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蜀漢滅亡的三大奸臣!本該千刀萬剮,結局奈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這三人分別是陳祗,黃皓,譙周!

陳祗黃皓 ——「蜀中四賢相」身後的狼狽專政者;史稱二人「互相表里」,「操弄威柄,終致覆國」;小人得志自有得志的道行,忠臣遺恨無不恨在帝王好惡之間與自己傻帽;忠誠忠到讓主子都不舒服的忠臣肯定干不過奸臣

蜀漢在劉備身後賴有諸葛亮;諸葛亮身後賴有蔣琬、費、董允三個賢相前承後繼,因而得以政治安定。

蜀中稱以上四人為「蜀中四賢相」、「四英」。

這是蜀中政治的一大特點,軍人很難參政,也很少軍人兼政治活動家的。

雖然有大將姜維是諸葛亮生前選中的軍事接班人,但在諸葛亮身後,姜維始終很難進入這個政權機構的核心層,而是處處受到限制。

因為姜維是一個最後加盟的年輕幹部,在這個政權中沒有任何政治資本。

在前三相時代,基本上不得參與政治,也因為他始終帶兵在外,與魏國在邊地作戰,是蜀國後期的惟一主要將領。

到了最後一個賢相董允時代之前,宦官黃皓就開始努力參與政治。

這個黃皓本是一個隨同劉禪一同長大的小宦官。

劉禪十分喜歡他,因為他不但能陪同劉禪玩樂,而且還有點小聰明在後主面前玩弄,史稱其「便辟佞慧,欲自容入」,就是總出一些討後主喜歡的壞主意,以討人喜歡,企圖由此進身於朝政。

但此時主政的董允是他往日的老上司,曾是劉禪為太子時代的太子洗馬,後主即位後董允便任黃門侍郎,總管後宮之事,不久又升遷為侍中同時兼統皇宮宿衛親兵,對於後主身邊的事一切都由他來做主。

後主想擴大後宮嬪妃的編制名額,可是董允卻認為後宮人數已不少,古代天子宮妃也不過12人而已,不能再召民女入宮。

而且處理後宮事務十分嚴厲,連後主都很怕他,史稱「後主益嚴憚之」。

因而黃皓更怕他。

董允發現這個人開始在後主面前耍奸邀寵,且後主很買他的帳,生怕他把後主引向邪路,便一面勸諫後主正身立國,一面不斷的批評黃皓老給後主出壞主意。

因而後主恨死董允了,但又不敢發作。

黃皓一看連皇帝都怕他,自己更不敢為非作歹了,史稱「皓畏允,不敢為非。

」儘管黃皓一心鑽營,後主也總想提拔他,但有董允在他便無法得志,在董允生前,黃皓最高的官職仍不過是一個黃門丞,負責管理各小黃門事務的副職小官,最高相當於一個副處吧。

到了陳繼承董允當政後,這小子便成了氣候。

這個陳祗,字奉宗,汝南人。

是蜀中舊臣許靖哥哥的外孫子,但由於少年時代便成為孤兒,所以在許靖家長大。

這許靖也是劉備時代的重臣,而且十分有名望於朝野,因而也使陳從小就有與蜀漢政權上層人物接觸的機會,這是他得以進身入主朝政得天獨厚的一個政治條件,也是一個很高的政治起點。

都說英雄不問出身,但出身的高低在同等的條件下卻能決定一個人升遷的速度。

這就如同長在高山上的小草的地位不用任何努力,就比山溝里的百年大樹還要高是一樣的道理,正是「地位使之然,由來非一朝。

」再加上此人很有一點歪才,因而「弱冠知名」,被任命為蜀漢政權組織部門的郎官——選曹郎,相當於國家人事部門的處長。

由於此人一方面擁有許多小技藝,又通數術,很能胡說八道,一方面人又長得很有威儀很嚴厲,因而竟為當朝首輔大將軍、尚書令費所賞識,再加上費與許靖都是劉漳時代同殿稱臣的舊友,因而竟然破格提拔他接任升遷了的董允為內侍,去服侍後主。

