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勇而有義,萬人之敵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提起這些詞,一個歷史名人的名字似乎就在我們的嘴邊呼之欲出--張飛。
這樣的豪俠形象之所以如此膾炙人口,與小說《三國演義》的流行分不開關係。
《三國演義》是元末民初小說家羅貫中所著的小說,雖可謂開創先河,卻並非是第一個對張飛形象加以定性的作品。
早在宋代話本文學及元雜劇妝容中,莽張飛的形象就已經流行於民間,也隨即成為人們易於且樂於接受的一個形象。
直至後來,羅貫中加以收錄並對其加工改造,才有了我們今日耳熟能詳的"猛張飛"。
其實從歷史角度來看,張飛的具體相貌,正史《三國志》中並沒有明確的表述。
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豹頭環眼,燕頷虎鬚"其實並無根據,想像成分占了一大半。
另外,《三國演義》小說的影響力自然不僅僅局限於相貌上,更是對張飛的整個個人經歷做了一次戲劇式的重構。
張飛在民眾眼裡逐漸不再是一個人,而是一種獨特的"張飛精神"。
真實的他則變成了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千言萬語卻不知從何說起。
因此今天,讓我們輕輕撩開傳奇的面紗,重新審視這位名垂青史的猛將。
流離的命運
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
自小與母親一道販履織席的劉備在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的資助下組建了屬於自己的軍隊,輾轉各地參與了撲滅黃巾軍的戰爭。
由於劉備素有威名,不少豪傑爭相依附,自然包括當時還是少年的關羽和張飛。
這一年,劉備和關羽不過二十多歲,而張飛此時才不過束髮之年。
三個年紀相當的年輕人很快結成了摯友,史載:"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
"而年紀最小的張飛對這兩位大哥都非常敬仰,"以兄事之""侍立終日"。
因為鎮壓起義軍有功,劉備被封為安喜縣縣尉。
但朝廷有令:因軍功而成為官吏的人,都要被精選淘汰。
劉備隊不巧成了被淘汰精簡的一批。
這種打擊讓有著雄心壯志的劉備無法接受,於是衝動之下把督郵綁起來鞭打了一番,便和關羽張飛二人一同棄官逃亡,從此流離周旋於諸雄之間:公元191年,三人投奔公孫瓚對抗袁紹;三年之後,他們又馳援陶謙,受邀接納徐州;兩年以後,在袁術和呂布的聯合計謀下,他們又不得不放棄一切,投奔曹操;緊接著衣帶詔事發,他們又只好逃跑到袁紹的地盤上。
十年的辛苦煙消雲散,對於三個志存高遠的年輕人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然而患難見真情,縱使顛沛流離,張飛和關羽一直追隨守護在劉備身邊。
對於劉備來說,這樣的兄弟之情才是這段時光收穫的最寶貴的財富。
對於張飛而言,他的忠勇也得到了世人的承認。
在攻伐呂布的過程中,他一度被曹操任命為中郎將。
雖然品秩並不一定算高,但也是他得到的第一個正式認可。
斷後的勇氣
公元201年,張飛與劉備在汝南聯結劉辟、龔都等人擾亂曹操後方,許都以南紛紛響應。
曹操派蔡陽前來討伐,卻但被劉備軍所殺。
後曹仁再攻,劉備戰敗,張飛便隨劉備投奔荊州劉表,駐紮新野。
三人這才算勉強過上了幾年稍微安生些的日子,有了閒心去三顧茅廬招納賢才。
可是好景不長,公元208年7月,剛剛結束官渡之戰穩定了中原局面的曹操馬上揮師南下。
一時,劉表病死,劉琮投降,三人不得已又得踏上逃亡之路。
