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歷史上的十大名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歷史是厚重的,英雄是壯烈的,壯烈的英雄在厚重的歷史上為我們展現著中華民族的真正本色。

本文介紹我國古代最突出的十位將領,重現金戈戰馬的沙場豪情,展現中華英雄的錚錚鐵骨,體味他們馳騁疆場的悲壯和在民族危亡、硝煙戰火中一往無前的豪氣……

兵家至聖孫武 孫武,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北部)人。

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聖或孫子(孫武子),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主要軍事成就: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齊國內亂,孫武南下到了吳國,在那裡,他潛心鑽研兵法,著成兵法十三篇。

經吳國謀臣伍子胥推薦,孫武帶上他的兵法十三篇晉見吳王。

在回答吳王的提問時,孫武議論驚世駭俗,見解獨特深邃,引起了一心圖霸的吳王深刻共鳴,連聲稱讚孫武的見解,並以宮女180名讓孫武操演陣法,當面試驗了孫武的軍事才能,於是任命孫武以客卿身份為將軍。

公元前506(周敬王十四年),吳楚大戰開始,孫武指揮吳國軍隊以三萬之師,千里遠襲,深入大國,五戰五捷,直搗楚都,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蹟,為吳國立下了卓著戰功。

冷血將軍吳起 吳起,戰國初期卓越的軍事家、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

衛國左氏(一說今山東省菏澤市曹縣,一說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人。

一生歷仕魯、魏、楚三國,通曉兵家、法家、儒家諸家思想,在內政、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

在楚國時,曾主持「吳起變法」。

後世把他和孫子連稱「孫吳」,《吳子》與《孫子》又合稱《孫吳兵法》,在中國古代軍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主要成就:周威烈王十四年(前412年),齊國進攻魯國,吳起奉命率軍開赴前線,先向對方「示之以弱」,用以麻痹齊軍將士,驕其志,懈其備,然後出其不意突然向齊軍發起猛攻。

齊軍倉促應戰,一觸即潰,傷亡過半,魯軍大獲全勝。

周威烈王十七年(公元前409年),率領魏國軍隊攻取秦國河西地區的臨晉(今陝西大荔東)、元里(今澄城南),並增修此二城。

次年,再次攻打秦國,地直打秦國腹地鄭(今華縣),迫使秦國退守至洛水,沿河修建防禦工事加以防守。

這樣加上前412年被公子擊占領的繁龐(今陝西省韓城市東南),魏國全部占領了原本屬於秦國的河西地區,並在此設立西河郡,任西河郡守。

這一時期他「曾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闢土四面,拓地千里」。

特別是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當時,秦惠公出兵五十萬攻打魏國的陰晉。

吳起親自率領其中沒有立過軍功的五萬人,外加戰車五百輛、騎兵三千大敗秦軍,成為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也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大諸侯國。

吳起投奔楚國後,幫助楚悼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使楚國的綜合國力迅速提升,強大起來的楚國,向南攻打百越,將楚國疆域擴展到洞庭湖、蒼梧郡一帶。

公元前381年,楚國出兵援助趙國,與魏軍大戰於州西(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南以西)。

楚軍穿越梁門(位於大梁西北的關塞),駐軍林中(位於梁門以北),飲馬於黃河,切斷魏國河內郡與首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的聯繫。

趙國藉助楚國的攻勢,火攻棘蒲(今河北省魏縣南),攻克黃城(今山東省冠縣南),楚、趙兩國大敗魏軍。

一代戰神白起 白起,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陝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是繼中國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白起的父親是吳起的鐵桿粉絲,希望白起長大以後能夠像吳起一樣,成為一名優秀的軍人,就給自己的兒子起名為起。

主要成就:白起征戰沙場三十餘載,指揮過許多重要戰役,平生大小70餘戰,未嘗敗績。

伊闕之戰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

大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

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圍殲戰先例,奠定了自己被後世尊為一代名將的基礎。

據梁啓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白起據二分之一。

白起的作戰指揮藝術,代表了戰國時期戰爭發展的水平。

白起用兵善於分析敵我形勢,然後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對敵人發起毀滅性的進攻。

如伊闕之戰中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鄢郢之戰中的掏心戰術,並附以水攻;華陽之戰長途奔襲。

長平之戰以佯敗誘敵,使其脫離既設陣地,爾後分割包圍戰術,全殲敵人。

其規模之大、戰果之輝煌,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罕見的。

兵仙神帥韓信 韓信,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與彭越、英布並稱為漢初三大名將。

是我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蕭何譽為「國士無雙」,劉邦評價:「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