這不僅對他是一個破格提拔,而且使他有了接近皇帝,為皇帝直接服務參與機密的機會。

就像領導的近身參謀生活秘書一樣沒有不提拔的道理。

史家認為這是費一生的一個最大失誤。

陳這等人就像是一葉乾菜,一旦讓他進入水中就可以迅速膨脹為青枝綠葉。

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青麻菜掉尿罐子裡頭,一下就支楞起來的那種人。

果然不久便升任尚書,相當於國家辦公廳的司長。

等到接任董允為尚書令的當朝首輔呂去世後,陳又接任了尚書令,成了當朝首輔,並且還兼任侍中直接參與內朝政事,還兼任鎮軍將軍。

這時的大將軍姜維雖然官職與班次都列在陳之前,但由於姜維常年統兵在外,很少參與朝政,因而基本上是陳一人專政。

史稱「上承主指,下接閹豎,深見信愛,權重於維」,成為後主信任的寵臣,什麼事都按後主的意見辦,後主稱他是「柔嘉惟則」,「和義利物」,無非是對後主助紂為虐,唯命是從而已。

因而,後主把陳與董允相比較,對董允更是恨之入骨,史稱「後主追怨允日深」。

你以為你是忠臣,覺得自己在盡職盡責,問心無愧,可是你讓皇帝不高興,你就不如奸臣,這就是為什麼朝朝有人賣命當忠臣也總有人樂於去當奸臣的根本原因所在。

陳在任內侍期間,便與黃皓搞在了一起,成為後主的同時寵臣。

陳執政後,當然提拔黃皓,兩人狼狽朋比,干亂朝政。

黃皓從董允時代的黃門丞升為黃門令。

也成為了司局級幹部,但比各部門的部長和將軍還有權勢。

成為了後主的全天候陪同,不論在宮內宮外。

可是陳死後,後主卻加他諡號為忠侯。

黃皓雖然終身未得立為首輔,但卻在陳死後升任為中常侍、奉車都尉。

中常侍是負責內朝議政、顧問帝王的職位;奉車都尉是陪同帝王出行的武官隨從。

這兩個職位決定黃皓成為皇帝朝內朝外的雙重近臣,因而得以宦官寵臣身份在朝專政,以至有阻隔內外上下的本事。

那麼,後主對黃皓寵信到何種程度呢?比自己的親兒子還親。

後主的同父異母弟魯王劉永十分憎惡黃皓,黃皓見劉永不買他的帳,便時時在後主面前離間他們兄弟,以至於後主竟把劉永流放到外地,且十餘年間不得朝見。

當時,姜維不斷北伐,但軍功並不顯著。

黃皓便與右大將軍閆宇在朝內朋比為奸,兩個人商量想廢掉姜維,由閆宇來執掌兵權。

而姜維也十分討厭黃皓的弄權恣意而為於朝中,便勸後主把他殺掉。

但後主卻說:「他不過是個跑腿學舌的小臣,你何必與他一般見識?過去董允對他也恨得咬牙切齒,可我現在也常常恨董允。

」姜維碰了一個軟釘子後,才知道這個黃皓的根底在朝中有多深,史稱「維見皓枝附葉連,懼於失言,遜辭而出。

