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師聯盟之曹操劉備司馬懿三家教育出的皇二代為什麼差別那麼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原創 喜馬拉雅認證主播 妙小潔

劉備曹操司馬懿的兒子們是標準的「皇二代」。

劉備的兒子不多,史上記載的三個,大兒子劉禪,二兒子劉永,三兒子劉理,都不怎麼成器。

最有名的當屬扶不起的阿斗,劉禪接掌父親江山後,投降曹魏,被曹操的後人所俘,葬送了父親一手打造的蜀漢江山,「樂不思蜀」說的正是劉禪。

而高祖宣皇帝司馬懿出身豪門,是曹家三代託孤重臣,數度挽救曹魏於危難,在曹操去逝後獨力支撐起魏國。

其子司馬師、司馬昭,雖謀略不及其父,但在政壇的縱橫捭闔卻在司馬懿之上。

特別是司馬昭,他越過天塹,西滅蜀漢,將鍾會、鄧艾、姜維三大當世俊傑玩於股掌,其政治手段之老練,駕御時局之嫻熟,洞悉世勢之卓絕,當世罕有匹敵者。

司馬懿父子三人都曾獨攬過一國大權,是曹魏中後期實際上的統治者。

司馬昭更是篡奪了曹魏基業,建立了西晉。

魏武帝曹操雄才大略,兒子眾多,曹昂、曹丕、曹彰、曹植、曹沖,個個都很歷害,有人能文,有人善武,還有曹丕這樣文武雙全的。

早夭的曹沖據說五六歲的時候就達到成人的智力。

曹操和兒子曹丕、曹植並稱三曹,和建安七子齊名。

曹操開創了建安一代文風,寫的短歌行雄渾大氣,傳頌至今。

曹丕也擅長詩文及辭賦,所著《燕歌行》是最早的七言詩。

曹植則是第一個大力創作五言詩的作家,他把五言詩的發展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成語才高八斗的起源就是說曹植。

那麼,這三家皇二代的差別為什麼會這麼大呢?下面就聽妙小潔給您細細道來。

其實,後代能否成為人才首先取決於遺傳基因,也就是天賦。

有科學研究已經證實,兒女的智力70%來自於母親。

在曹操的孩子裡,最耀眼的無疑是曹丕曹彰曹植三兄弟了,三人的母親正是武宣卞太后,卞夫人出身倡家,二十歲時被曹操贖納為妾,丁夫人離開曹家後被立為正室。

卞夫人的出身很不好,最後能做到正室,絕對是智商情商超高的女性了!一次曹操得到一些珍寶,讓卞夫人選一個,卞夫人選了個中等貨色的,曹操問她何故,她說:「選最好的是貪婪,選最差的是虛偽,所以選一個中等的。

在曹丕被定為太子後,有人提議卞夫人拿些東西賞賜大家,卞夫人回答:「魏王只因丕兒年長,所以立他為繼承人。

我只應以慶倖免去了教導無方的過失罷了,又有什麼理由要重重賞賜別人呢!」曹操聽後非常高興,誇獎卞夫人「怒不變容,喜不失節」,翻成白話就是「我這卞夫人,生氣的時候不失態,高興的時候有節制,這是一般女人做不到的」

