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談三國:諸葛亮的知識觀(馮子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人們的印象中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天文、地理、軍事、政治等等,他簡直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諸葛亮不是神,他當然非不學而知、而能,他在《誡子書》中說過:"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他的非常人所及的學識,是自少年起一點一滴刻苦學習積累起來的。

"諸葛亮舌戰群儒"一回中,頗為準確地表現了諸葛亮的知識觀。

//

曹操八十三萬大軍飲馬長江,孫吳集團"武將要戰,文官要降"。

在黑雲壓城的情況下,諸葛亮肩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出使江東,以期促成劉孫聯合抗曹。

他的出現引起了主降派的敵意。

會見時他首先遇到了來自文官集團的挑戰。

在正面論戰中張昭們一個個敗了下去,也許是理屈詞窮,再也難於發難了吧。

嚴__只好避開主題,說你諸葛亮都是強詞奪理,我們不跟你辯,現在我且問你是"治何經典"?"治何經典"是說你專門研究儒學中的哪一部經典。

原來從漢朝大一統的帝國鞏固以後,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爵祿為釣餌,由官方導向,吸引知識分子整理、鑽研儒家的經典。

於是廣大讀書人紛紛從《尚書》、"三禮"、《毛詩》、"公羊"、"穀梁"中選取一門,作為吃飯的本錢。

從學術史來講,亦如清儒的"乾嘉之學",他們也是作過貢獻的。

但從社會的發展和文化來看,那種脫離現實,割裂主旨、大搞繁瑣哲學的風氣是不足道的。

"章句小儒,破碎大道",連古代的有識之士都已給尖銳批評,這種學風一直沿續到漢亡,仍然在士大夫中很有勢力。

比如孫權的幕下,張昭治《論語》、虞翻治《老子》、《論語》、《國語》,陸績注《易》,嚴__著《孝經傳》,程秉則師事鄭玄博通五經,著有《周易摘》、《尚書駁》、《論語弼》等,從學術角度講,他們都是有成就的。

然他們的研究,是於世無涉的,特別是處於生民水深火熱的亂世,他們的著述更無補於世。

對於這種迂腐的治學態度,《三國演義》通過諸葛亮之口,給予了淋漓痛快的駁斥。

"尋章摘句,世之腐儒也。

何能興邦立事?且古之耕莘伊尹,釣渭子牙,張良、陳平之流,鄧禹、耿__之輩,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審其平生治何經典?--豈效書生,區區於筆硯之間,數黑論黃、舞文弄墨而已乎?"在"嚴__低頭喪氣而不能對"之後,程秉接著發難。

他說:"公好為大言,未必有真才實學,恐適為儒者所笑耳。

"///

孔明的知識觀在他的反駁中得到進一步的發揮。

///"儒有君子小人之別。

君子之儒,忠君愛國,守正惡邪,務使澤及當時,名留後世。

--若夫小人之儒,惟務雕蟲,專工翰墨;春秋作賦,皓首窮經;筆下雖有千言,胸中並無一策……雖日賦萬言,亦何取哉!"///一句話,--諸葛亮的知識觀和治學觀是經世致用。

他反對脫離國家人民的需要,從書本到書本式的尋章摘句,搞繁瑣哲學。

///

歷史上的諸葛亮也確實如此。

據《三國志》"裴注"所引《魏略》云:"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穎川石廣允、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遊學,三人務於精孰,而亮獨觀其大略。

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而謂三人曰:'卿三人仕進可致刺史郡守也。

'三人問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

"他所自比的管仲、樂毅,都是春秋戰國時代的有學問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管仲"相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樂毅"扶危弱之燕,一舉下齊七十二城"。

在小說中,人們更把他比作幫助周王和漢祖開創天下的姜太公和張子房。

////

自覺地以天下為己任,為此目的去進行學習,聯繫實際,經世致用。

--諸葛亮的這種治學觀,站在古代的制高點上,即使拿到今天來看,仍不失其積極意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演義舌戰群儒吳國在場謀臣一覽

曹操大兵壓境、虎視眈眈,在這危急關頭,諸葛亮自請出使東吳,意在促成孫劉聯盟,共同抵抗曹操。這樣,就發生了《三國演義》中著名的「諸葛亮舌戰群儒」的精彩的外交場面。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動,使聯吳抗曹的...

好好先生何以成為天下第一伯樂

關於《三國演義》讀過原著或者看過電視劇的人想必都對孔明之智絕印象深刻,其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謀略給人深刻印象,但是對他師傅水鏡先生或許就不太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