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降將無數,為什麼容不得于禁投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于禁是曹操早期得到的將領,也是排名第一的外姓將軍,位居五子良將(張遼、徐晃、樂進、張郃)之首。
于禁能力突出,也最得曹操信任。
關東義軍討董卓時期,諸侯尚且看不上曹操,只有鮑信例外,于禁就是鮑信的部將。
後來鮑信與黃巾軍作戰時身亡,于禁自然就成了曹操的部將。
他隨曹操戰袁紹、平呂布,立下赫赫戰功。
最讓人刮目相看的是宛城之戰。
曹操讓張繡之嫂侍寢,張繡覺得受了奇恥大辱,遂夜攻曹操。
這一事變中,曹操長子曹昂、猛將典韋、侄子曹安民殞命,曹軍人馬自相踐踏,形勢極其危險。
向徐州撤軍途中,于禁的部隊秩序齊整,軍紀是最好的;夏侯惇的青州兵趁機劫掠,于禁下令剿殺以肅軍紀。
青州兵心裡委屈,就向曹操告狀。
這時候,安卓于禁應該去曹操那裡 辯解,然而後面張繡軍隨時可能追至。
于禁先整軍布防,嚴整有序,還說曹操是明智之人,自能理解他的做法,無需辯解。
曹操大加讚賞說「雖古之名將,未之有也」!
于禁受寵到什麼程度呢?建安二十四年,于禁遷左將軍,假節鉞,成為曹操帳下唯一假節鉞的大將,後期享受此殊榮的只有曹休、曹真、司馬懿。
于禁的人生谷底在假節鉞那年來臨。
樊城告急,于禁帶七軍迎戰關羽,他屯兵樊城外圍,與樊城成掎角之勢,關羽一時無可奈何。
然而接下來,一連數日暴雨如注,漢水暴漲,七軍駐地被洪水分割,在荊州水軍猛攻之下,兵將各自逃生。
龐德力戰而死;于禁經過一番思想鬥爭決定投降。
于禁的投降,挽救了三萬曹軍性命,「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
此後,荊州城破,于禁又成了孫權的俘虜,曹丕稱帝後,孫權向魏國稱臣,于禁回到魏國。
有次去拜謁曹操陵墓,曹丕暗中命人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于禁降服的圖於陵墓旁,于禁心裡的最後一道防線崩塌,很快就死了。
三國時期武將投降的事情很多,許多名將都有投降經歷,為何于禁的下場如此之慘呢?
首先,曹操沒有給於禁的投降行為定性。
曹操聽說于禁投降,說了句:「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及龐德也!」一下子把于禁推向了反面。
曹丕對於禁極度反感,即便如此表面上也客客氣氣,若曹操仍在,于禁斷不會如此之慘。
曹丕時代,推翻了曹操的政治路線,從「唯才是舉」到九品中正制,對曹操那一套是不繼承的。
再者,與其他武將相比,于禁成了反面教材。
參加樊城之戰的三方,蜀漢的關羽、曹魏的龐德,都丟了性命,于禁的投降行為便更受人不齒。
于禁在東吳,遭到心直口快的虞翻數度侮辱。
有一次孫權與于禁並馬而行,虞翻大聲呵斥說「你這個降虜也敢與主公並馬?」還有一次,孫權宴飲群臣,于禁聞樂而泣,虞翻再次斥責說他是博同情。
這些行為,與龐德一對比,便高下立現。
第三,于禁是二度投降,而且投降後無立功。
三國時,很多投降行為是傳為佳話的,但那些將領在投降後都有立功,新東家非常認可。
而于禁投降之後便無任何用途,所以其投降便成了純粹的求生行為。
于禁死後,曹丕給他諡「厲侯「,這是個非常難聽的諡號。
後世評于禁,認為兵敗關羽不為恥、救三萬軍也是對的,但自己應該自殺謝罪。
于禁選擇了偷生,便遭天下唾棄。
三國降將如雲,唯獨此人不受任何人待見,遭千古罵名,為何?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在造英雄的同時也難免有人遭殃,想當年關羽水淹七軍,風頭一時無兩,名動天下,這一戰成就了關羽卻毀了一個人,那就是這篇文章的主角!
此人乃三國名將,沒戰死疆場卻被少主羞辱致死,奪命的只是一幅畫
按《三國演義》所講,劉備手下有五虎上將,分別是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和趙雲。其實在《三國志》中,曹操也有五虎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曹操的五虎將中,張遼有膽有勇,以「八百破十萬」聞名,...
追隨曹操三十餘年的武將最後混成什麼樣?結局真的很意外
三國時期是自古以來人們最喜歡討論的時期,三國的許多人物事跡廣泛流傳於民間,《三國演義》也是匯集了民間、戲曲等關於三國的精彩故事,《三國演義》之後就更神化了裡面的人物,如諸葛亮。而且三國時期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