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我們為什麼要閱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卻不易回答。
尤其是在現在這樣競爭激烈而又充滿機遇的社會環境中,一種「讀書無用論」悄然浮出,在各色人群中流傳。
當然,這裡的「讀書」指的是「在校學習,獲得學歷」,並不是本書所要講述的字面意義上的「閱讀」。
不過,關於閱讀本身,類似的論調也不少。
有人寧願反覆看一部電視劇,直到已能背誦其中有特色的台詞,也不願捧起一本書來打發閒暇時光;有人抱怨孩子總是抱著手機玩而不能靜下心來學習,卻沒想過自己也沒有安坐讀書而成為孩子的榜樣;有人工作後一年到頭也難得讀完一本書,卻推說工作太忙,或是讀書無趣。
誠然,讀書有時候確實是一件「麻煩」事,它需要時間,耗費精力,卻並不一定能在短期內獲得收益。
這個社會高速運轉,使得人們也跟著「忙」了起來,忙於掙錢養家,忙於實現自身價值,忙於許多被定性為「更急迫」「更重要」的事情。
同時,網際網路的普及使閱讀變得更加快捷便利,同時也削弱了人們對閱讀的興趣。
誠然,我們有了更多的選擇,為什麼還要閱讀?回到最初的問題上。
中國古代宋真宗趙恆作《勸學詩》以激勵士子努力學習、參與科舉考試,其中有「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車馬多如簇」「書中自有顏如玉」等耳熟能詳的句子,意指讀書可以獲得高官厚祿,可以獲得豪宅名駒,可以獲得如花美眷,可以獲得尋常人難以擁有的一切物質享受。
這話雖然粗淺且庸俗,卻也說明了一個淺顯的道理:人們可以通過讀書獲得賴以謀生的技能。
從出生到成年後步入社會,我們擁有的許多技能都是從書本中學到的,再經過實踐強化,成為與自身密不可分的部分,以至於漸漸忘記那些技能並不是生下來就會的。
因此,讀書能獲得謀生技能,這一直接目的也被人們或有意或無意地遺忘。
法國著名哲學家、數學家笛卡爾在其著作《談談方法》中寫道:「遍讀好書,有如走訪著書的前代高賢,同他們促膝談心。
而且是一種精湛的交談,古人向我們談出的只是他們最精粹的思想。
」這句話說明了閱讀更深層次的意義:通過閱讀,人們可以獲得前人的思想精粹。
書籍是前人加工後的產物,通過書籍獲得知識,既是捷徑,也能使我們的人生之路更加寬闊。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物理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則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因此,閱讀能塑造人的性格,可形成「隱性資產」,絕對是合算的長效投資。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蘇聯作家高爾基的這句話則從另一個高度說明了讀書的意義:對個人而言,讀書使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對整個社會而言,書籍的存在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在知識大爆炸的當今社會,眼光和格局決定了發展的前景,而閱讀正是保證思想常青、不落後於時代的重要途徑。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沒有什麼永不過時,只有不斷學習和進步才能不落後。
讀到這裡,你可以捫心自問:我是為了什麼目的去閱讀的?不論是為了提升職業技能而閱讀專業書籍,還是為了增廣見聞而博覽群書;不論是為了消磨時光而隨手翻閱,還是為了學有所得而熟讀精思;不論是為了升職加薪,還是為了準備談資:閱讀總有目的。
若無目的讀書,則不能稱之為「閱讀」。
同時,唯有明確閱讀的目的,才有利於更加高效地閱讀。
當「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
4月23日是第21屆「世界讀書日」,當讀書節到來之際,我感概良多,思緒萬千,也想和國人交流一下學習心得,淺談一下個人的讀書體會,算是拋磚引玉吧!先說書的作用和重要意義。 我參加1977年首屆恢復...
讓閱讀點亮實現夢想的航燈
今年4月23日是第22個世界讀書日。讀書日,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倡導人們讀書的日子。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可見,古人對閱讀情有獨鍾。自從人類有文明史以來,就離不開讀書,離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