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家風家訓你知道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家風,又稱門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多年來形成的傳統風氣、風格和風尚,承載著一個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文化氛圍、理念、價值觀和人生觀等,這些建構成一個家庭或家族獨特的特色。

解讀歷史,不難發現,許多長盛不衰、地位顯赫的家庭家族,度會有各自興旺發達的秘訣——家訓,又可稱為家風,它貫穿於整個家庭或家族輝煌的始終。

下面是古典家風家訓十則:

1.《誡伯禽書》

周成王親政後大封諸侯,他將魯地封給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誡兒子說:「你不要因為受封就怠慢、輕視人才。

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輔佐大王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輕賤的了。

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來,握著散發接待賓客,吃頓飯要多次停下來,唯恐怠慢賓客。

」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周公的諄諄教誨,可謂用心良苦。

2.《誡子書》《誡外甥書》

諸葛亮46歲得子諸葛瞻,他寫給兒子和外甥龐渙的兩封家書被稱為《誡子書》和《誡外甥書》。

《誡子書》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誡外甥書》曰:「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疑滯。

……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

若志不強毅,意氣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不庸,不免於下流。

3.《命子遷》

司馬談學富五車,後來做了漢武帝的太史令,通稱太史公,掌管天時星曆,還職掌記錄,搜集並保存典籍文獻。

他在臨死前拉著兒子司馬遷的手,邊哭邊囑咐,這就是《命子遷》。

他希望死後,兒子能繼承自己的事業,更不要忘記撰寫史書,並認為這是「大孝」,「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

4.《顏氏家訓》

顏之推提倡學習,反對不學無術;主張「學貴能行」,反對空談高論,不務實際等。

《顏氏家訓》講如何修身、治家、處世、為學等,如:「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

」「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

」「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與瞑目而無見者也。

5.《誡皇屬》

唐太宗李世民在《誡皇屬》中,以自己勤勉政事為例,告誡皇子們「生於富貴,長自深宮」。

在聽聞決斷時,不要先入為主,任憑自己的喜怒,要謙虛、善於聽取不同意見,不要因別人有短處就鄙視,也不要因自己有優點就恃才而驕,要把敢於反對你的人當作老師,把逢迎你的人視為賊子。

只有這樣才能夠永久富貴,貞正吉祥。

6.《包拯家訓》

包拯晚年為子孫後代制定了一條家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

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即包拯兒子)刊石,豎於堂屋東壁,以詔後世。

7.《誨學說》

歐陽修4歲喪父,母親對他的教育很嚴格。

為節省開支,母親用蘆葦、木炭作筆,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歐陽修認字。

歐陽修在家訓中希望兒子能繼續養成讀書的習慣,並從書中學會做人的道理。

於是歐陽修在教導二兒子歐陽奕努力學習時寫下《誨學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

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

8.《袁氏世范》

袁採為人才德並佳,時人贊稱「德足而行成,學博而文富」。

在任樂清縣令時,他感慨當年子思在百姓中宣傳中庸之道的做法,於是撰寫《袁氏世范》一書用來踐行倫理教育。

書中佳句如「小人當敬遠」「厚於責己而薄責人」「小人為惡不必諫」「家成於憂懼破於怠忽」「黨人不善知自警」等。

9..《朱子家訓》

朱柏廬是著名理學家、教育家。

他一生教授鄉里、潛心治學,《朱子家訓》全文僅506字,卻集儒家做人處世方法之大成。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等在今天仍有教育意義。

10.《弟子規》

李毓秀是清初著名學者、教育家。

他根據傳統對童蒙的要求,結合自己的教書實踐,寫成《訓蒙文》,後經賈存仁修訂,改名《弟子規》,看似一本不顯眼的小書,實際上匯集了中國至聖先賢的大智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古代十大經典家訓

從先秦到明清,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家訓可謂汗牛充棟,有些堪為經典,國人家喻戶曉。我們從中遴選出十份家訓羅列如下。這些家訓出自各色人等之手,既具有很廣泛的代表性,又是經典中的經典。1·周公的《誡伯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