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梟雄曹操為何終不滅蜀?毛澤東一語道破天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三國歷史中,一代梟雄曹操可謂是以為真正的風雲人物。

曹操年少是就心有大志,他出身豪門,但同樣有濟世平天下的胸懷他從群雄割據,諸侯混戰一開始,就有蕩平天下,統一中國的志向,他不像劉璋,劉表等只想貪圖富貴,割據一方那種昏庸之輩。

曹操的一生,不能說是是一帆風順,不過在同一時期,可以說是無人能比

曹操軍事方面可謂是天才,群雄並立初期,曹操的人馬是最少的,但是曹操的軍隊又是最團結的,從關東反董卓聯盟開始,他的部隊一次次被打散,但又一次次聚集,最後在戰勝袁紹和遠征烏桓後,他練就了一支縱橫平原高地,所向披靡的部隊。

至此曹操可以說在北方已經無人能敵。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曹操沒能統一天下呢?

首先:曹操戰勝烏桓後,志得意滿。

視天下英雄如無物。

因此他並沒有仔細規劃統一戰略。

同樣,他麾下的謀士,唯一有陽謀遠見的郭嘉去世,其他如賈詡,荀彧,荀攸都不能給曹操一個完美的戰略框架。

其次,曹操是一個性格乖張的人,曹操大多數時候都愛才如命,禮賢下士,但是他本身性格比較狷介,從小就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缺點和優點同樣明顯的人,他好色,喜怒無常,多疑,視人命如草芥。

這一切都讓他很難成為一個統一天下的雄主,如果拿他跟秦始皇比,被認為是刻薄寡恩,鷹視豺聲的贏政,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從未有過殺戮無辜的情況,也沒有隨意殺害臣下和侍僕。

有人說赤壁之戰是曹操的敗筆,但事實並非如此,曹操不能統一天下,不是因為這一敗戰,曹操一生,勝仗固然多,敗的也不少,經常是丟盔卸甲,甚至連命都差點沒了,這個時候曹操都挺過來了。

但是由於曹操的性格決定了他的策略,連續的勝利造成了他的自大心理,妄自稱相,橫行朝野,造成人心不服,而後又在吞併荊州以後貿然以傾國之兵力南下,妄圖以石擊卵,一戰平定長江以南,統一天下。

毛澤東對曹操的評價是這樣的,他認為社會上的人們普遍對曹操存有偏見,戲劇里演的曹操是奸雄,老百姓也普遍認為曹操是歷史上的壞人。

而毛澤東卻不這麼看。

他寫過這樣的書法手跡:「天下英雄,惟史君與操耳。

1954年夏,毛澤東在北戴河吟誦曹操《觀滄海》一詩後,對身邊工作人員說:「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

說曹操是白臉奸臣,那是封建正統觀念所製造的冤案,還有那些反動士族,他們是封建文化的壟斷者,他們寫東西就是維護封建正統。

這個案要翻。

毛澤東還指出曹操戰略上的失誤,他認為曹操在平定烏桓後應該聽司馬懿的西向消滅關西馬超,韓遂等西涼勢力。

毛澤東要為曹操翻案,也非是一意標新立異,而是儘量做到實事求是,有功說功,有過說過。

曹操畢竟是功大於過,毛澤東也不諱言他的失誤。

毛澤東認為劉曄是個大軍師,很能看出問題,說劉備剛到四川,立足未穩。

曹操不肯去,隔了幾個星期,後悔了。

曹操也有缺點,有時也優柔寡斷。

這個人很行,打了袁紹,特別是打過烏桓,進了五百多里,到東北遷安一帶,不去遼陽打公孫康。

袁紹的兒子袁尚等人,要謀害公孫康,公孫康殺了袁尚兄弟送頭曹操,果然不出所料。

「急之則相救,緩之則相害。

由此看出毛澤東對曹操的評價還是相當高的,他還說過「我的心與曹操是相通的,但是毛澤東不因個人喜好評價歷史人物,既表達出對曹操的肯定,也指出他的不足,表現出一種政治家的客觀氣度,可見毛澤東才是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的軍事家與政治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郭嘉是怎麼死的?歷史上郭嘉的死亡之謎

郭嘉,,字奉孝,東漢末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是三國時期曹魏的第一謀士。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曹操稱讚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毛澤東曾評價郭嘉說郭嘉是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智謀之士...

曹操縱橫天下的重要武器:竟然就靠它

縱觀三國時局,可以說,在戰術層面上,曹操並不比對手強大,也沒有占到很大的優勢。可是曹操有一個強大的智囊集團,進行戰略方面的策劃,這點才是曹操傲視天下的絕對優勢。 開始的時候,曹操與呂布爭霸濮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