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學霸王粲——建安七子之冠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三國歷史上,曹操的兩個兒子,曹丕和曹植比較出名,很有意思的是,相對應,劉表的兩個兒子,劉琦和劉琮也比較出名,只是知名度都高,但出名的方式不一樣。

曹丕與曹植爭奪繼承權,劉琦和劉琮也爭奪繼承權,這一點很相似。

不過,老曹家的兒子和老劉家的兒子在交朋友上卻大不相同,比如,有一個人叫王粲王仲宣,應該是和曹丕、曹植、劉琦、劉琮都認識,他們之間的關係如何呢?

說起,王粲這個人,可是個人物,他與孔融、徐幹、陳琳、阮瑀、應瑒、劉楨並稱「建安七子」。

而王粲不僅名列七子,與曹植在文學才華上並稱「曹王」。

另外,梁朝大文學評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才略》中評價他,「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辭少瑕累,摘其詩賦,則七子之冠冕乎!」

也就是說王粲位列建安七子之首!

東漢的大學者,文學家、書法家、史學家,蔡邕蔡伯喈,也就是才女蔡文姬的父親,在長安城見了他,對王粲的才華很是奇異。

當時,蔡邕名滿天下,而王粲只是個小孩子。

一天,蔡邕聽說王粲到門求見,急匆匆到門口迎接,靴子穿倒了,都顧不上。

眾人見了王粲,年幼瘦矮,其貌不揚,在座的賓客都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嘛,小屁孩一個。

蔡邕卻對眾人說:「這位是王暢先生的孫子,才華不可限量,我是不如他的。

我家的書籍典章將來全都應給留給他。

」後來,蔡邕果然將家中萬餘藏書悉數用車拉給了王粲。

十七歲那年,皇帝下詔任命他為黃門侍郎,因為長安政局混亂,王粲沒有赴任,於是就去了荊州,躲避戰亂。

要知道王粲不僅僅有此大名,關鍵是確有其才。

如果是放到現在,王粲應該是學霸級別的人物,博聞強記,才思敏捷。

據記載,王粲與人同行,看到道邊的碑文,看了一遍,別人問他,「你能背誦麼?」王粲說沒問題,於是轉過身去背誦,一個字也沒有漏掉。

還有一次,別人在下圍棋,王粲觀棋。

大家不小心,棋局亂了,王粲就幫他們恢復成原來的樣子。

下棋的人難以置信,就用巾帕蓋住棋局,讓他在另一幅棋盤上恢復棋局。

兩相對比,竟然不錯一子。

正是因為他的這種能力,做算術的時候,周密推理,擅長計算。

至於寫文章,就更不用說了,舉筆便成,一揮而就,不用修改。

別人總是以為他是提前構思好的,但是,別人無論是如何精心思考,反覆推敲思考,文採氣勢仍然不及王粲。

這樣的人物,如果參加高考,絕對是狀元,絕對是學霸。

就是這樣的奇人,到了荊州,你想王粲的名聲才學,劉表不知道麼,劉琦劉琮不知道麼?

當然知道,劉表一見王粲,原來這就是傳說中的王粲啊,這就是蔡邕賞識的王粲啊,就長這個熊樣啊,弱不禁風的樣子,既不英武,又不俊秀,很普通啊。

擱置不用。

還有一個問題,各位想過麼?為什麼,王粲別的地方不去,偏偏去找小心眼的劉表呢?

要知道,王粲是王暢的孫子。

王暢呢,曾經是劉表的老師,曾經在任南陽太守的時候教過劉表,當時劉表十七歲。

也就是說劉表和王粲有故人之誼,也就是這一層關係,王粲才避亂荊州依附劉表,只是沒想到劉表全不念故人情誼而已。

或許是因為王粲家道中落,已經不是當年的三公之勢了。

劉琦劉琮兄弟,也不知道在忙什麼,總之,史書上沒有詳細的記載他們二位與王粲的私交。

荊州境內,有此才子,何況早已是名重天下,哪怕是相互之間喝個茶,擺一擺龍門陣,相互切磋一下詩詞歌賦,如果不談政治,也可以談一談人生談一談理想,甚至談一談歷史,談一談文藝,怎麼能捨得俊秀之才荒於村野?