」更讓姜維不安的是後主竟然下令黃皓去向姜維表示檢討。

姜維一看自己的話後主肯定都告訴了黃皓,很怕是打虎不死反來傷人,因而很是灰心。

姜維從此也放棄了與黃皓的對抗,主動要求率軍到沓中屯田,以避內禍,竟然從此一去不回成都,不參與朝政,只管屯田軍事。

後來姜維聞知鍾會等人興兵伐蜀,便馬上致信後主,建議分派張翼、廖化分督諸軍去保衛陽安關口與陰平橋頭,以防備魏軍的突襲。

但黃皓竟然把這十萬火急的特級軍事情報與建議壓下不報。

後來又請神巫算卦說敵軍不會來攻打蜀國,才將此事只告訴後主一人。

朝中大臣仍一無所知。

無論後主、黃皓都將此等軍國大事置諸腦後,自己沒當回事,也不進行朝議,對姜維的建議也置之不理。

直到魏兵分三路進犯攻入蜀境,黃皓才啟奏後主派廖化增援姜維於沓中,派張翼、董厥去陽安關口以為機動援兵。

由於軍備忽疏,劉禪又主動請降,終至蜀漢最早在三國中消亡,而且是在實力未受任何毀滅性打擊的情況下投降了。

所以史家評論黃皓在朝「操弄威柄,終至覆國」。

鄧艾偷渡陰平入成都後,聽說黃皓是個陰險的奸臣,便專門下令逮捕入獄準備把他殺掉。

但是黃皓卻花重金買通鄧艾左右的人員為他說情,終免一死。

儘管劉禪那樣信任他,但他並不陪同劉禪去洛陽,而是自己逃命去了。

董允以嚴正立朝,威嚴憚主,以至於讓主子終生記恨,值嗎?黃皓以諂邀寵,最後幾乎被敵國殺頭,值嗎?姜維以一個手握重兵的一國元戎,竟然畏懼一個宦官,常年避禍於外而不敢回朝,實不畏一個閹宦而畏其受寵於後主。

而後主如此任奸遠賢恨忠,怎能不亡國呢?

譙周 —— 蜀中反劉向魏的地方勢力與「巫神政治文化」的代表者;他為什麼不怕招禍而力主劉禪降魏?「禪既暗主,周實駑臣」;英雄無用武之地何如舉旗反叛而何須舉劍斫石屈身為降圖復國 —— 忠臣永遠是不可藥救的

蜀漢政權根本不應亡於鄧艾、鍾會的伐蜀一戰。

既不在於黃皓專政的專權誤國,也不在於姜維避禍使首都沒有主力部隊防守,而在於劉禪的下令不抵抗。

而劉禪的不抵抗,又緣於蜀中地方政治勢力與政治文化對蜀漢政權的不擁護,而譙周則是這勢力的代言人,直接勸降者。

在三國之中,曹魏政權的政治基礎是中原的士大士與軍事力量,基本上是本土政治,中原人治中原,北方兵守北方。

孫吳政權的政治基礎則完全是江東名門望族和大地主。

吳魏二國都是絕對的中央政權與地方政治勢力、政治利益的一體化,因此兩國都是相當穩定的。

蜀漢就不同了,它沒有自己穩定的政治基礎,所有政府官員將校都是劉備在中原草創的舊部、在荊州期間網絡的南方文武官員、四川歸順的地頭蛇這三部分組成,因而具有很大的不穩定性。