可此次逃亡的難度不再像過去那麼簡單,在新野呆了幾年,崇信"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的劉備還帶上了當地數十萬的百姓。
這樣一來,很快便被曹操日夜兼程的虎豹騎追上。
應接不暇的劉備軍很快便被曹軍精銳在當陽長阪擊潰,劉備只得選擇和身邊將領先行逃跑。
但若一味盲目的逃跑,顯然劉備是跑不過兵精馬壯的虎豹騎,必須留人斷後掩護撤退。
此時關羽正乘數百艘船駛向江陵、趙雲也在曹軍陣中不知所蹤,唯有張飛在側。
於是劉備便讓張飛帶二十餘騎斷後,而他的對手則是攜新勝之威的五千曹軍。
對這場偉大的迎擊,史書記載的十分簡略:"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
"這短短的詞句只描寫出了兩點,第一,張飛的悍勇威名確是遠播,一夫當關人莫敢近;第二,虎豹騎中當時並無大將--本來應該在列的猛將許諸似乎並沒有參加這次追擊。
但細細品之,張飛此舉和典韋之死何其相似。
同樣是掩護主公、同樣是以少敵多,如果曹軍真的一涌而上,那麼張飛的二十餘騎顯然是螳臂當車,必有性命之憂。
史家之所以不願意在張飛義勇上多著筆墨,無非是因為張飛此役活了下來。
但讀史之人,不難想像當一個人帶著二十餘騎就要面對黑壓壓的敵人時是何等恐懼與絕望的心情。
魏志記載:典韋死後,曹操為之慟哭,特意招募間諜搶回他的屍體,遣其歸葬襄邑。
車駕每次經過,必祭上豬羊以示紀念。
可張飛回來之後,劉備如何迎接,蜀國的史官們似乎並未記載。
直至最後張飛過世,劉備對張飛也僅僅不過一句"噫!飛死矣。
"
張飛這次不惜命的斷後終歸被歷史輕描淡寫的拂過。
如今在當陽市,只能找到一個"張翼德橫矛處"的遺址。
而在新野,則不過留下一個張飛板面這樣的紀念品,讓人只能苦笑。
名士的氣質
在流傳甚廣的張飛故事中,張飛一向被塑造成一個徹頭徹尾的莽夫,甚至還有些文盲的氣息,瞧不起諸葛亮這樣的才學之士。
但據多方史料的綜合整理來看,這可能這和真實的張飛有著極大的出入。
真實的張飛,雖然對手下之人脾氣不佳,但對於真正的君子是十分敬慕的。
公元213年,劉備與遠房親戚劉璋決裂。
張飛帶兵攻打江州。
江州守將嚴顏據守不降。
雙方苦戰一番後,終告城破。
張飛生擒嚴顏,很不客氣地問道:"大軍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戰?"已是古稀之年的嚴顏卻對張飛從容答道:"卿等無狀,侵奪我州,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也。
"張飛為敗軍之將的囂張言論所激怒,讓手下將嚴斬頭。
但嚴顏依舊淡然道:"斫頭便斫頭,何為怒邪!"
是啊?殺我便殺我,與你何干。
你為何要憤怒呢?嚴顏的話意外地讓氣憤的張飛冷靜了下來。
他開始重新審視面前的這位年邁的將軍。
不再是以一種看著敗軍之將的目光,而是以一種看著同處一個混亂時代卻不幸落敗的戰士的眼光。
張飛喊住了旁人喝令住手,並最終決定放人。
無家可歸的嚴顏最後成為了張飛的賓客,雖然從未真正投降於蜀漢陣營為其效力,卻算是得了一個善終。
從這則故事便可以看出,張飛對於這種有氣節的名士頗有惺惺相惜之意。
他並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戰爭狂人,隨時保持著一種憤怒的狀態與人爭鬥。
張飛也有其冷靜的一面,豁達的一面,甚至是儒雅的一面。
早在南北朝時期,由陶宏影所著的《古今刀劍錄》中便有了關於張飛書法的記載。
"張飛初拜新亭侯,自命匠煉赤山鐵,為一刀。
銘曰:新亭侯,蜀大將也。
"相傳此銘為張飛所書,字跡非凡。
只是原物失傳,無從對證。
到了明代,明代學者楊慎所著的《丹鉛總錄》中,另有一條關於張飛書法的記載:
"涪陵有張飛刁斗銘。
其文字甚工,飛所書也。
"明代文史學家曹學佺在《蜀中名勝記》第二十八卷記載:順慶府渠縣有一座八山,山下有一石,題名云:"漢將張飛,率精卒萬人,大破賊首張於八濛,立馬勒銘。
