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人物:文聘列傳!為曹家奉獻一切的良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文聘,字仲業,南陽宛人。
本來是荊州劉表的大將,鎮守荊北,劉表用他來抵禦北方諸侯的進攻。
建安十三年(208年),劉表死後,其子劉琮繼位。
當時曹操起兵南征荊州,劉琮與眾官商議,決定舉荊州之地投降曹操,又喚文聘一起歸降,文聘說:「聘不能保全本州土地,如此失職,只應待罰而已。
」曹操接收荊漢後,文聘才往見曹操,曹操問道:「為甚麼來得這般遲呢?」文聘便答:「之前我不能輔弼劉荊州(劉表)一起侍奉國家,如今荊州雖然失去了,但我卻常希望能據守漢川,保全土境,這樣我才生不負於孤弱(指劉琮等),死亦無愧於地下,然而現在所設想的不能實現,還到了如今這個地步。
聘的心裡實在悲痛慚愧,沒有面目早來進見明公而已。
」說罷唏噓飲泣。
曹操為之愴然,說道:「仲業,你真是一個忠臣啊。
」於是以厚禮招待文聘。
又以軍隊授予文聘,令他與曹純往長坂坡追討劉備。
赤壁之戰,曹操戰敗,但仍掌握荊州部分城池,而江夏因與東吳接壤,民心不安,曹操任文聘為江夏太守,控制北兵,委以邊防重任,賜爵關內侯。
後來文聘又與樂進攻討關羽於尋口,其間有功,進封延壽亭侯,加為討逆將軍。
在江夏鎮守時,文聘曾於漢津攻取關羽軍的輜重,又在荊城燒毀其船,建立不少功勞。
黃初元年(220年),曹丕即帝位,文聘進爵長安鄉侯,假節。
黃初三年(222年),曹丕大舉南征孫吳,夏侯尚圍江陵時,使文聘引一軍別屯於沔口,止石梵,自當一隊,御賊有功,遷後將軍,封新野侯。
黃初七年(226年)秋八月,孫權以五萬眾攻打石陽,包圍文聘,情況急殆;但文聘堅守於城中不動,孫權屢攻不下,駐紮了二十餘日也沒有成果,唯有撤去軍馬。
文聘聞信,開城領兵追擊,大破吳軍而還。
增邑五百戶,並前共計千九百戶。
關於這場戰事,《魏略》有另一番記載:孫權親自帶領數萬軍來到江夏。
當時正值大雨,江夏城柵多已崩壞,人民均分散在田野之間,不及回城補治防禦工程。
文聘得知孫權來到,初時不知怎辦,後來想到現在的情況只有隱潛默守才可以令孫權因懷疑而卻步。
於是文聘敕令城中人全躲將起來,不可讓孫權察見,自己則臥於府中不起。
孫權見此果然生疑,並向他的部將說:「北方(曹氏集團)認為此人(指文聘)是忠臣,所以以此郡委託給他,如今我軍大至而他卻潛默不動,這種情形下他不是有所密圖的話,那就必然是有外救來援。
」於是不敢進攻而退去。
這段記載雖與《三國志》狻有出入,但卻可以見到文聘的將略。
文聘面對孫吳大軍,同樣是以寡敵眾的局面,但與張遼不同的是,張遼以制險擊奇之略,折敵鋒銳以安軍心;而文聘卻採取疑兵之計,韜晦惑敵以懈其戰意。
在這種凶危的情況下,採用文聘的疑兵之計是比較安全的;張遼「折銳之策」卻非干冒奇險不可,所以後者的成就比前者為高,名聲也響得多了。
但從軍事意義的角度出發,可以看到文聘的為人是很嚴謹持重的。
而在孫權攻江夏時,朝廷知道文聘正在堅壁拒守。
群臣商議欲發兵前往江夏相救,魏明帝曹叡便說:「孫權向習水戰,之所以敢於下船陸攻,是想趁我方不備掩進而已。
如今他的軍隊已經與文聘相持,現在攻守之勢差以倍數,孫權最後必不敢久留。
」此言除了說明曹叡見事之明外,亦可見曹叡是如何的信任文聘。
文聘駐守江夏數十年,威恩並施,「名震敵國」,使孫吳不敢進犯。
朝廷封文聘之子文岱為列侯,又賜文聘從子文厚爵關內侯。
文聘死後,追諡曰壯侯。
岱又先亡,又賜文聘養子文休爵關內侯,文休死後,賜其子文武爵。
正始四年(243年),文聘得享從祀於曹操廟庭。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劉表帳下無大將?不,有一位忠義將軍令武聖關羽賠了錢糧又折兵
姚老師說歷史第十六講,獨家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說到劉表,後世多數人都認為他不能夠成事的原因有二,一者是因為劉表只是個守戶之犬;二者是因為他手下武將的短缺,庸人如黃祖、蔡瑁、張允都能身居...
曹魏名將文聘如何痛擊關羽和孫權?
荊城火燒關羽戰船、江夏痛擊孫權兵馬,這就是曹魏名將文聘!文聘是何許人也呢?根據歷史記載,文聘字仲業,其生卒年月沒有詳細的記錄。他是現今河南省西南部的南陽人士,早期他跟隨成武侯劉表一同打天下,幫助...
此人被曹操評價為忠臣,用火燒關羽的戰船,空城計嚇退孫權
三國是一個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時代,所以很多人能人被同時代的人的光輝所掩蓋。提到阻擋孫權進兵的人,我們一般都會想到張遼。其實除了張遼外,曹操手下還有一位將領,也曾經阻擋孫權。
三國魏國被低估的亂世名將——文聘,有智謀有功夫,還有小野心
三國時曹魏名將江夏太守:文聘文聘,字仲業,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三國時期曹魏武將。本來是荊州劉表的大將,鎮守荊北。東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劉表死後,其子劉琮繼位。當時曹操起兵南征荊州,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