主要成就:在楚漢戰爭中,韓信發揮了卓越的軍事才能。

平定了魏國,又背水一戰擊敗代、趙。

之後,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國。

漢四年,韓信被拜為相國,率兵擊齊,攻下臨淄,並在濰水全殲龍且率領援齊的二十萬楚軍。

於是,劉邦立韓信為齊王,次年十月,又命韓信會師垓下,圍殲楚軍,迫使項羽自刎。

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戰術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臨晉設疑、夏陽偷渡、木罌渡軍、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傳檄而定、沈沙決水、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

其用兵之道,為歷代兵家所推崇。

作為軍事家,韓信是繼孫武、白起之後,最為卓越的將領,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靈活用兵,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善於靈活用兵的將領,其指揮的井陘之戰、濰水之戰都是戰爭史上的傑作;作為戰略家,他在拜將時的言論,成為楚漢戰爭勝利的根本方略。

一代智將王翦 王翦,戰國時期關中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東北)人,是秦國傑出的軍事家,也是繼白起之後,秦國不可多得的大將之材。

王翦一生征戰無數,戰必勝、攻必取,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謀,在當時殺戮無度的戰國時代顯得極為難能可貴。

其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使得他與白起、李牧、廉頗並列為戰國四大名將。

主要成就:破趙國都城邯鄲,消滅燕、趙;以秦國絕大部分兵力消滅楚國,與其子王賁一併成為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除韓之外,其餘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

王翦最著名的代表作就是用六十萬大軍對楚國的大戰,這一戰成了三十六計中「以逸待勞」這一計的典型戰役。

以逸待勞講究待機而動,以不變應萬變,以靜對動,積極調動敵人,創造戰機,不讓敵人調動自已,而要努力牽著敵人的鼻子走。

常勝將軍衛青 衛青,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中國古代三大騎兵戰天才之一,西漢武帝時的大司馬大將軍。

衛青是打破自漢初以來匈奴不敗的神話第一人,曾七戰七捷,收復河朔、河套地區,擊破單于,為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重大貢獻。

衛青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屢建奇功的常勝將軍。

主要成就:1、龍城大捷。

元光六年(前129年)被封車騎將軍,首次帶兵出征。

漢軍一共四路出兵,三路潰敗無功,只有衛青一路勝利,奇襲了匈奴聖地龍城,俘虜700人,取得勝利。

2、收復河朔。

元朔二年(前127年)武帝派遣衛青、李息率兵出擊匈奴,自雲中出兵,西經高闕,再向西直到符離(今甘肅北部),收復了河套以南原秦王朝的轄地(通稱「新秦中」),並在陰山以南的河套地帶設置了朔方郡和五原郡,朔方郡治朔方縣(今內蒙古杭錦旗北)。

朔方郡,在今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旗東,離包頭大約200公里。

3、奇襲高闕。

元朔五年(前124年)奇襲高闕,包圍右賢王,俘虜小王十餘人、男女1.5萬餘人,牲畜達千百萬頭。

衛青官拜大將軍,漢軍所有將領歸其統轄。

4、二出定襄。

元朔六年(前123年)二出定襄,斬獲萬餘人。

5、漠北大戰。

元狩四年(前119年)兩路出兵,遠涉漠北,和單于兵相遇,衛青以武鋼車結陣,以弱勝強擊敗單于主力。

無敵戰神霍去病 霍去病,河東郡(今山西臨汾西南)人,西漢名將、軍事家,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

是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戰神,他留下有一句至今讓人熱血沸騰的千古名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武帝時期,是中國軍制史上由車騎並用向以騎兵為作戰主體這一重大轉折得以完成的重要階段。

大規模使用騎兵集團,快速機動,長途奔襲,是漢軍前期戰勝匈奴的主要原因之一。

霍去病革新觀念,能夠靈活用兵,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善於長途奔襲、快速突襲和大迂迴、大穿插作戰。

完成了由騎兵完全取代車兵,進而成為漢代軍隊的主力兵種的大轉型。

主要成就:1、橫空出世。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十七歲的霍去病主動請纓,被武帝任命為驃姚校尉隨衛青擊匈奴於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

霍去病率八百騎兵,在茫茫大漠裡奔馳數百里尋找敵人蹤跡,斬敵2028人,殺匈奴單于祖父,俘虜單于的國相及叔父羅姑比,勇冠全軍,以一千六百戶受封冠軍侯。

2、收復河西。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武帝任命十九歲的霍去病為驃騎將軍。

於春、夏兩次率兵出擊占據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區渾邪王、休屠王部,殲敵4萬餘人。

俘虜匈奴王5人及王母、單于閼氏、王子、相國、將軍等120多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眾降漢的匈奴渾邪王,在部分降眾變亂的緊急關頭,率部馳入匈奴軍中,斬殺變亂者,穩定了局勢,渾邪王得以率4萬餘眾歸漢。