"而清代學者趙一清在《稿本三國志注補》中引用了《方輿紀要》上的話,認為這句題詞"蓋張飛所親書也"。
除了這幾件相傳為張飛的字跡以外,甚至還有關於張飛能詩善畫的記載。
例如《真多山遊記》:"王方平採藥此山,重子歌玉瀘山澗。
雪,住宿方行。
"這篇十九字的短文,便傳言為張飛所寫。
而明代卓爾昌編撰的《畫髓元詮》載:"張飛……喜畫美人,善草書。
"更是直言張飛的繪畫藝術高明,擅長畫人物。
不過可惜的是,張飛的時代離我們已經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這些純粹的藝術作品沒有能夠流傳下來,因此對於這些記載的真實性缺乏實質性證據。
我們所能看到的,往往是一些拓本或者仿做。
然而這些記錄,卻依舊可以讓我們對張飛的概念進行一次重構--他的故事或許不如我們老生常談般那麼平淡,而是像他的名字一樣飄逸。
民間的傳奇
公元214年,攻破江州;公元218年,大敗張郃。
戰功卓著的張飛在劉備稱帝之後被封為車騎將軍。
同年六月,劉備為關羽報仇,出兵伐吳。
但在臨出兵前,張飛被麾下將領張達﹑范強所謀殺,其首級被作為禮物送給孫權。
陳壽將這場謀殺的主因歸為張飛的"暴而無恩"。
他認為這是因為張飛不體恤手下而導致的直接結果。
這顯然是有失偏頗的。
對於一個戰爭年代的將領來說,練兵嚴謹用兵細緻的將領對待士卒自然是嚴厲甚至殘酷的。
張飛作為一名用兵多年的老將,手中自然有自己獨到的分寸,才能連戰連捷。
若一味強調其殘暴,則多少有些文人的誇張。
有學者認為,張飛的被殺更多是一次偶然事件,伐吳一事促成了士卒恐慌,才有了這次令人驚駭的兵變。
張飛死後被追諡為桓侯,至此他在歷史上的演出正式落幕。
不同於被統治階級刻意拔高的關羽,張飛在後世並沒有得到過高的評價。
他沒有超凡入聖,也沒有被寫進兵書。
然而他的生活卻被民間編成了一個又一個有趣的故事。
三國人物中,他所相關的傳說是最多的:張飛審瓜,張飛猜啞謎……同時,和他相關的俗語也很多:張飛繡花、張飛吃秤砣……甚至和他相關的飲食都是最多的:例如前文提過的張飛板面、例如外黑內訌的張飛牛肉。
張飛也逐漸在這些口耳相傳的民間故事裡一點點異化而誇張,變成一個不屬於他卻只屬於他的樣子
本世紀初,四川簡陽張飛營山上發現了張飛的石像,該石頭頭像與人們心目中的張飛大相逕庭。
該石像約四五米高,近三米寬,只有頭部,沒有身體四肢。
值得稱奇的是該"張飛"慈眉善目,耳長唇厚,臉上竟沒有一根鬍鬚。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專門為頭像做過測量和鑑定,稱該石像建於唐代,算是比較早期的張飛雕塑,不會受太多民間傳奇的影響。
當然,沒人敢下定論這樽石像是不是就是張飛真正的樣子。
不過有人卻願意相信--他是個英雄,卻沒有那麼誇張;他有自己的故事,卻不需要那麼傳奇;他活在人們的心裡,也悄悄活在真實的歷史裡。
玩點文學微信號:QidezaoReader
一個人,一杯早茶,一本書,一段故事……
勇而有義,皆萬人之敵,而為之將——張飛
張飛(?-221年),字益德,幽州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氏,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劉備長坂坡敗退,張飛僅率二十騎斷後,據水斷橋,曹軍沒人敢逼近;與諸葛亮、趙雲掃蕩西川時,於江州
張飛三聲吼嚇破敵膽,喝退百萬曹兵
張飛三聲吼嚇破敵膽,喝退百萬曹兵提到《三國演義》中的張飛,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張飛字翼德,個性烈如火、勇猛魯莽。三國時期蜀漢名將,與關羽、馬超、黃忠、趙雲同為蜀漢五虎將之一,有萬人不敵之勇...