眾所周知,曹丕、曹植兄弟為了爭世子之位拉幫結派,鬧得不可開交。

兄弟倆都是卞氏親生子,卞氏尤其偏愛曹植,但她卻沒卷進倆兒子之間的政治爭鬥,她深知「不懂政治是要吃虧的,捲入政治太深是要吃大虧的。

卞夫人心胸豁達,為人寬厚。

她晉位正室後,曹操將自己兒子中所有失去母親的都交給卞氏撫養。

她像前任丁夫人一樣,對這些沒娘孩子與自己親生的一視同仁。

丁夫人主持家政時,對待卞夫人母子並不好。

丁氏離開曹家後,卞夫人不念舊惡,每當曹操出差在外時,她都讓人給丁夫人送些東西;又把丁氏請到家裡,讓她坐上座,自己坐在下手;丁氏走的時候還送出門外。

對於普通百姓,她能體恤照顧。

每次隨軍出行,看到路邊老人,她都讓停下車來,問寒問暖,賞賜絹帛。

這並非「政治秀」,而是因為她由老人們聯想到自己死去的爹娘:「真遺憾父母沒等到這一天啊!」對於自己親屬,她能約束克制。

她特別囑咐娘家人在外面不要依仗權勢為所欲為,也不要指望到這裡來討賞賜。

如果你們作奸犯科,我不但不給你們求情,還會要求罪加一等!丁氏、卞氏兩人性格不同,但有其共同點:她們都不是虛情假意、巧言令色的女人,都是真性情,富有愛心。

曹操能成大事,與她們兩位的不無關係。

而劉備選擇的妻室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劉備一生也娶過很多女人,具體的已經無從考證了。

史書記載的共有四位,分別是沛國甘夫人,徐州糜夫人,吳國的孫夫人,還有益州的吳夫人。

甘夫人生於沛國,是劉禪生母。

甘夫人家庭貧困低賤,但是甘夫人自幼卻是有著與常人不同的體貌特徵,看相之人認為她是高貴之人,將來必是宮中達貴之人。

長大後的甘夫人皮膚白凈如雪,再加上姿態嫻靜,容貌美麗,被時任豫州牧的劉備招入帳中。

劉備曾有一句名言,叫做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可見劉玄德選擇妻子更看重的是外貌,未必理會這件衣服的內涵和才智,劉備娶了甘夫人,卻沒有納為正室。

因為劉備曾經多次喪偶,認為自己命克嫡妻,所以暫納為妾。

甘夫人名為側室,但實際上她時常幫著劉備打理家政。

建安十三年,劉備被曹操的追兵追上,劉備丟下甘夫人和兒子劉禪,落荒而逃。

幸虧趙雲及時發現了母子二人,於萬馬軍中七進七出中救了他們。

劉備在赤壁之戰後占據了荊州,就此告別了東奔西走的生活,但是甘夫人卻在此時因病去世,葬在南郡,劉禪少年喪母,從此跟在一群打打殺殺的叔叔身邊,能得到多少教誨呢?

再來看看司馬家族,晉宣帝司馬懿之妻張春華,是河南溫縣人,曹魏粟邑令張汪之女。

司馬師和司馬昭的母親。

張春華出身官宦人家,年少時就有德行,智慧見識超過常人。

嫁給司馬懿時年僅十二歲,為司馬懿生下三子一女,即晉景帝司馬師、晉文帝司馬昭、平原王司馬乾和南陽公主。

當初曹操徵召司馬懿到自己麾下,司馬懿不願意去,就假裝中風,躺在床上。

司馬懿一天晾書,烏雲來了,裝病的司馬懿趕緊起床收書,被一個小丫環看見,小丫環沒說話走了。

張春華於是趕上去親手把這個小丫環殺了。

這事可以看出張春華心狠手辣、有大局眼光與風險意識。

要知道這時,張春華才十幾歲。

孩子在她的撫育下成長。

教出的司馬師與司馬昭也膽識過人。

性格受到她許多影響。

後來司馬懿當了輔政大臣,又娶了三個夫人,個個年輕漂亮。

司馬懿沒事也不見她了。

一次司馬懿得病了,張春華擔心,來看他。

司馬懿覺得礙事,說了句狠話,老物面目可憎,何來煩人?張春華氣急,決定自殺。

司馬懿不聞不問。

但是,三個兒子都不幹了,決定跟娘一起死。

哥兒仨一起絕食,司馬懿只好求她別死。

司馬昭和司馬師救下了母親。

兩人的果敢都特別像張春華。

母親對孩子性格形成特別起作用。

綜觀幾位皇二代的母親:曹夫人聰明寬厚,智商情商都很高,劉備夫人出身低微,美貌卻早逝,其餘不詳。

司馬夫人出身官宦之家,才識過人但手段狠辣。

這幾位皇二代的資質的差別也就一目了然,天姿和個性形成於此,其後天的成長就取決於父親的言傳身教和家庭環境了。

曹操是官宦世家,自幼接受教育,時常抄錄兵書,軍旅多年仍舊手不舍卷,其才藝甚多,足知其勤學。

劉備以前與公孫瓚跟從盧植學習,可劉備為人不愛讀書,喜好犬馬、音樂、華服,和曹操家那種精英教育根本就沒法比。

曹操自己就愛好讀書、手不釋卷,對於子女來說,父母言傳身教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給兒子們樹立了一個好的榜樣,曹丕五歲的時曹操就教他射箭,八歲的時候就學會了騎射。

