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武成王廟說開——呼喚尚武精神的回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司馬法》有雲「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但是很多人只記得前面一句,但很多人都會有意無意的忘卻後面一句,在我看來,現在後面的一句才是我們更應放在首位的。
翻開世界歷史,你會發現那些屹立在世界民族巔峰的民族,無不是以尚武聞名,尚武精神為這些民族的強盛提供了推動力。
中國古代史也是如此。
正是秦人的尚武精神,才使得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秦軍東出函谷掃六國;正是漢朝人的熱血沸騰,才最終「封狼居胥、燕然勒石」,但有龍城飛將在,胡馬不敢度陰山!
大唐也是擁有強烈的尚武之風,滅東、西突厥,平定薛延陀,征高麗而建功於域外,耀中華國威以懾四夷。
正是這種尚武精神,使得大唐盛世威伏萬邦。
大唐文人都有「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的英雄之氣;有是「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的視死如歸;有「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這種人生價值追求;有「獨立揚新令,千營共一呼」的整肅軍威;有「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的唯我獨大。
唐德宗時期更是比照祭祀孔子的文宣王廟,設置同樣規格的武成王廟,以武成王姜尚為主祭,設立武安君白起等武廟十哲,同時陪祭古之名將六十四人,每年按時祭祀。
但是,從宋朝開始,這種尚武精神就逐漸開始泯滅,宋朝皇帝對武將的不信任和抑制防範,對一些名將的迫害,使得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從軍,文人投筆從戎的現象越來越少,從軍熱情慢慢消亡,也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越來越多的遊牧民族開始踏足中原,開始侵削華夏民族的脊樑。
可以說從宋朝開始,民族的熱血就開始慢慢冷卻,尚武精神開始慢慢潛藏,文人的血性開始被閹割,武將的榮耀也開始褪色,軍士地位在下降,宋朝時候開始在給士兵刺字文身,到後來甚至出現了「好男不當兵」的說法,沒有男兒當兵衛國,怎有和平安寧的生活?難道真的要等到出現「十四萬人齊卸甲,更無一人是男兒」的局面麼?
呼喚尚武精神的回歸,不是要以武犯禁,而是要打破禁錮精神的枷鎖。
那時的我們不會威脅別人,但是我們可以說出那句鏗鏘有力的話語「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我是公子皇鋣,接下來將會陸續解讀武廟中的各位名將,還請多多點讚多多關注,探討交流!)
宋太祖趙匡胤為什麼看不起武聖關羽?
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曾說過這樣一則故事,說有一次趙匡胤到武成王廟去看歷代名將,覺得很不爽,於是就讓白起、張飛等人在內的22位名將集體「下崗」了,將他們都搬了出來。趙匡胤的理由是,白起這樣連降...
你以為武廟裡供奉的一直是關羽麼?那你就錯了
中國的武廟始於唐玄宗。唐朝開元十九年,唐玄宗為了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設置了武成王廟,以周朝太師、軍師姜子牙(武成王)為主祭,以漢初三傑之一張良為配享,並輔以歷代名將諸葛亮、白起等十人,即武廟十哲。
與文廟相對的武廟是怎麼回事,歷史上姜太公因何被封武聖人?
文廟,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是紀念和祭祀我國偉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廟建築,在歷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稱作文廟、夫子廟、至聖廟、先師廟、先聖廟、文宣王廟,尤以「文廟」之名更為普遍,是儒教徒活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