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手中常拿的「白羽扇」的民間傳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諸葛亮是中國古代著名謀士之一,人們對他印象最為深刻的莫過於他手握白鶴羽毛做的「白羽扇」,這扇子可謂是非同尋常,它已成為一個特定意義的道具,與諸葛亮的名字一樣深入人心。

有民間傳說,諸葛亮博望燒屯,火燒赤壁,都是靠這把扇子扇風起火打敗曹軍的。

後來街亭之役失利,據說也是因為忘了帶那把羽毛扇。


《三國演義》里,特別是寫六出祁山時的諸葛亮,人們最熟悉的,恐怕是他素衣綸巾,手搖羽扇,端坐四輪車上,飄然而出的形象。

羽扇綸巾後來成了戲曲舞台上諸葛亮特有的穿戴。


歷史上,諸葛亮指揮打仗,可能確是這樣的束裝。

裴啟《語材》曾記述這樣一件事,說諸葛亮和司馬懿在渭水之濱對陣時,司馬懿一身戎裝,來到陣前,卻見對面的蜀軍陣,諸葛亮乘一輛沒有油漆的車,穿著葛布巾,手持白羽扇,指揮著三軍。

司馬懿不由地讚嘆:「真可謂名士矣。


不過,這在當時卻只不過是名士們的時髦打扮。

在這之前,京城洛陽的人們就這般裝束,這以後,晉人也以此顯示瀟洒風流,顧榮就曾經手搖羽扇指揮軍隊與陳敏打仗。

十六國時期的前涼軍師將軍謝艾,作戰時也曾「乘軺車,冠白韜」,氣的敵將發怒說:「謝艾年少書生,冠服如此,分明是藐視我!與諸葛亮同時的周瑜的裝束可能也是這樣,後來蘇東坡在《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詞里就寫周瑜「羽扇綸巾,談笑間,牆櫓灰飛煙滅」。

諸葛亮之所以這樣裝束,因為他不是武將,而是名士。

但是,這是到了民間,卻引起人們豐富的想像。

在人們看來,諸葛亮之所以有人們想像中的那非凡超群的本領,就與他經常拿在手裡的羽毛扇有關。

於是,關於這羽扇,關於這羽扇的來歷,也就有了各種各樣神奇的傳說。


關於鵝毛扇,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故事,黃承彥的千金小姐黃月英並非醜陋,而是一個非常聰明美麗、才華出眾的姑娘。

黃承彥怕有為的青年有眼不識荊山玉,故稱千金為「阿丑」。

阿丑黃月英不僅筆下滔滔,而且武藝超群,她曾就學於名師。

藝成下山時,師傅贈送她鵝毛扇一把,上書「明」、「亮」二字。

二字中還密密麻麻地藏著攻城略地、治國安邦的計策。

並囑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

後來黃承彥的乘龍快婿,就是吟嘯待時、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來蜀國丞相諸葛亮。

劉備三顧茅廬後,諸葛亮決定出征,黃月英不放心丈夫的安全,便將這把扇子送給了諸葛亮,諸葛亮對這把扇子十分喜愛,從不離身。

外出後,諸葛亮睹物思人,見到扇子就懷念家人。

表達了他對妻子真摯不渝的愛情,也是為了熟練扇子上的謀略之道。

所以總不離手,曾有人寫道「扇搖戰月三分鼎,石黯陰雲八陣圖」來表明他一直拿著扇子的原因。


還有一個故事說這羽扇是水鏡先生給的。

因為一開始諸葛亮讀書時沒能悟出先生的真諦,先生一怒之下,燒了生平著的書,把諸葛亮趕下了山。

但他卻又讓夫人送去兩件東西,一件是八卦衣,另一件就是羽毛扇。

當諸葛亮再回到山上求師,遇到難題心裡煩躁不安的時候,只要用那羽毛扇輕輕扇兩下,就會頓覺神清氣爽,心頭豁亮,一邊扇,一邊想,便悟出了水鏡先生講的深奧道理。

後來他布陣行兵,只要羽扇一搖,便可計上心來。

但是,在另一個故事裡,羽扇則是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送給他的。

說是黃承彥愛養鵝,又家藏古今奇書。

黃員外把女兒許嫁給諸葛亮時,只給了他很多書作為陪嫁。

諸葛亮如饑似渴地讀完那些書,又和黃夫人經常研究陣法兵法,終於博通文武,聞名遐邇。

後來,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黃承彥宰鵝設宴為他餞行,用鵝毛做了一把扇子送給他,告誡說:「鵝性最機警,一有風吹草動,它便知動靜。

你將鵝毛扇帶在身邊,便可時時提醒自己機警謹慎。



清朝康熙年間,襄陽觀察使趙宏恩在《諸葛草廬詩》中寫道:「扇搖戰月三分鼎,石黯陰雲八陣圖」,就足以證明諸葛亮手執鵝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離扇的原因。

