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價值不是學知識,而在於引領精神成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陳錢林 說家教(11)

引導孩子閱讀非常重要,這幾乎是教育者的共識。

但是許多家長認為,閱讀是語文學科的事,等著語文老師布置閱讀作業,這就不對了。

實際上,閱讀遠不只為了語文學科這麼簡單。

閱讀的最大價值在於,通過觸動心靈而引領精神成長。

教育界有句名言:「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一個人的精神成長史。

」教育的本質不是學知識,而是通過學習引領精神成長。

閱讀,是最貼近教育本質的教育方法。

那麼,從引領精神的角度看,到底該讀哪些書?

幼兒期、學齡初期,以讀兒童文學類與科普類書籍為好。

兒童文學,比如童話,比如兒童詩,童言童語自然貼近童心。

科普類,現在書店有很多少兒科普讀物,都適合閱讀。

兒童文學,偏重人文精神;科普書籍,偏重科學精神;而科學與人文,正是精神成長的兩條腿。

小學高段、初中階段,我特別看重國學經典與報紙閱讀。

國學經典,是中華文化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我曾在我老家浙江瑞安當了十年校長,當時我們學校的國學經典做得相當出色,我孩子曾在這兒就讀,受益匪淺。

兒子後來到美國讀數學專業的博士,還常常研讀《論語別裁》、《老子他說》、《道德經》等,那是發自內心的喜歡。

碧桂園泮浦灣學校,目前已全面開設國學誦讀課程,我相信會讓孩子們受益。

我孩子小學高段開始,就讀報紙。

我家訂了報紙,都放在客廳,孩子可以隨便翻翻;每當孩子對我說報紙上的事時,不管說什麼,我幾乎都表揚。

我也常問「最近報紙上有什麼特別的事?」孩子就喜歡說,有時還評論一番。

我感覺,讀報紙不比讀名著差。

國學,偏向於歷史;而報紙,偏向於社會;歷史與社會,都是飽含人文精神的巨大寶藏。

中學階段,是性格定型的關鍵期,需要讀名著、名家名篇,因為名著、名篇是經過歷史積澱而形成的厚重精神文化的載體。

目前,中學生因應試教育的過重學業負擔,少有時間讀名著,這是當前教育最對不起孩子的地方。

如何讓閱讀更好地引領精神,關鍵在於是否有心靈觸動。

有兩種比較好的閱讀方式:

一是泛讀。

即廣泛地閱讀,如蜜蜂采蜜。

許多家長千方百計弄個書目,逼著孩子一本一本地閱讀,這種帶有任務性的閱讀,是很折磨人的,結果容易適得其反。

特別是逼著讀,孩子內心反感,心靈上都排斥了,何以觸動心靈?

在我們家,嘗試「自由閱讀+對話」的方法。

家裡備有大量書籍,至於孩子閱讀什麼,完全自由選擇。

我有空時,問問孩子讀了什麼書,談談讀書體會。

不管孩子講什麼體會,基本上都得到表揚,孩子就更喜歡閱讀,也更喜歡與我對話。

對話,最利於心靈互動。

二是精讀。

發現特別有意義的書籍或者名篇,推薦給孩子精讀。

家長如果也有閱讀習慣那是最好的,既為孩子做榜樣,也有可能幫助孩子發現精品。

讓孩子多讀勵志類的書籍,比如一些名人傳記,更利於觸動心靈。

一些名家名作,也往往很激勵精神。

我喜歡看些美文,不時推薦給孩子讀。

我感覺,小學生以自由閱讀為好,自由才會喜歡,喜歡才有成長。

我曾在學校創新了「1+X」閱讀方式,「1」為師生共讀的書,有系統書目;「X」則為自由閱讀。

這種閱讀方式,既關注學習規律的「有意義」,也關注孩子內心的「有意思」,是比較好的教育經驗。

中學生因為時間寶貴,以精讀為好。

中學生正處於價值觀形成的關鍵年齡段,是否有精品的閱讀,有可能成為引領孩子人生走向的重要因素。

大學生,也應該多讀些專業外的雜書,文理兼修,會使內心精神更加強大。

我深信,一個人閱讀的廣度,能影響一個人精神的飽滿度,往往能決定一個人優秀的程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