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為何先拿蜀國開刀,統兵主帥為何是書生鍾會而不是鄧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從曹操時代起,因為魏國與吳國在j荊、豫、徐、青四州交界,戰線綿長,又多為平川,故曹魏不得已投入更多兵力在東線以相互支持;反觀魏國與蜀國,只有雍、涼兩州接壤,又有秦嶺間隔,易守難攻,所以派駐相對較少的人馬扼守住陳倉、祁山等據點即可。

如果先征討蜀國,萬一大軍被困於崇山峻岭之中,一旦東吳來攻,急難脫身,到時中原岌岌可危。

所以當年曹操"得隴不復望蜀也",所以長期以來曹魏的軍事戰略都是"東攻西守"。

按此邏輯,第一個被滅掉的當為東吳而非蜀漢,可為什麼卻又拿蜀漢先開刀了呢?

歷史的車輪開進了後三國時代。







公元249年,隱忍十年、裝病兩年之久的司馬懿,發動高陵平政變,一舉除掉曹爽,賺得曹魏軍政大權;

公元254年,司馬師因提前獲知曹芳欲廢掉自己,當即迫使郭太后下旨廢曹芳為齊王,另立曹髦為傀儡皇帝;

公元260年,曹髦密謀擒殺司馬昭,又因事前泄密,被司馬昭手下當眾捅死於皇宮南牆下。

十年間,司馬氏兩代三人,一人搞了一次大政變,曹氏大權基本落入司馬家族手裡。

於是,司馬昭便產生了取而代之的念頭,就效仿曹操當年代漢的老一套,先稱公再稱王最後禪讓稱帝。

但曹操的稱公稱王是建立在東征西討掃清六合的基礎上,而司馬昭本人卻少有戰功。

好不容易平息了甘露三年(258年)的淮南三叛,在假惺惺地一推再推被封為晉公後,這屁股還沒坐熱,卻在甘露五年(260年)意外發生了弒君事件,司馬昭只好被迫辭掉爵位,以免輿論說其為了權力連皇帝都敢宰。

雖然新帝曹奐繼位後三次提出為司馬昭恢復公爵,但都被其推掉。

此時司馬昭非常清楚,拜爵稱王必須小心謹慎步步為贏,只有建立新的功績,才能順理成章再續公爵之位。

蜀漢景元三年(262年)冬,姜維帶蜀漢最具戰鬥力的機動部隊約兩萬人,從侯和(今甘肅省甘南州卓尼縣東北)退至沓中(今甘肅省隴南市舟曲縣西北)屯田,既偏離了軍事中心漢中,也遠離了政治中心成都。

歷史的拐點,從此開始。

消息傳到洛陽,正急於通過戰爭勝利獲取政治資本的司馬昭,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

當時就有一名叫做路遺的宮廷騎兵欲效仿當年郭循刺殺費禕之事,主動請纓赴西川行刺。

司馬昭的機要秘書,也是大音樂家荀勖(xun)(和荀彧、荀攸都沒關係)認為「明公您是要統御九州的,不能幹這種偷雞摸狗的事情,要干,您就堂堂正正的派大軍討伐,才能以德服天下」。

一向不苟言辭的荀勖說到了司馬昭的心坎里,於是召見群臣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我計劃征討吳蜀兩國,要打吳國,就需要造船並打通水道,曠日持久還費力,再考慮到南方濕熱,必生疾疫;所以最好先占領蜀國,三年後再順江而下,吳國也就不在話下了」。

為此,司馬昭還分析了敵我兵力情況,結論就是蜀國戰士九萬,魏國用兩倍十八萬兵力征討,一路在沓中牽制姜維,另一路從駱谷直指漢中,以劉禪的暗弱,必可滅蜀。

當是朝中的大臣都認為不妥,就連常年在一線與蜀國作戰的鄧艾都與司馬昭唱反調,認為蜀國「未有間隙」,唯獨司隸校尉鍾會力挺。

鍾會心裡明白,司馬昭也沒把握一舉滅蜀,只不過以此發兵,能拿下漢中或者取得一定的軍事勝利就好,司馬昭的根本目的,是用軍功換王位!於是兩人一拍即合,鍾會趁機大可討好於司馬昭,而司馬昭也懶得與反對派費口舌,便任命鍾會為鎮西將軍,籌備伐蜀事宜。

所以你看,如果沒有甘露五年那場皇帝被捅死的意外事件,司馬昭就不急於建立軍功以扭轉輿論壓力,也就很可能不會先拿蜀國動刀子。

蜀國之所以最先滅亡,最直接的導火索竟是司馬昭當時所處的政治環境!當然,姜維屯田於沓中,無疑是為這根導火索上添加了油料!