從此,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為打通了西域道路奠定基礎。

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3、 封狼居胥。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時年22歲)各率騎兵5萬,「步兵轉折踵軍數十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

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里,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70400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內),在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在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以北)舉行了祭地禪禮,兵鋒一直逼至瀚海(沙漠別稱或曰即今俄羅斯貝加爾湖)。

經此一戰,匈奴被漢軍在漠南蕩滌,匈奴單于逃到漠北,「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

他和衛青發起的對匈奴的進攻性戰爭,改變了漢朝長此在對匈奴戰爭中的守勢狀態,一舉打敗匈奴。

從而長久地保障了西漢北方長城一帶,也就是在漠南地區的邊境安全,此戰為漢朝進擊 匈奴最遠的一次。

一代軍神李靖李靖,字藥師,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東北)人,唐初第一名將,傑出的軍事家。

李靖才兼文武,出將入相,為唐王朝的建立及發展立下赫赫戰功,南平蕭銑、輔公祏,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

李靖不僅善於用兵,長於謀略,他治軍、作戰又積累了一套成功的經驗,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的軍事思想和理論。

他著有《李靖六軍鏡》等多部兵書,大都已經失傳,後人編輯了《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在北宋時期列入《武經七書》,是古代兵學的代表著作。

主要成就:1、擊滅東突厥。

貞觀四年(630年)正月,李靖率領三千精銳騎兵突襲屯兵於定襄的頡利可汗部。

唐軍的神速出乎頡利預料,兵將相顧,無不大驚失色。

以至於「一日數驚」。

李靖一舉攻入城內,俘獲了隋齊王楊暕之子楊政道及原煬帝蕭皇后,頡利可汗倉皇逃往磧口(今內蒙二連浩特西南)。

頡利撤退中又在白道(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西北)遭到李績截擊傷亡慘重,逃到鐵山一帶駐紮下來。

自知無力再戰的頡利,轉而向唐朝請降。

李世民意識到這是頡利的緩兵之計,決定將計就計,派出使者與突厥談判,放鬆敵人戒備。

李靖揣摩到李世民的意圖,為了把握殲敵時機,不經上奏,與會合後的李勣共同制定作戰計劃。

李績率軍在磧口(今內蒙古自治區二連浩特西南)設伏,切斷頡利北竄道路。

李靖率領一萬精騎,直搗突厥大營。

遭到突然襲擊的突厥軍亂成一團,如同驚弓之鳥的頡利可汗慌忙騎馬逃竄。

此戰殲敵萬餘人,俘虜突厥男女十餘萬,繳獲牲畜幾十萬頭。

斬殺義成公主(頡利之妻)活捉可汗之子疊羅施。

頡利逃遁至磧口被早已埋伏在此的李勣伏擊,幾乎全軍覆沒,頡利只帶幾名親隨逃脫,但不久就被唐軍活捉。

東突厥汗國至此宣告滅亡。

2、遠征吐谷渾。

公元635(貞觀九年),吐谷渾進犯涼州,李靖主動請纓挂帥,親自遠征吐谷渾。

李靖率軍直抵吐谷渾的伏俟城,狡詐的伏允可汗聞訊,一面往西敗退,一面令人把野草燒光,以斷絕唐軍馬草。

此時,眾將皆提出「草已燒,春草未生,馬無食,大軍不可深入,不如暫駐鄯州,待草生馬肥時再圖進取。

」唯行軍總管侯君集認為「敵主力未損,暫駐鄯州,必反撲。

且敵西逃,軍心渙散,士氣低弱,戰鬥力不強,一舉擊之必獲全勝。

此天賜良機,若遲疑,悔之晚矣。

」李靖李靖完全贊同侯君集的建議,率軍越過積石山,深入敵境幾千里,沿途數十戰,連戰告捷,一直打到吐谷渾西陲且末(今新疆且末)。

殲滅和收降敵軍二十萬。

伏允可汗為部下所殺。

其長子大寧王慕容順殺死天柱王,率眾降唐。

李靖率軍經過了兩個月的浴血奮戰,攻滅了吐谷渾,並向京師告捷。

唐朝為了控制吐谷渾舊境,封慕容順為西平郡王、趉故呂烏甘豆可汗,並留下李大亮協助防守。

唐朝西部的河西走廊從此暢通,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

不敗戰神李牧 李牧,趙國柏仁(今河北邢台人,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是戰國末期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

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中唯一能與秦軍抗衡的將領,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作戰中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績,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

尤其是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前者是中國戰爭史上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後者則是圍殲戰的範例。