十歲的他,在亂軍之中,安全地逃了出來。

曹操胸有大志,到處征伐,在如此忙碌的情況下,仍然不忘教育自己的兒子。

曹植年十歲時,也已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

曹氏子弟每天自己都要向父親曹操定省,定省就是早晚向父母問安。

有人或許以為定省只是個形式而已,沒多大用。

但這其實是一個父母與子女交流、溝通的機會,談談最近讀了什麼書啊,有什麼感想啊。

曹操在每一次定省的時候都會把自己的經歷過的想過的灌注給兒子。

定省的時候曹操曾對公子丕說,你現在年紀小,年紀小而好學就容易鑽研下去,現在不好好讀書吧,長大你再讀就全忘了,長大了還能好好讀書的,就只有我跟袁伯業兩個人

這段父子對話非常關鍵,曹操總覽軍國大事,必定是非常繁忙的,但是在繁忙的時候,他還不忘教育自己的兒子要多讀書。

不難看出,曹操認為少年的教育對於一個人是非常重要的,人生的基礎都是在青少年時期打下的。

不但如此,曹操還讓兒子們上戰場歷練。

曹昂雖然被舉為孝廉,但是曹操不想讓兒子成為廢物,在建安二年征張繡的時候就帶上了長子曹昂、次子曹丕,曹丕那年才十歲。

儘管曹昂的能力史書無記載,但是曹昂在亂軍之中讓馬給父親,導致自己身亡,可謂是做到了仁孝。

在決定曹氏未來生死存亡的決定性戰役--官渡之戰時,曹操讓十四歲的曹丕上戰場歷練。

曹操東征,曹植也隨父從軍。

從軍是個重要的機會,可以增長閱歷和見識。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荊州,曹丕也跟從。

後來當兒子們封侯之後,曹操給他們選擇品行良好、學問深厚的屬官輔佐,如張范、涼茂、邴原、邢顒、高堂隆等人。

曹操對兒子們是因材施教,觀察兒子們的愛好,根據個人的特點加以指導,不但學習諸子百家、詩賦辭曲、騎射武功等。

曹操經常攜帶諸子游觀,還考察他們的知識與才能。

即使兒子習武,也儘可能通過各種手段鼓勵兒子們多讀書。

同時,曹操對兒子們也不徇私枉法。

建安二十二年,代郡烏桓反叛,派遣鄢陵侯曹彰前往平叛,臨行時,對曹彰說,在家我們是父子,現在接受王命便是君臣關係,行動都要以法律從事。

在漢中戰爭中,曹操帶了四個兒子前往,同時表明不但是大臣,而且對於兒子曹操本人也是唯才是舉,不會有所偏私。

曹操的教育是比較成功的,曹操為了培養曹丕,請了張范、涼茂、賈詡等人作為曹丕的老師,每位老師都細分到每個專業科目。

相對來說劉備的兒子比較少,劉備自家常年漂泊、征伐,無力照顧兒子。

早年的劉備曾經拜大儒盧植為師,但是卻不好讀書,喜歡音樂、美服、狗馬。

而劉禪呢,不光有父皇罩著,還有丞相加軍師的諸葛亮在。

有諸葛在,劉備本人對許多軍機大事都不操心,年少的太子劉禪就有樣學樣,變著花樣玩就是了。

從曹操和劉備分別給太子的遺囑,不難看出兩位父親對兩個接班人的期望。

曹操遺囑:「天下尚未安定,未得尊古也。

葬畢,皆除服。

其將兵屯者,皆不得離屯部。

」江山重要,安葬我是小事,穩固社稷是大事;

反觀劉備遺詔:「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可讀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

」劉禪都十七了才想起來提醒兒子多讀書多看報,了解歷史和政治?又專門交待劉禪別自作主張,一切聽諸葛亮的。

顯然,曹操對自己的兒子是有信心的,一以貫之地叮囑其執政掌權,開疆拓土,而劉皇叔呢,臨死前只能無奈地託孤。

教育劉禪別做壞事,多做好事。

兩個接班人,孰能孰庸,孰廢孰立,不言而喻!

