳氣;現在主動追擊,是為趁虛而入。

而且,我們所攻擊的是疲眾,不是歸眾。

叛軍實際上已瀕臨瓦解,將士失去了鬥志,不過一群烏合之眾,也並非窮寇。

」說完,便命令他的直屬部隊攻擊,而命董卓殿後。

最後,這仗果然打贏了。

然而,這對正副手之間,也從此結下了梁子。

冤家路窄,誰善誰惡?

陳倉之戰結束不久,朝廷接連兩次下詔,要給董卓升官。

第一次,漢靈帝任命董卓赴京擔任宮廷供應部長(少府),從地方調到中央。

董卓豈肯輕易扔掉手中兵權,上書說:我部隊中這些士兵,有不少羌人和胡人,聽說我要走,攔著我的車輛向我抗議,政府既不給糧食,也沒有薪俸賞賜,他們沒辦法養家餬口。

這些士兵平時就難以管束,我只好暫時停留在駐地,加以安撫,以後情勢如何,我隨時奏報。

中央束手無策,只好聽之任之。

第二次,漢靈帝下詔擢升董卓為冀州牧(冀州乃九州之首,冀州牧,即冀州州長),並要求他把所屬部隊交給皇甫嵩。

董卓當然不干,再次上書說:臣誤蒙天恩,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彌久,戀臣畜養之恩,為臣奮一旦之命,乞將之北州,效力邊垂。

這話說白了就是我的士兵離不開我,我也不會離開我的兵!並且我的兵只聽我的,誰帶都不好使。

既然讓我去冀州,那我的部隊就得跟著我去冀州。

此事很快傳到了皇甫嵩的軍營,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酈按捺不住了。

他對叔父說:現在全國的軍權就握在你和董卓之手。

而今你們二人仇怨已結,董卓接到交出兵權的命令,卻上書推託,這就是反叛。

他認為目前京師政局不穩,所以故意拖延時間,以觀察事態發展。

況且這個人性情殘暴,六親不認,絕對是一個隱患。

您身為元帥,應該儘早將此人剷除。

但是,皇甫酈的建議,皇甫嵩沒有接受。

理由是:董卓抗命固然有罪,但自己如果擅自征討,也罪責難逃。

所以,他沒有擅自處置,而是上書朝廷,將董卓的情況如實反應了一番。

至於怎麼處理,交由朝廷定奪。

結果,董卓被挨了一頓批,並因此更加怨恨皇甫嵩。

冤家宜結不宜解,這對曾經的正副手之間,已然結下了難分難解的私人恩怨。

後來董卓得勢,曾幾度陷害皇甫嵩。

而董卓死後,皇甫嵩更是將董氏家族屠滅三代。

董卓仗恃自己擁有涼州軍團,兵強馬壯,飛揚跋扈,不可一世,這為他的人生結局提前埋下了註腳。

如果當初董卓能夠端正心態……歷史會不會有其他可能?也許吧。

但歷史沒有如果,只有結果。

結果就是,二人糾葛一生,牽連幾代。

其實,意見分歧本不可怕,可怕的是,把「意見分歧」上升到「人格對立」,這樣的人生,恐怕哪哪都是敵人。

協作,頗能展現一個人的品性和格局。

千萬別為贏一個人,而輸了天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