主要成就:1、大破匈奴。

戰國時代,列國的諸侯在中原戰場上打得正歡之日,也是中國北地百姓飽受匈奴人肆虐之時,匈奴騎手在北方千裡邊塞上如入無人之境。

公元前244年春天,匈奴人再次大舉南下,李牧指揮趙軍以步兵集團居中阻擊,充分發揮戰車弩兵集團遠程射殺的優勢;騎兵軍團從兩翼實施包抄合圍。

訓練有素的趙軍仿佛一下子把10萬匈奴騎兵裝進了口袋。

兩翼包抄的一萬三千名趙軍騎兵輕鬆的撕開看似不可戰勝的騎兵軍陣。

經過一天的會戰,最後演變成一場令匈奴人絕望的追殲屠殺戰。

十萬匈奴騎兵全軍覆沒,匈奴單于僅帶了十幾名隨從幸運出逃。

令匈奴人在此後的數十年里不敢再接近趙國邊境一步。

2、連卻秦軍。

公元前234年,秦大將桓齮(又稱樊於期)攻取趙的平陽(今河北省邯鄲市磁縣東南),武城(今山東省武城西)殺趙將扈輒於武遂,斬殺趙軍十萬。

公元前233年,桓齮又乘勝進擊,率軍東出上黨,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趙國後方,攻占了赤麗、宜安(今河北蒿城西南二十里),進攻趙的後方,直向邯鄲進軍,形勢危急。

趙王任命李牧為大將軍,率所部南下,指揮全部趙軍反擊秦軍。

大破秦軍於宜安(今河北高城縣西南),桓齮兵敗潛逃。

才有了秦王政以千金懸賞桓齮項上人頭的故事。

此次大勝給秦國以沉重打擊,趙國也獲得了解喘息之機。

公元前232年,秦王嬴政再次派秦軍入侵,秦軍兵分兩路攻趙,以一部兵力由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北上,準備渡漳水向邯鄲進迫,襲擾趙都邯鄲,自率主力由上黨出井陘(今河北井陘西北),企圖拊邯鄲之背。

將趙攔腰截斷,進到番吾(現河北省平山縣南),因李牧率軍抗擊,邯鄲之南有漳水及趙長城為依託,秦軍難以迅速突破。

李牧遂決心採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

他部署司馬尚在邯鄲南據守長城一線,自率主力北進,反擊遠程來犯的秦軍。

兩軍在番吾附近相遇。

李牧督軍猛攻,秦軍受阻大敗。

李牧即回師邯鄲,與司馬尚合軍攻擊南路秦軍。

秦南路軍知北路軍已被擊退後,料難獲勝,稍一接觸,即撤軍退走。

「萬里長城」徐達徐達,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市)人,明朝開國軍事統帥,淮西二十四將之一。

徐達出身農家,為人謹慎,善於治軍,參加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以來,戎馬一生,大敗陳友諒、消滅張士誠、推翻元朝統治,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勳,堪稱明朝開國第一功臣。

主要成就: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徐達揮師由山東向河南進軍,攻占汴梁。

4月,自虎牢關(河南滎陽西北)西進,在塔兒灣(河南偃帥縣境)一舉擊潰托音特穆爾所率元軍5萬,迫使元梁土阿魯溫於洛陽投降。

隨後,徐達、常遇春分兵攻占嵩(河南嵩縣)、許(河南許昌)、陳(河南淮陽)、汝(河南臨汝)諸州。

亡潼關(陝西潼關東北)守將李思齊、張思道聞風齊關四逃。

徐達等派兵進駐潼關,並西進占領華州(陝西華縣)。

5月,朱元璋抵汴梁督戰,與渚將商討下一步作戰計劃。

徐達根據元廷外援已絕的軍事形勢,建議乘勢直取元都,朱元璋表示同意。

7月,徐達率軍自中灤(河南封丘西南)渡黃河,攻占衛輝(河南汲縣)、彰德(河南安陽)、磁州(河北磁縣),轉向臨清,會合山東各路明軍,沿運河繼續北進,在河西務(天津武清)、通州(北京通縣)擊敗元軍萬餘人,進逼大都。

元順帝聽到消息,在至正二十八年二十七日的夜裡率領妻兒及妃嬪、侍從偷偷地開了大都的建德門,向著居庸關的方向逃去,逃往「上都」。

8月2日,明軍占領大都,元統治被推翻。

元王朝至此徹底退出歷史舞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回眸歷史,帶你了解中國歷史上的十大武將

第十名 衛青衛青(?—前106年),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西漢時期名將,漢武帝第二任皇后衛子夫的弟弟,漢武帝在位時官至大司馬大將軍,封長平侯。衛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襲龍城,揭開漢匈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