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 |中國古代經典家訓(二):帝王先賢寫給子孫的書 家風好教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揚揚導讀】中國家庭教育,在幾千年傳統文化的承傳中,是一個重要的支撐。

家道的力量,良好的家風,帶來的是家族的繁榮,社會的和諧和長治久安。

古聖先賢到帝王將相,文人墨客,乃至平民百姓,都十分重視家訓。

尤其帝王將相和先賢哲人為後代子孫所立的立身處世之道,帶來深遠的影響。

唐太宗《誡皇屬》:帝王家訓

【作者】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祖籍隴西,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年號貞觀。

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並開疆拓土,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並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終於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故事】

在歷代家訓中,帝王家訓占有特殊位置,其代表作之一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誡皇屬》。

太宗非常注重對皇子們的教育,經常告誡後代,應當遵守道德規範,加強道德修養,掌握治國之道。

在《誡皇屬》中,唐太宗告誡皇屬們說:"朕即位十三年矣,外絕游觀之樂,內卻聲色之娛。

汝等生於富貴,長自深宮。

夫帝子親王,先須克己。

每著一衣,則憫蠶婦;每餐一食,則念耕夫。

至於聽斷之間,勿先恣其喜怒。

朕每親臨庶政,豈敢憚於焦勞。

汝等勿鄙人短,勿恃己長,乃可永久富貴,以保貞吉,先賢有言:逆吾者是吾師,順吾者是吾賊。

不可不察也


"

唐太宗以自己勤勉政事為例,告誡"生於富貴,長自深宮"的皇屬克制自己,珍惜財物,不可奢侈,每穿一件衣服、吃一頓飯,都不要忘記蠶婦農夫的辛勤

在聽聞決斷的時候,不要先入為主,任憑自己的喜怒,要謙虛、善於聽取不同意見,不要因為別人有短處就鄙視他們,也不要因為自己有優點就恃才而驕,要把敢於反對你的人當作老師,把逢迎你的人視為賊子。

只有這樣才能夠永久富貴,貞正吉祥。

【圈點】

太宗對皇屬都有如此嚴格要求,"貞觀之治"的出現就自然而然了。

包拯家訓:三十七字

【作者】

包拯(999?1062),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字希仁。

北宋名臣。

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

嘉裕六年(1061),任樞密副使。

後卒於位,諡號"孝肅"。

包拯做官以斷獄英明剛直而著稱於世,有"包公""包青天"之美譽。

【故事】

包拯以公廉著稱,剛直不阿,執法如山。

他在晚年為子孫後代制定了一條家訓,云:"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

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

這則家訓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豎於堂屋東壁,以詔後世。

"又十四字。

"珙"者即包拯的兒子包珙。

包拯的這則家訓是他生前對子孫的告誡,並讓其子包珙刊石,豎於堂屋東壁,以照後世。

這寥寥三十七字,凝聚著包公的一身正氣、兩袖清風,雖千載之下,亦足為世人風範。

【圈點】

包拯的家訓,既是他對後人的訓誡,也是他一生的品格寫照。

歐陽修《誨學說》:教誨兒子

【作者】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後人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一起被世人稱為"唐宋八大家"。