此人一日之中手刃上百虎豹騎,與曹操結下不共戴天之仇
黃忠,是中國家喻戶曉的「老將軍」。《三國演義》中,黃忠作為蜀漢「五虎大將」之一,是劉備手下一員猛將,更是首屈一指的神箭手,他的成名之戰是在長沙與關羽大戰上百合不分勝負,之後歸降劉備,小說中黃忠年...
一身是膽的趙雲,有勇有謀,為什麼他會是三國里完美的英雄形象
說起趙雲,腦海中立馬會出現一個身穿銀盔銀甲,騎白馬拿銀槍的玉面將軍形象。這種直接印象是由《三國演義》等小說塑造起來的,但歷史上真正的趙雲,卻與小說中的形象相差甚遠。
三國張飛家世顯赫而且還是美男子?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等等故事家喻戶曉。作為五虎上將之一的張飛更是為人們所熟知。燕頷虎鬚,豹頭環眼,忠誠、勇猛、魯莽、嫉惡如仇,這是人們對張...
諸葛亮在取得劉備的劍印之後,為何安排關羽和張飛在博望坡左右埋
《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說的是諸葛亮出山之後,第一次為劉備獻計--火燒博望坡,助劉備贏得一場大勝的故事。當時諸葛亮剛剛加入劉備陣營,尚未贏得劉備手下人的信任,尤其是關羽和張飛,對諸葛亮的能力極為懷...
被神化的趙雲 常勝將軍的來歷你們知道嗎?
提到趙雲大家可能就會耳目一新想到常山趙子龍單騎救主、長坂坡之戰、常勝將軍、五虎上將。三國名將,"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蜀漢名將之一。劉備:...
肝膽破裂夏侯傑-------只因「燕人張翼德」
張飛,字翼德,涿郡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性情粗中有細,嫉惡如仇。世居涿郡,頗有良田,賣酒屠豬,專結交天下豪傑。手持丈八蛇矛,與劉備,關羽桃園結義,不求同生,但願同...
張飛是個能文能武的美男子?
張飛(?-221年),字益德,幽州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氏,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劉備長坂坡敗退,張飛僅率二十騎斷後,據水斷橋,曹軍沒人敢逼近;與諸葛亮、趙雲掃蕩西川時,於江州義釋嚴顏;漢...
揭秘歷史上真實的張飛:能寫詩會畫畫的美男子
在人們的心目中,張飛的長相應該是威猛無比的。然而,2004年文物部門在四川簡陽張飛營山上發現的一個石人頭像,使一些專家學者對三國名將張飛的外貌,產生了新的看法。 該石像大約高四米,寬三米多。據當...
第二百一十三章 混戰開始!
書接上回卻說劉備軍的左丞相仁侯郭嘉命令身在新野城的鎮東將軍嚴顏帥令大軍北上直取國都許昌,而此時此刻身為曹操軍的軍師代替魏王曹操留在國都許昌和陳留還有濮陽一線的大元帥大都督驃騎大將軍曹仁行使軍令...
嘀嗒講歷史:縱觀三國演義中,張飛一生的功績
HI 大家好這裡是嘀嗒講歷史上一期給大家介紹了五虎大將之首關羽今天咱來聊聊其三弟張飛 張翼德 大家對他的印象大多數都是 環眼豹首 手持丈八蛇矛槍 配合著他標誌性的話語 燕人張翼德在此 誰敢與吾決一死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