還有一些傳說,羽扇更成了神話中的寶物。

這又有各種說法。

一個說法,說是王母娘娘給的。

諸葛亮本是天上的文曲星,玉帝要他下凡,輔佐劉備,平定天下。

因為劉備勢單力薄,曹操兵強勢大,怕打不過,王母娘娘便從自己養的白天鵝身上拔下羽毛,做了扇子,讓他帶到凡間。

據說,博望燒屯、火燒赤壁,都是靠這把扇子扇風起火打敗曹軍的。

後來街亭之役失利,據說也是因為忘了帶這把羽毛扇。

還有說法,則說這扇並不是鵝毛扇,而是鷹毛扇。

這鷹一說就是諸葛亮的師傅。

他修行一萬八千年,化作老人,來到臥龍崗。

諸葛亮十分尊敬他,見他學識廣博,便很想向他求教。

這一天,他悄悄跟隨老人來到深山,卻不見老人,只見一隻老鷹蹲在樹上,原來就是那老人。

老鷹說,你就是我的弟子。

我有一顆智慧紅豆,你把它吃了就會足智多謀。

我馬上要死了。

把我身上的羽毛留給你,做成扇子,遇到急難搖起扇子,就會有辦法的。

羽扇就是這樣來的。

又一說,這鷹並不是諸葛亮的師傅,而是一隻害人的鷹子精。

這鷹子精口裡有一個寶珠,已經修煉三百年,還要再修煉。

為了煉珠,鷹子精一到春天就要把方圓百里的麥苗吃光,*萬畝春苗的精汁,並每隔三天要到隆中醉酒一夜,以吸收千擔秋谷的精漿。

這就害得這一帶百姓常常顆粒無收。

為了為民除害,諸葛亮趁鷹子精醉酒時奪了它的寶珠,使鷹子精失去道行頓時死去;又用它身上的羽毛做成羽扇。

從此,這一帶不再鬧鷹怪,春糧年年豐收。

這把羽扇也伴隨諸葛亮燒新野、取西川、出祁山,發揮了神奇的作用。


當然這些都只是傳說,根據史書上記載,諸葛亮之所以拿著扇子多半是因為當時的風氣,古人不像現在,為了表身份,必須要拿符合身份的東西,比如說錦囊啊,扇子啊這類的,為了表明你的個性,就得拿點東西,而南方比較濕熱,所以諸葛亮就養成了拿扇子的習慣,這主要是為了維持他的個人形象,同時也提醒他無論處於怎樣的環境一定要冷靜。

如遇喜、怒、哀、樂之事,一看鵝毛扇便盡力克制,不露形色。

一時控制不住,當即以扇遮面,以免旁人看出。

日子一久他修養成性,遇事總是鎮靜自若,指揮從容。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的扇子不是羽毛做的,其中暗藏玄機!

眾所周知諸葛亮是三國中比較擅長謀劃、機智的人,對於諸葛亮的形象最突出的一點就在於他無時無刻都拿著一把扇子。然而為什麼他總拿著這把扇子呢?諸葛亮是一位名士,他素衣綸巾,手搖羽扇的形象深入人心,然而...

諸葛亮所持「白羽扇」的來歷及傳說

諸葛亮是中國古代聞名謀士之一,人們對他形象最為深入的莫過於他手握白鶴茸毛做的「白羽扇」,這扇子可謂是非同小可,它已成為一個特定意義的道具,與諸葛亮的名字一樣家喻戶曉。諸葛亮的羽扇代表著才智和才華...

諸葛亮的扇子有何來歷?

說起三國,咱們腦子裡第一個蹦出的人物是不是諸葛亮呢?這個智力超群、才華橫溢、精於算計的謀士。除了這些,還有就是諸葛亮無論何時何地就手拿著一把羽扇,這是為何呢?難道是光光為了扇風?咱們來看看這把扇...

諸葛亮羽扇的來歷(民間眾多說法)

一個故事,說這羽扇是水鏡先生給的。因為一開始諸葛亮讀書時沒能悟出先生的真諦,先生一怒之下,燒了生平著的書,把諸葛亮趕下了山。但他卻又讓夫人送去兩件東西,一件是八卦衣,另一件就是羽毛扇。當諸葛亮再...

趣味三國:諸葛亮為何總是拿著羽扇?

導讀:諸葛亮每次出場都會拿著羽扇在三國裡邊是世人皆知,那麼他為何要拿著羽扇呢?難道是為了保持美男子的瀟洒,還是保持一個儒將的風雅呢?其實這裡邊還隱藏著一段小小的秘密。

諸葛亮隨身不離的羽扇到底有何用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是對諸葛亮外表和才能的評價,提到諸葛亮的形象我們一定會想到他手持羽毛扇頭戴高帽,那麼問題來了,為何他要一直拿著這把羽毛扇呢?這把扇子有什麼神秘之處?諸葛亮草民...

揭秘:諸葛亮的?那把羽毛扇究竟是怎麼來的?

有民間傳說,諸葛亮博望燒屯,火燒赤壁,都是靠這把扇子扇風起火打敗曹軍的。後來街亭之役失利,據說也是因為忘了帶那把羽毛扇。《三國演義》里,特別是寫六出祁山時的諸葛亮,人們最熟悉的,恐怕是他素衣綸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