而且在三支力量中表面上是南、北方的劉備舊部在起支配作用,但實際上西部的地方政治勢力、政治文化始終都對前兩部分持排斥態度。

劉備剛入蜀中時,許多地方勢力公開的不配合。

劉璋的從事杜微面對新政權的幾次聘任都不接受,而是稱聾裝病,閉門不出。

還有劉巴等人根本不買劉備的帳,連張飛都被他趕出門去,劉備要殺他,在諸葛亮的勸說下,才出來任職。

諸葛亮在入蜀後的主要精力多用於同蜀中地方勢力建立統一戰線,組織「聯合政府」,反而很少參與軍事活動。

而且當初成都內一日數驚,四方不斷有叛亂發生,相當不穩定。

後來在蜀漢政權的政治、軍事壓力下,地方勢力不得不屈服,但卻在地下不斷地造輿論,攻擊蜀漢政權。

尤其是那些益州的舊官僚文人士子根本在心裡不臣服。

而且四川地方有一個特殊的文化武器,許多文人士子都信星象學,都研究數術,民眾也信奉鬼神,自己編造的巫言神語自己就信,這地方相當迷信落後。

因此許多地方紳士官僚就利用這一點來動搖蜀漢的政治基礎,去惑亂官心、民心。

劉璋時代的「師友從事」周群就是一個數術學家,整天觀天文氣象變化,編造政治謠言輿論惑眾。

他的老爹周舒是他的師傅,專門到處傳播從古書上翻出來的一句話:「當塗高者,魏也。

」並把它闡述為魏代漢的政治謠言,又經過「鄉黨學者私傳其語」,弄得普天下都知道曹操政權將取代劉漢,劉備在益州也長不了。

劉備入蜀後,任周群為儒林校尉。

劉備與曹操征漢中時,就向他徵詢意見。

周群像個算命先生似的回答道:「當得其地,不得其民」,「若出偏軍,必不利,當戒慎之」。

益州的後部司馬張裕也懂占卜之術,在蜀中比周群更神靈,也勸劉備「不可爭漢中,軍必不利。

」但劉備在戰前不信其言,雖爭得漢中之地,但也有損傷,這本是正常之事。

但在戰後劉備卻對他們的預言信以為真,回來竟然舉薦周群為茂才。

前面講過的那位張裕曾不斷地製造輿論說:「天下當易代,劉氏祚盡矣」,意思是說,天下要大亂了,劉家的天下將要到頭了。

可是他也快活到頭了,而且他自己也知道。

有一天他照鏡子看自己的面相後,說自己快死了,便把鏡子摔到了地下,不久,果然被劉備宰了。

原來他和劉備早有過節,但卻是劉備惹的事。

備初入蜀會見劉璋於城時,張裕是劉璋的從事,也在座。

劉備見張裕鬍鬚很長很密,便和他開玩笑說:「我在涿縣老家時,姓毛的人很多,遍布涿縣東西南北。

因而涿縣縣令說『諸毛繞涿居』」。

張裕馬上反唇相譏說:「過去有一個人從上黨郡的潞縣縣長任上調為涿縣縣令。

去官還鄉時別人給他寫信時怎麼稱呼他很畏難。

光寫潞君便丟了涿縣的官稱,光寫涿縣便又丟了潞縣的官稱,都顯得很不周全。

於是便寫上了「潞涿君」。

劉備所言是以毛姓多譏諷他鬍子多如「豬(諸)毛」,而張裕的「潞涿縣」則暗諷劉備沒鬍子像是被「鷺(潞)啄(涿)」光了一樣。

因而,劉備很是反感。

入蜀後劉備又聽說他到處傳言劉漢將失天下的謠言,並說他九年之後將有大災難的預言,心中很是恨他,便又引證他對征漢中的預言有失,便把他逮捕入獄想殺了他。

諸葛亮問劉備用什麼罪名處死他,劉備只回答「芳蘭生門,不得不鋤」,便把張裕斬首棄市。

其實劉備殺了他也應該,這是對蜀中以巫言神語預言搞顛覆活動的一種*,無可非議。

但把罪行和開玩笑摻在一起便有失大度了。

更何況還是他先嘲諷的人家,人家一反唇相譏便開始忌恨,實在有點小家子氣。

一個領導者開玩笑一定要有分寸,最好不開那些有嘲笑人之嫌的玩笑。

否則自己也一定會受傷害。

敬人者人恆敬之,你不敬人家,人家也不敬你,別以為你自己是領導,得人家買你帳,你才能領導得了。

蜀中之地相當落後,特別信奉鬼神之說。

前面那個周群的父親便是陰陽先生,周群自己也長於此道,死後他的兒子又繼承了父祖的術數之業。

還有一個劉璋時代的從事,也是劉備時代的從事,後主的中郎將、太常卿杜瓊,人很有學問,但閉門自守不參與世事。

蔣琬、費都很器重他。

雖然他不鑽研星象數術,也不搞卜算巫術活動,但也很迷信,善於穿鑿附會於文字之間。

有一次譙周曾來拜訪他,詢問到處傳聞的那句「當塗高者魏也」的含義。

杜瓊回答道:當塗高是魏國的一個宮名。

當塗而高,不過是說魏宮很高吧!於是又問譙周說:「你還有什麼覺得奇怪的嗎?」譙周說:「我還是沒搞明白。

」杜瓊便又說道:「從前的官職中,沒有叫什麼『曹』的,可是自入漢朝以來,各種官職都稱曹,什麼功曹、曹掾、屬曹、侍曹、東西曹、理曹等不一而足,無論從中央到地方各部部門都到處稱曹,天下歸曹魏也許是天意吧!」譙周聽了以後,很受啟發,便又創造出新的謠言說:「漢靈帝二子小時候都取名為史侯、董侯,雖然兩個人都被立為帝,但又都被廢降為侯,這不是天意嗎?先主名備,備字的含義為具,具是完結的意思;後主名禪,禪字的訓義為援,為給予他人的意思。

