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只是君王之書,這部奇書民間百姓傳世千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可謂是傳承千年的經典,而司馬光本人也是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
司馬光除了幼年砸缸救人的故事千年不衰外,其著作《資治通鑑》更被後世標榜為「不可不看的千古奇書」,可與司馬遷及其《史記》齊名。
其實司馬遷作為大宋朝當朝尚書其筆下遺作眾多,除了《資治通鑑》,還有《潛虛》、《均韻指掌》、《類編》、《司馬文正公集》、《稽古錄》等三十餘部。
儘管司馬光著作頗多,但其最有名的還是《資治通鑑》;《資治通鑑》之所以名滿天下,是因為此書乃是封建帝王的必備訓誡,堪稱皇帝必學的「教科書」。
《資治通鑑》的內容主要偏重於國家治理之術,諸如軍事、政治、經濟等等,《資治通鑑》是一部給皇帝看的書,真正與平民百姓的關係並不大。
古語有云「欲治其國,先治其家」,既然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是寫給帝王看的,那是不是就跟老百姓沒關係了?這麼說未免太小看司馬光了,他還有另一部奇書是專門寫「為人治家」之術的,其價值不亞於《資治通鑑》,甚至其重要性超過《資治通鑑》。
司馬光雖貴為大宋「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但一生清廉;只可惜天不從人願,司馬光一生無後。
就在司馬光多年無後的情況下,他的下屬又是多年摯友的「劉蒙」就主動出「五十萬錢」為司馬光再納一妾。
但司馬光寫信婉拒,信中書「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純有帛」以明心志。
司馬光的多年結髮之妻「裴氏」知道後,心中除了感動還有愧疚;畢竟在那個男尊女卑的封建年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思想意識根深蒂固,而家中無後大部分都會把責任歸咎給女人。
裴氏心中不忍,主動替司馬遷納妾;當晚並要求此妾盛裝相迎司馬遷入洞房。
結果司馬遷怒斥小妾,並將其趕出家門;之後竟養其族人之子,並起名為「司馬康」。
從此司馬光之後就是這個「義子」司馬康,並竭其所能加以培養。
為培養司馬康,司馬光特意撰寫了《訓儉示康》(此文後編入《溫公家范》」;《示康》不僅重點講述了「為官之道」,更多的是在訓誡司馬康如何「治家」。
《訓儉示康》(也就是《溫公家范)開篇便言及「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
夫儉則寡慾,君子寡慾,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慾,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
故曰:『儉,德之共也。
』」在這部書中,司馬光一再強調「尚節儉、戒奢侈」的重要性。
後司馬康果然不負「義父」司馬光的厚望,也早早入朝為官,成功步入仕途。
司馬光「崇尚節儉」跟當時大宋朝的政治環境也有一定關係,大宋立國以來,馬放南山,刀槍入庫,在宋官員的俸祿也得到了大幅提高。
因此,大宋奢侈之風驟起,吃喝玩樂可以說到了「極致」,甚至互相攀比之風極為嚴重。
而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為官就顯得比較節儉了,因此司馬池人皆言「人爭非之,以為鄙吝。
」
再到司馬光入朝為官時,大宋驕奢淫逸之風已是一發不可收拾;但司馬光很清醒,雖知道此風一起日後必禍國殃民,但一木難支自己並不能改變什麼。
為此司馬光痛心疾首,唯有對兒子「司馬康」耳提面命,強調「以儉治家」的重要性;不僅如此,司馬光還在《家訓》中引經據典,不乏引用歷史上頗有成就但一生節儉的小故事等等。
司馬光雖在大宋位居高官,但一直以自己的行動來詮釋著「為官以廉,治家以儉」,儘管不能改變當時的驕奢之風,但司馬光以自己的號召力深得當時朝野和百姓的尊重。
直到司馬光在六十八歲時去世,大宋百姓萬人空巷為其吊念,史書記載「京師人為之罷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過車者,蓋以千萬數」,可見司馬光在當時是多麼的受人愛戴。
司馬光不僅深受百姓愛戴,就連當朝皇帝也追封其為「太師」、「溫國公」,諡「文正」,賜碑「忠清粹德」。
此書偉人讀了17遍,本是「帝王之書」為何又被稱為「學者之書」?
毛澤東能成為一代偉人,是與其在政治領域,文學領域取得的成績是密不可分的。毛主席的雄才大略,在歷史上能與其比肩者,屈指可數。毛主席的詩詞與書法更是大氣磅礴,氣勢恢宏,更非常人能比,能取得如此高的...
司馬遷、司馬懿、司馬光傻傻分不清楚?詳解司馬家族的播遷壯大史
司馬這個姓是怎麼來的?這個漢代的大史學家司馬遷最有發言權了,他在自傳中這麼寫道:昔在顓頊,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後,使復典之,至於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