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讀書方法:思維強化閱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古羅馬皇帝哈德良手下有一位將軍,覺得自己應該得到提升,便以他的服役時間長為理由,在皇帝面前提到這件事:「我應該升到更重要的領導崗位,因為我的經驗豐富,參加過10次重要戰役。
」
哈德良皇帝是一個對人才有著不同尋常的判斷力的人,他並不認為這位將軍有能力擔任更高的職務,於是他隨意指著綁在周圍的戰馬說:「親愛的將軍,好好看一看這些馬,它們至少參加過20次戰役,可仍然是馬。
因為它們沒有思維和創造的大腦,所以只能從事簡單的工作,更談不上自己有所作為了。
」將軍聽到後感到十分慚愧,也意識到自己確實還無法勝任更高的職務,更重要的一點是,他太缺少填密的思維能力了。
思維是人的高級認識活動,通過思維,人們可以感知到不能直接反映的事物,通過現象看到本質,掌握事情之間的規律。
閱讀過程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個思維的過程,是對閱讀內容的分析理解,通過內容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從而形成個人獨特的認識,得出不同於其他讀者的結論。
讀書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讀者的思維一定要活躍。
人的思維不會像其他事物那樣可以明顯地表露出來,有時它要藉助視覺、聽覺以及手的動作等表現出來。
比如看書的時候眼球的轉動、手托著下巴等動作,就是思維的表現。
思維的最大特點就是有很大的能動性,這主要表現在三方面:
一是主動地推理聯想。
以已知的知識與體驗為基礎,通過推理、演繹得出新的認識與結論。
二是形成假設。
思維一旦形成假設,就能對人們的活動提供指導,減少盲目性,取得新的發明創造成果。
最後是思維可以有效地控制大腦。
思維雖然是大腦的產物,但思維在大腦中不是處於消極被動的地位,而是起著積極主動的控制作用。
許多人在閱讀時,在不同程度上所固有的最嚴重的干擾是思維的惰性。
冥思苦想對很多人來說是件傷腦筋的事。
例如,在書中遇到比較抽象的句子,為了把作者所表達的意思具體化,就必須仔細思考一番,這有時是很費勁的,我們「懶得」費勁,文中的那些內容對我們也就等於白費了。
或者我們在書中遇到了不懂的地方,為了把它弄明白,應當集中全部精力和思想,有時也許只要稍微努力一下就行了,但我們「不想」花這種精力就往下讀了。
當作者作論證的時候,我們應該分析他的論據,但是為此要求思維處於一定的緊張狀態,於是我們很快就滑到下面不需要作這種努力的地方去了。
用最低限度的努力使思維處於最低的緊張狀態,這是一種常見的閱讀傾向。
然而它正是閱讀的最大阻力。
例如,有的人能夠最大限度地集中注意力,毫無困難地計算和抄寫龐大的數字表格,但只要稍一涉及到思維,他就無能為力了。
為了防止思維的惰性,一方面固然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正確的讀書方法;另一方面,隨時隨地對思維能力進行培養訓練也是必不可少的。
1.對思維進行「記錄」
大腦是思維的器官,每時每刻都不會停止思維,如果能把每天自己思維中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這其中包括對某個問題的思考過程,解決某一問題的體會,讀書、學習、聊天時心中的感想,那麼這種對「思維的記錄」會幫助你總結以往的思維,從而使自己對問題有更清楚的認識,能夠更準確地找到下一步的思考路線。
有時候,我們在記錄過程中還會出現靈感,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引起新的有價值的思維結果。
2.記錄他人的「思維聲音」
課堂上老師講課,或是某個演講會演講者發言,實際上就是老師或演講者在用語言把自己的思維過程表達出來。
尤其是不少的老師,他們在課堂上善於把自己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表達出來,這對於聽者來講,是十分寶貴的。
在記錄這種「出聲的思維」的時候,不僅要學習說者講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對方的思維方法。
3.對自己的思維提出質疑
許多閱讀速度快的人,往往會很麻利地把一本書讀完,內容上似乎沒有什麼不明的。
其實,這樣的讀書並不見得是最有效的。
要培養思維能力,就要勇於向自我的思維能力挑戰,經常質問自己:「這句話我懂了嗎?」「我閱讀後得出的結論為什麼會和別人的大相逕庭?」「這個問題可不可以換個角度看一看?」這種讀書中的自我質疑精神會幫助我們開拓思維能力,學懂更多的知識。
願看完這篇文章,你會喜歡上閱讀~
全文2077個字,推薦閱讀7分鐘飯飯始終堅信,不管多迷茫,人生多麼窘迫,只要還能靜下心來看書,就總歸不會太差。最近好多人都在問飯飯讀什麼書,有什麼書推薦。推薦書的話,網上的書單已經很多,我就不湊...
讀出收穫來——讀書方法總結
哲學家將哲學命題分為世界觀與方法論。世界觀決定方法論。列夫托爾斯泰說:「人類被賦予了一種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長」。在這種把生命作為一場靈魂酷旅的世界觀的指導下,他放棄了巨額家產,在一次與年輕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