【故事】

歐陽修4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對他的教育很嚴格。

為節減開支,母親用蘆葦、木炭作筆,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歐陽修認字。

母親還經常用古人刻苦讀書的故事來啟發他。

因此,成為文學家後的歐陽修在家訓中希望兒子能繼續養成讀書的習慣,並從書中學會做人的道理。

於是他在教導二兒子歐陽奕努力學習時寫下《誨學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

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他教誨兒子努力學習,以不斷提升自身修養。

【圈點】

歐陽修以"玉"喻"人",誨學有道,可謂金玉良言。

一代文豪歐陽修

袁采《袁氏世范》:垂諸後世

【作者】

袁采,生年不詳,卒於1195年,字君載,信安(今浙江常山縣)人。

隆興元年(1163年)進士,後官至監登聞鼓院,掌管軍民上書鳴冤等事宜,即負責受理民間人士的上訴、舉告、請願、自薦、議論軍國大事等方面給朝廷的進狀。

淳熙五年(1178),任樂清縣令,為官剛正。

著有《政和雜誌》《縣令小錄》和《世范》三書,今只有《世范》傳世。

【故事】

袁采自小受儒家之道影響,為人才德並佳,時人贊稱"德足而行成,學博而文富"。

步入仕途後,袁采以儒家之道理政,以廉明剛直著稱於世,而且很重視教化一方。

在任樂清縣令時,他感慨當年子思在百姓中宣傳中庸之道的做法,於是撰寫《袁氏世范》一書用來踐行倫理教育,美化風俗習慣。

《四庫全書提要》曰:"其書於立身處世之道反覆詳盡,所以砥礪末俗者極為篤摯,明白切要覽者易知易從,固不失為《顏氏家訓》之亞也。

"《袁氏世范》共三卷,分睦親、處己、治家三門。

這本書的論述不同於一般著述,其語頗有見地,且深入淺出,極具趣味,極易領會和學習,娓娓道來,如話家常,所以又稱《俗訓》。

書中有許多句子十分精彩,如"小人當敬遠""厚於責己而薄責人""小人為惡不必諫""家成於憂懼破於怠忽""黨人不善知自警"等等。

《袁氏世范》傳世之後,很快便成為私塾學校的訓蒙課本。

歷代士大夫都十分推崇該書,都將它奉為至寶。

【圈點】

《袁氏世范》是中國家訓史上與《顏氏家訓》相提並論的一部家訓著作,時人評此書"行之一時,垂諸後世也"。

時至今日,《袁氏世范》不僅在中國仍受重視,而且在西方漢學界也頗受青睞,並有譯本。

《袁氏世范》可謂真正做到了"垂諸後世""兼善天下",成了"世之范模"。

朱柏廬《朱子家訓》:家喻戶曉

【作者】

朱柏廬(1627?1698),名用純,字致一,明末清初江蘇崑山縣人。

著名理學家、教育家。

因敬仰晉人王裒"攀柏廬墓"之義,故自號柏廬。

著有《治家格言》(即《朱子家訓》)、《愧訥集》《大學中庸講義》等。

【故事】

清順治二年(1645年),朱伯廬的父親在守崑山城抵禦清軍時遇難。

朱柏廬侍奉老母,撫育弟妹,播遷流離,備極艱辛。

他始終未入仕,一生教授鄉里,向學者授以小學、《近思錄》等,曾用精楷手寫數十本教材用於教學。

他潛心治學,以程、朱理學為本,提倡知行並進,躬行實踐。

平生精神寧謐,嚴以律己,對當時願和他交往的官吏、豪紳,以禮自持。

他與顧炎武堅辭不應康熙朝的博學鴻儒科,後又堅拒地方官舉薦的鄉飲大賓,與徐枋、楊無咎號稱"吳中三高士"。

所著《朱子家訓》是其代表作,全文五百餘字,內容簡明賅備,文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問世以來,不脛而走,成為有清代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經典家訓。

其中一些警句,如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等,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義。

【圈點】

《朱子家訓》全文雖只有506字,卻集儒家做人處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義博大精深。

李毓秀《弟子規》:家訓、家風好教材

【作者】

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潛,號采三。

山西省新絳縣龍興鎮周莊村人,生於清代順治年間,卒於雍正年間,享年83歲。

清初著名學者、教育家。

【故事】

李毓秀的人生經歷平實,性情溫和豁達,因而缺少傳奇故事。

年輕的時候,李毓秀師從同鄉學者黨冰壑,遊學近20年。

科舉不中後,就放棄了仕進之途,終身為秀才,致力於治學。

精研《大學》《中庸》,創辦敦復齋講學。

來聽課的人很多,門外滿是腳印。

太平縣御史王奐曾多次向他請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學,被人尊稱為李夫子。

他根據傳統對童蒙的要求,也結合自己的教書實踐,寫成了《訓蒙文》,後來經過賈存仁修訂,改名《弟子規》。

《弟子規》共有360句、1080個字,三字一句,兩句或四句連意,和仄押韻,朗朗上口;全篇先為"總敘",然後分為"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七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

《弟子規》淺顯易懂,押韻順口,文風樸實,說理透徹,可謂諄諄教誨,循循善誘,在我國清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響。

清代後期成為廣為流傳的兒童讀本和童蒙讀物,幾乎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響。

【圈點】

《弟子規》看似一本不顯眼的小書,實際上匯集了中國至聖先賢的大智慧,是自古以來家風、家訓的好教材。

_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古代十大經典家訓

從先秦到明清,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家訓可謂汗牛充棟,有些堪為經典,國人家喻戶曉。我們從中遴選出十份家訓羅列如下。這些家訓出自各色人等之手,既具有很廣泛的代表性,又是經典中的經典。1·周公的《誡伯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