再看河內豪門司馬家族,司馬懿之父是京兆尹,爺爺是潁川太守。

相當於北京市長,河北省長的職位。

魏晉豪門都重教育,篤信儒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司馬懿父親司馬防,在家庭教育上很有辦法。

他的八個兒子合稱司馬八達,在司馬防面前,父親不說進來,兒子就不敢進來,父親不說坐下兒子就不敢坐,父親不提問,兒子就不敢說話,總是正襟危坐、一臉嚴肅,平時喜歡看《漢書》中的名臣列傳,能背誦幾十萬字之多。

養不教,父之過。

司馬懿盡到了做父親的義務,兩個孩子都成了才。

公元249年,司馬懿發現曹爽他們出城祭陵,司馬懿決定舉事扳倒曹爽,舉事頭天傍晚把兩個兒子司馬師與司馬昭叫到密室當中,三人認真地商議,結束後,叫兩個兒子回去休息,養精蓄銳,準備來日大戰。

之後,司馬懿找了個親信,吩咐天黑後,你去監視他們,想看看大事來臨前兩個兒子夜裡的表現,結果是,大兒子呼呼大睡,睡得舒服;小兒子輾轉反側睡不著。

司馬懿暗自點頭,第二天司馬懿檢閱部隊,偷看兩個兒子的表現,司馬師精神飽滿,老早組織軍隊,看了大兒子之後說到「此子竟可也」,沒讓自己失望。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兩點,他在教育上孩子上,第一,特別細心、用心。

大小事抓住機會就教育子女。

第二,注重培養心理素質。

本人認為,司馬家的德行教育是跟不上的,司馬防把面對人生重大抉擇時那隨波逐流明哲保身的態度、處處以保全性命、保全家族利益為優先選擇的人生哲學完完全全地傳給了他的八個兒子,尤其是三個較年長的兒子司馬朗、司馬懿、司馬孚。

司馬懿,這是個亂世打造出來的鬥爭機器。

儘管他在漢朝待的時間比諸葛亮還長,卻和那個絢爛的時代做了徹底的切割,舊時代人視為生命的光榮與驕傲對他來說一文不值。

勝利就是一切,為了扼殺對手哪怕一絲一毫勝利的機會也可以不計代價。

所以他圍困公孫淵之時寧肯讓士兵泡在水裡也不肯移營;所以他寧可被天下嘲諷也堅決避戰;所以他高平陵之變後果斷翻臉食言族誅曹爽。

從頭到尾都只有精緻的算計與冰冷的抉擇,嚴謹而無情。

司馬師與其父相比,殘酷無情有過之而無不及,至於司馬昭,其覬覦皇位篡奪曹魏江山之心,路人皆知。

司馬懿謀略過人,但與曹操相比,是奸狡有餘,缺乏曹操縱橫天下的霸氣和一呼百應的個人魅力。

廣東人有句古話,叫做好貓不留種,大抵是說天才的兒子大多都不怎麼樣,其實要想子女成才,首先要從基因抓起,選擇一個聰明的妻子,因為孩子的智商70%是由母系遺傳決定的,聰明的母親生出來的孩子智商都不會低。

這也是許多香港豪門選擇兒媳更重視學歷而不重外貌的原因。

有了基因打底,剩下的就在於家庭的影響了,孩子的視野所及,是父母的日常生活,如果父母整日美容逛街,喝酒打牌,那又如何能夠要求孩子刻苦學習力求上進呢?身教重於言傳,妙小潔在這裡還要提醒各位親愛的聽友們,德行的教育也很關鍵,一個德不配位的接班人,對社會的危害比一個庸才來得更大。

最後,讓我們以曹操的短歌行結束這篇拙文: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