父子二人的名字合起來就是說劉氏政權已結束了,當授予他人。

」後來黃皓專政弄權,宮中大樹無風自折,譙周便書大字於柱子上稱:「眾而大,期之會,具而授,若何復」。

後來人解釋為「眾」指曹,「大」指魏,後半句話是說蜀漢經歷劉備與劉禪二世後,沒有再可以立為王者。

蜀漢亡國後,人們都說譙周的預言準確,譙周卻說:「這雖然是我的推算,但卻是受到杜瓊的啟示推而廣之而已,沒什麼神異之處。

」此人雖可笑如此,但卻早就為推翻蜀漢先去動搖人心而大造輿論準備了。

這也是譙周后來為什麼那樣堅定不移,甚至不怕招來殺身之禍乃至千古罵名的去力主降魏的政治思想基礎。

而且此人歷來不忠於舊主,劉璋時代便力主降劉備;劉禪時代又力主降曹魏,但劉氏不但不戒鑒,反而都很重用他,也是咎由自取。

譙周,字允南。

世代居於東川巴西郡西充侯國。

譙周的父親通經史,也是一個懂術數之道的陰陽先生一類的人物。

譙周從小就喜讀書,長大後長於書法信札,「頗曉天文」,也和他父親一樣,大概是個「小神仙」一類的人物。

史稱他身高八尺,體貌素樸,人很推誠無飾,沒什麼新奇獨到的辯論之才,但「潛識內敏」,肚子裡很有數。

雖然身材高大,但大概是一個很沒有氣質,甚至令人一見發笑的人物。

諸葛亮入蜀領益州牧時,任命他為勸學從事。

譙周來拜見時形態一定很可笑,所以孔明的左右人員一見到他便都笑了起來,弄得譙周很不自然。

過後,有關部門要求追查哄堂大笑人員的罪過,諸葛亮卻說道:這事就算了吧,不要說大家都樂,就連我也差點憋不住笑出來。

但他對諸葛亮還是很敬服的。

諸葛亮去世靈樞從前線到達城外時,只有他一個朝臣在朝廷禁令下達前跑到城外去迎靈拜柩。

蔣琬執政後又任命他為典學從事,總領全州的學者,相當於蜀漢的*長。

後主劉禪立劉睿為太子,讓譙周去當太子的老師,對這個未來的第三任蜀漢君主進行文化、政治開蒙教育。

後來官至光祿大夫,位列九卿。

譙周雖然不參與政事,但經常有人向他問詢大事,他都能引經據典地予以回答,因此在蜀中很有名氣。

後來,在鄧艾兵臨城下時,後主與群臣會議,有人主張降吳,有人主張撤退到南中大後方,但只有譙周一人力主降魏。

他認為吳國早晚也得被魏國消滅,投降兩次不如投降一次;南中後方雖然國土遼闊,但也許還沒到南中就遇到變亂身亡了。

有人說魏國不受降怎麼辦?譙周又保證說如果魏國不禮遇於蜀主,他願意「身詣京都,以古義爭之」。

後主還是不想投降,譙周又寫了一封長信勸降,劉禪竟然聽信了譙周的意見,開城投降。

並下令南中各將領,正與魏軍作戰對壘的姜維諸將就地投降於魏軍。

扼守劍門之下的姜維數將,堅持南中的霍戈,喋血巴東白帝的羅憲等一群蜀漢的最後英雄人物頓時如失皮之毛,義憤悲痛得只能以劍斫石痛哭致國哀。

其實英雄到了無用武之地時,何如就舉旗反叛無能的君主一把,打出一個帝王的旗號,天下未必就不響應,掉了頭顱不也勝似降兵戰俘?在譙周的一番勸降之下,在劉禪的一紙令下,一個偌大的蜀漢政權,竟然就這樣頃刻間土崩瓦解冰消雪融,譙周可謂居功甚偉了。

所以《三國志》評價譙周「劉氏無虞,一邦蒙賴,周之謀也」,這種表揚恰恰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譙周顛覆蜀漢政權的罪證。