一場精心謀劃的伐蜀大戲開始了。

首先,統一內部思想認識。

鍾會是伐蜀的堅定擁護者,自然沒有問題;而鄧艾多次上言表示反對,司馬昭派主簿師纂前往做思想工作,鄧艾才決定奉命。

後來大軍出征前,一位名叫鄧敦的將軍竟還在說「蜀未可討也」,這可觸犯了司馬昭的底線,結果被斬首示眾。

其次,混淆外部敵人視聽。

司馬昭令東南諸州造江船,又名東吳降將唐咨造海船,儼然做出一副要攻打吳國的樣子。

這等把戲被時在沓中的姜維一眼看穿,馬上上表後主,請求派遣張翼、廖化率軍分別保護陽安關(今陝西省漢中市寧強縣陽平關鎮)和陰平橋頭(今甘肅省隴南市文縣東南)以防患未然。

結果劉禪竟然聽信黃皓帶來的巫師讒言,都不當一回事,把奏章活生生地給壓下去了。

後來的事實證明,正是姜維要求增援的兩個地方,成為了蜀國敗亡的最致命傷口。

接下來,就是軍隊幹部的任命了。

按理說,長期在隴西與姜維對陣的老將軍鄧艾才是第一人選,但就是因為「唱反調」,不得不被擱置。

這時站出來個「一拍即合」的鐘會,其一衷心擁護,其二乃其親信,其三在之前的壽春之役中表現不錯,再加之此次出兵,名為伐蜀實為邀功,司馬昭也確實別無選擇,這樣就指派鍾會為鎮西將軍,統領主力部隊。

當然即為伐蜀,肯定也少不了鄧艾,於是再命征西將軍鄧艾統隴右兵馬作為偏師。

按照漢制,征西與鎮西為同一級別的將軍稱號,但實際上征西為機動部隊征戰四方,鎮西僅為地方部隊負責留守。

由出身低賤卻經驗豐富的鄧艾任職位更高的征西將軍,但統偏師;由出身大族卻無帶兵經歷的鐘會任鎮西將軍,竟帥主力。

司馬昭用人之平衡之高明,可見一番。

即便如此,當時洛陽仍有一堆人都不看好鍾會,西曹邵悌就提出疑問:「鍾會單身無嗣子,沒有家屬作為人質,不可靠」。

司馬昭表面說沒問題靠得住,暗地裡怎能不多加防備,於是又一次聽從了荀勖的建議,安排出身河東大族、時任廷尉的衛瓘(guan)去做鍾會和鄧艾的監軍,並給了一千人馬。

對了,這個荀勖是鍾會的外甥,只不過兩家關係很不好;而這個衛瓘最後真的擒住了鄧艾,帶兵殺死了鍾會。

統帥有人監督了,基層諸將怎麼辦?司馬昭又選擇了兩個人,一人叫胡烈,為鍾會護軍;一人叫田續,為鄧艾護軍。

胡烈兄長鬍奮為司馬懿親信出身,胡家完全是司馬家親信,後來姜維誘鍾會謀反,真被胡烈所殺;而田續也在鄧艾被押解回洛陽的途中,將其殺害。

監軍、護軍都有了,按照曹魏制,司馬昭又選擇了妹夫杜預做長史,一則調度行政糧草,從供給端把控軍隊,二則作為另一層眼線監督諸軍動向。

小編我寫到這裡,不禁一身冷汗,用人度量如此精密、圓滑、平衡,司馬昭之心機,放眼三國,絕為翹楚。

最後,就是部隊的準備。

按照之前計劃,需要十八萬人馬參與這場戰役,胳膊擰不過大腿的鄧艾還是堅決地執行了命令,在隴右當地許以重金,在原有部隊基礎上又招募涼州健兒及羌胡僱傭軍五千多人;同時鐘會以洛陽為中心,調集四方軍馬十餘萬人。

從景元三年(262年)冬到景元四年(263年)秋,歷經一年的伐蜀籌備工作完成,十八萬軍馬集結完畢,又逢麥收以資糧草,魏蜀大戰,一觸即發。

而此時的蜀漢,姜維在沓中干著急,諸葛瞻在成都彈劾姜維,後主卻在和黃皓玩過家家。

豈不知滅頂之災即將到來。

看曹魏如何蛇斬三截,看姜維如何力挽狂瀾,待聽下集。

本稿系作者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所有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降鍾會姜維謀大計,誅鄧艾衛瓘報私仇

綿竹一戰,諸葛瞻戰死,姜維軍隊遠在百里之外的劍閣與鍾會相持不下,成都已經是門戶大開。此時蜀國朝廷卻很熱鬧,兵臨城下,君臣開始討論怎麼逃命,是投奔孫吳呢,還是逃到南中呢,或者向鄧艾投降。有的人說孫...

三國後期的十位名將,第一眾望所歸

三國前期,那是名將如雲,猛將如虎,諸如呂布、關羽、張遼等等,不勝枚舉。那麼三國後期呢?三國後期似乎名將不顯,但真的是這樣嗎?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這三國後期的十大名將。10.張翼

王牌逗王牌,姜維與鍾會鬥法結果如何

在蜀國最後的一段時間之內,姜維閃亮登場,作為諸葛亮的嫡傳弟子,姜維歷來的戰績還是可圈可點的。陳壽是這樣評價他的:「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姜維,蜀國後期一面旗...

歷史千人冊(311-320)

311、劉禪(207-271)字公嗣,小字阿斗。涿郡涿縣(今屬河北省)人。蜀漢創立者劉備長子。建安二十四年(219),立為王太子。章武元年(221),冊封為太子。三年劉備病逝,禪即位為後主。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