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虎步關右的夏侯淵為何被老兵黃忠給一刀弄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曹操稱夏侯淵,虎步關右,所向無前,其能力並不在五子良將之下,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虎步關右的名將,為何卻在年過半百之後,馬失前蹄,命喪定軍山,死在一個老頭之手?

對於夏侯淵的死,基本是沒有爭議的,不管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的記載都說他是被黃忠砍死的。

《三國志》中是這樣說的。

當時,夏侯淵和張郃同守漢中,劉備率兵前來攻伐並派遣黃忠和法正迎戰夏侯淵。

戰鬥結果是夏侯淵中法正「反客為主」之計,被黃忠所殺。

《三國志》僅用幾行字描寫這場戰鬥的經過,對於夏侯淵的死同樣以「淵遂戰死」四字略過,反而在黃忠和法正的傳記中記載此戰的篇幅較多。

這恐怕是因為就如此之結局對於夏侯淵這位魏國名將而言,實在是有所不公吧?說「造化弄人」也罷,總之陳壽仍力求真實地記錄。

當然,在《三國演義》里的記載就豐富多了。

《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黃忠逼到定軍山下,與法正商議。

正以手指曰:「定軍山西,巍然有一座高山,四下皆是險道。

此山上足可下視定軍山之虛實。

將軍若取得此山,定軍山只在掌中也。

」忠仰見山頭稍平,山上有些少人馬。

是夜二更,忠引軍士鳴金擊鼓,直殺上山頂。

此山有夏侯淵部將杜襲守把,止有數百餘人。

當時見黃忠大隊擁上,只得棄山而走。

忠得了山頂,正與定軍山相對。

法正曰:「將軍可守在半山,某居山頂。

待夏侯淵兵至,吾舉白旗為號,將軍卻按兵勿動;待他倦怠無備,吾卻舉起紅旗,將軍便下山擊之:以逸待勞,必當取勝。

」忠大喜,從其計。

淵分軍圍住對山,大罵挑戰。

法正在山上舉起白旗;任從夏侯淵百般辱罵,黃忠只不出戰。

午時以後,法正見曹兵倦怠,銳氣已墮,多下馬坐息,乃將紅旗招展,鼓角齊鳴,喊聲大震,黃忠一馬當先,馳下山來,猶如天崩地塌之勢。

夏侯淵措手不及,被黃忠趕到麾蓋之下,大喝一聲,猶如雷吼。

淵未及相迎,黃忠寶刀已落,連頭帶肩,砍為兩段。

黃忠斬了夏侯淵,曹兵大潰,各自逃生。


可以看出,演義在竭力渲染黃忠的武勇和法正的智謀,而這一場戰爭也被霸氣十足地稱為「定軍山大捷」。

甚而在京劇中還有「定軍山」這麼一出,象徵的就是馬到功成的成就感。

就連夏侯淵的死也為了作為襯托而悽慘的多,被黃忠一刀砍為兩半,死無全屍不說,最後竟被棄屍荒野,任野狗啃食,不亦悲乎?

這便是夏侯淵的痛苦,導致痛苦的又是生平最為失敗的一戰,令人嗟嘆之餘不由產生疑問:一代名將為什麼會失敗至如此地步?

按照《三國志》的客觀嚴謹描述,夏侯淵跟隨曹操東征西討,由他指揮的軍隊每戰皆捷,「虎步關右,所向無前」。

而且,每次戰役之後,夏侯淵都「收其糧谷以給軍士」,「傳饋相繼」。

意思是把所得糧草分給士兵享用,傳遞糧食互相供給,這至少說明夏侯淵是一名愛護士卒的統帥。

話說回來,這一次定軍山之役,倘若不是黃忠把下山俯衝的作戰命令,執行得有聲有色,則劉備能不能獲勝,大有問題。

因此,劉備立刻把黃忠由「討虜將軍」升為「征西將軍」。

黃忠與劉備的關係,也慢慢地比得上關、張二人與劉備的關係了。

京劇之中的《定軍山》,詞兒好。

它使得黃忠的英名,為將近兩千年後的現代中國人所家喻戶曉(美中不足的是:把黃忠描寫成主將。

他當時不是主將,主將是劉備自己)。

劉備一生打過了不少次的仗。

真正是由他本人指揮所打勝的,次數不多。

這一次定軍山之戰,是最精彩的一次。

赤壁烏林之役,負責指揮主力(孫軍)的,是周瑜。

後來,攻破劉璋的雒縣是圍了很久才攻破的。

在成都,並未破城,是劉璋自己開城投降。

早年,幫陶謙守郯城,守住了。

那只是與曹操的一次小接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明明病死被三國演義寫成被敵將殺死的五大名將

《三國演義》,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在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是最接近史實的一部著作。但,小說終究是小說,其中很多的情節是羅貫中先生杜撰的,其中有幾位名將,羅貫中先生在《三國演義》中賦予了他們更加...

如果單憑實力,黃忠能殺得了夏侯淵嗎?

夏侯淵是漢末三國曹魏名將,他是曹操手下極具軍事統帥能力的大將之一,不僅如此,夏侯淵武藝高強,戰鬥力強悍,武藝躋身一流名將,一點問題也沒有。漢中之戰,如果正面交戰,夏侯淵會敗給黃忠嗎?如果單憑實力...

黃漢升陣斬秒才,法孝直奇畫策算

黃忠定軍山斬殺夏侯淵的故事大可謂耳熟能詳,在三國演義中定軍山選段採用了大量的景色,人物描寫,互相襯托,相輔相成,可謂是生動活潑。這在關羽戰長沙之後使黃忠又上升了一定的知名度。在三國演義中史稱定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