後人開歷史只能為劉表父子可惜,可惜他們的格局,可惜他們的機會,可惜他們的眼界,可惜他們的心胸。

王粲在荊州十多年的光陰中,眼看著漢失政權,群雄逐鹿,英雄並起,烽煙四起,百姓陷於水火,荊州卻無動於衷。

王粲寫了《七哀詩》、《登樓賦》等名篇,抒發心中鬱悶之氣。

劉表終於死了,劉琮到底還是趕走了劉琦,主政荊州。

不巧的是,曹操來了,王粲就在這個時候出現了,勸說劉琮:「請問,將軍你自己估計,能打得過曹公麼?」

於是,劉琮投降,「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這就是劉表父子幹的事。

曹操早已知曉王粲,直接任命他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

王粲也是建安七子之中唯一的一位被封侯的人。

王粲就對曹操說:「方今袁紹起河北,仗大眾,志兼天下,然好賢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

劉表雍容荊楚,坐觀時變,自以為西伯可規。

士之避亂荊州者,皆海內之俊傑也。

表不知所任,故國危而無輔。

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車即繕其甲卒,收其豪傑而用之,以橫行天下。

及平江漢引其賢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內回心望風而願治文武並用英雄畢力此三王之舉也。

其中的關鍵詞是「用人」!「士之避亂荊州者,皆海內之俊傑也。

表不知所任,故國危而無輔。

」荊州多俊傑,劉表不知道用,下場就是「國危而無輔」。

魏國建立後,王粲任侍中,朝中關鍵業務,多是諮詢於他,簡直就是一個活詞典,禮儀、制度、管理多依靠王粲得以恢復。

至於在朝中業務辯論中,即便是鍾繇、王郎這樣的重量級的人物,碰到他的時候,朝廷奏議,都要落於下風。

但是,曹操的兩個兒子和王粲關係都很好。

好到什麼地步呢?《世說新語》記載,「王仲宣好驢鳴。

既葬,文帝臨其喪,顧語同游曰:『王好驢鳴,可各作一聲以送之。

』赴客皆一作驢鳴。

也就是說,王粲去世了,身為世子的曹丕,竟然在他的墳前,說「老王生前喜歡驢叫,我們就各自學驢叫一聲,送送他吧。

關係不好的話,至於在墳前為他學驢叫麼?這情誼,沒的說吧?

曹植呢?除了才華上並稱「曹王」。

他們之間有什麼心事是可以相互詩歌相酬的,王粲鬱悶的時候寫了《雜詩·日暮游西園》給曹植,曹植給他回了《贈王粲》。

王粲四十一歲那年去世,曹植寫了《王仲宣誄》,文中寫到「吾與夫子,義貫丹青,好和琴瑟,分過友生。

庶幾遐年,攜手同征,如何奄忽,棄我夙零……何寐夫子,果乃先逝,又論死生, 存亡數度。

子猶懷疑,求之明據,儻獨有靈,遊魂泰素。

……虛廓無見,藏景蔽形,孰雲仲宣,不聞其聲。

延首嘆息,雨泣交頸,嗟乎夫子,永安幽冥。

人誰不沒,達士徇名,生榮死哀,亦孔之榮。

嗚呼哀哉!」

曹植把兩個人的友情寫的誠摯感人,絕非泛泛之交。

曹丕和曹植之間雖然關係不睦,但是,並不影響他們與王粲之間的關係,可見,曹丕和曹植都意識到俊才佳士的重要。

同時,曹操培養的兒子,不是一門心思的當官走仕途,而是,在這些之外,人生還有更高的境界,那就是探尋生命的美,在文學的道路上追尋遠方。

曹丕和曹植在文學領域都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想必作為朋友的王粲一定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從這個角度來看,劉琦、劉琮兄弟則是閉著眼睛,沉睡在荊州地盤上,坐著享受官位的春秋大夢。

劉表父子治理下的荊州,如同:井裡水已經成了溫水,荊州的青蛙,已經沒有了能力跳出來了。

2016年7月10日星期日 成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第19章 別有所圖

襄陽城中,只見一英俊少年,腰懸佩劍,衣著華貴,氣質非凡,此時正昂首闊步的走在街道之上,引來周圍不少人的側目,此人正是劉琦。此時劉琦正在趕往王粲府宅的途中。現在離劉表、張繡軍團的領土交割已經相去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