譙周賣主求榮得榮,西晉以他有「全國之功」,封他為亭侯,他也同樣必須以戰俘身份遷往洛陽。

這是譙周想不到的。

但是他既然深通經史就應該想到,有多少獻國者首先被買國者一刀兩段以警國臣的。

後主沒有殺他、鄧艾沒有殺他,晉主也沒有殺他,算他命大走運。

但他實在不想走,到了漢中便生病不前,並為司馬氏算起卦來,說司馬昭快死了。

果然如其所言。

但司馬炎代魏稱晉帝後,也並不放過他,屢次催他去洛陽報到,拜為騎都尉。

這對他而言似乎是一種恥辱,因而他只想回故土,願意繳還所有封位。

但晉朝根本不想讓他回老家,71歲時終老於洛陽。

譙周身後備受史學家的批評與文學家的嘲諷,稱他的勸降行為「何恥之深?」「俯首而事仇,可謂苟存,豈大居正之道!」「國君死社稷,卿大夫死位,況稱天子而可辱於人乎!」「禪既暗主,周實駑臣」。

也有人說譙周的勸降之策遇上了後主而得行。

如果遇到「忿肆之人」,有廉恥的國君,譙周一定會被殺掉,會招來「夷滅之禍」。

其實,譙周這個老東西從骨子裡就是「反黨」的,他從來就沒擁護過劉漢政權,連續出賣先後兩個蜀主劉璋與劉禪,稱得上是最無恥的儒生叛徒。

後世及當代學人都有人說蜀漢已當亡,已沒有實力對抗曹魏政權,其實不然。

還是晉人史學家孫盛講的比較客觀。

孫盛講道:

(譙)周謂(勸)萬乘之君偷生苟免,亡禮希利,要冀微榮,惑矣!且以事勢言之,理有未盡。

何者?禪雖庸主,實無桀、紂之酷。

戰雖屢北,未有土崩之亂。

縱不能君臣固守,背城借一,自可退次東鄙以思後圖。

是時羅憲以重兵據白帝,霍戈以強卒鎮夜郎。

蜀土險狹,山水峻隔,絕激湍,非步卒所涉。

若悉取舟楫,保據江州,徵兵南中,乞師東國,如此則姜、廖五將自然雲從,吳之三師承命電赴,何投寄之所而慮於必亡也?魏之來,搴國大舉,欲追則舟楫靡資,欲留則師老多虞。

且屈伸有會,情勢代起。

徐因思奮之民,以攻驕惰之卒,此越王所以敗闔閭,田單所以摧騎劫也。

何謂匆匆遽自囚虜,下堅壁於敵人,至斫石之至恨哉?葛生有云:「事之不濟則已耳,安能復為之下!」壯哉斯言,可以立懦夫之志矣。

觀古燕齊荊越之敗,或國覆主滅,或魚懸鳥竄,終能建功立事、康復社稷,豈曰天助,抑亦人謀也。

向使懷苟存之計,納譙周之言,何邦基之能構、令名之可獲哉?禪既暗主,周實駑臣,方之申包、田單、范蠡、大夫種,不亦遠乎!

讀孫盛此篇長論,條分縷析,絲絲入扣,句句至理。

蜀漢政權實在是亡滅於不該滅亡不可能滅亡之時,實在是由於君主的昏暗無能,畏難怯戰,軟弱無主見無遠見,又遇上了譙周這麼一個平時不參與政事凈搞地下輿論的一介痴儒腐儒,在關鍵時刻卻大放厥詞惑主,才使蜀漢政亡國破,君臣俱虜,江山易主。

而可憐可悲的是三軍將士正浴血奮戰中忽接皇帝降詔無不痛哭失聲。

姜維率領的守劍門將士無不以劍斫石,其實何如就舉旗反叛拚死一搏勝敗仍未可知,而何須屈身偽降以圖後舉復國?天下人唯有忠臣之病忠是不可藥救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蜀漢四相除了諸葛亮以外,還有哪另外三個人?

一說蜀漢丞相,大家想到就是諸葛亮,但是還有蜀漢四相這一說法,蜀漢四相就是:諸葛亮、蔣琬、董允、費褘。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