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聘:曹操留給孫權的一劑毒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猛將傳|文聘:曹操留給孫權的一劑毒藥
▼
說張遼是虎,大家都可以認同(「古之召虎」);說文聘如犬,有些朋友搞不懂:其實這個「犬」一點也不比「虎」遜色,反而卻比「虎」更會「守護扶內」;也就是說,文聘非但一樣挫敗過孫權,「奪吳之氣」,且在內政上也有上佳的表現,這一點也是「犬」與「虎」之間的區別。
張遼一生的功績很大部分都是在東部的淮南地區,巔峰時期就是「合肥——逍遙津」之戰。
故事大家也很清楚:在兵力對比七千對十萬的情況下,張遼主動出擊,率八百「敢死隊」迎頭打了孫權一下。
當時的情形不亞於小說描述的「七進七出長坂坡」,其實當初趙雲「救主扶孤」是真,但「幾進幾出曹營」沒有考證(大致也不大可能);但張遼幾番進出「吳營」是有明白記載的(小說張冠李戴的事情很多,後面還要講到)。
這樣一來,吳軍也就沒有了銳氣,攻擊也就不了了之,但偏在撤離的時候又遭到張遼的趁勢追擊,非但大敗,連他們的「頭頭」——孫權——也差一點當了俘虜。
就是曹瞞自己後來親自到了當初發生戰役的現場也嗟嘆不已。
這種「飛蛾撲火弄翻燈」般轟轟烈烈的戰鬥當然令人大呼「過癮」,所以張遼的成就位列『五子』之首」也是名至實歸的。
可我們這裡要說的文聘卻只在「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裡面(《三國志》),似乎不過是個二流的角色(常規認識),但他的表現卻一樣的驍勇果敢,智勇兼備(只是處理同一問題的方法和張遼不一樣而已)。
先從劉表,後從曹操,名將文聘一直是鎮守一方
我們先來看一下文聘的前期歷程:本來是荊州劉表的大將,鎮守荊北。
曹瞞南下荊州時,劉琮投降,文聘也歸降曹瞞。
文聘歸降的時候是極有表現的,首先他不是象別的荊州投降派那樣「迎曹」之態趨之若鶩,而是最後一個報導;其次,他因為「為將而失地」而惶恐唏噓不已。
這種表現是為曹瞞所欣賞(別的荊州投降派的表現都十分的「噁心」,大致受到曹瞞欣賞的除了文聘就只有一個蒯越了)。
於是阿瞞以厚禮招待文聘,又以軍隊授予文聘(這舉措是一種相當信任的表現),令他與曹純往追劉備(曹純就是傳說中曹營精銳「虎豹騎」的第一任首領)。
赤壁之戰之後,曹瞞北還,便任命文聘為江夏太守,讓他典掌曹魏軍隊,委以邊防之大事(江夏與吳接壤,數受孫吳侵擾),賜爵關內侯。
後轉輾江漢,數有戰功(攻討關羽於尋口;漢津攻擊關羽的輜重,焚燒其戰船),至曹丕即帝位,文聘進爵長安鄉侯,假節。
以上就是文聘的早期的事情,我們發現在很多地方文聘和早期的張遼的表現都很搶眼,立身也差不多:都是「降將」;一為曹瞞所用即大為信任(起碼錶面上),委以兵事。
所不同之處在於:張遼跟隨曹瞞日久,戰功早立,其功多為險急(所謂富貴險中求);文聘較低調持重,但內治政績彰顯(即文治武功並重),記得陳壽評曰:「文聘鎮衛州郡,並著威惠」。
我這裡先說說文聘的軍功,說戰功就先說說文聘鎮守的地方「江夏」。
江夏這個地方是個「港口城市」,曾為吳軍所破(還是劉表那年頭),但孫權擊破並沒有占據。
不占據的理由大致是:1、這個地方在江北,聯絡起來不方便;2、南臨江,北向廣陸,不利於吳軍防守(三面受敵,孤軍飛地,的確不利),所以吳軍放棄是有理由的。
但此「理由」對於曹魏就不一樣了,這正是一個良好的「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地(同樣一座地理城市可以對不同勢力產生決然不同的軍事價值,這個是常識,比如「漢中」,曹瞞謂之「雞肋」,劉備志在必得)。
這個地方以曹瞞向來的「任人唯親」的秉性,卻委之於文聘,可以說是莫大的信任。
當然這其中的原因細掰下來也是很順理成章的事情:首先文聘是本地人;其次文聘的官也無非一地之守(荊州總長官是曹仁);再次,文聘當初的表現還是OK的。
而文聘在江夏的表現,我概括下來就是:進退有據。
這個觀點即便如他的對手孫權也這麼認為,原話忘了,大致意思是「這個人(文聘)是當初曹瞞親自指派的,有忠義之心,有點真本事,和他交手要做好苦戰的準備!」
如果張遼的巔峰手筆是「合肥之戰」的話,那麼文聘最出彩的軍事行動就是「江夏(石陽)保衛戰」。
故事有多個版本,記述的出入不大,只是這個故事在《演義》里似乎沒有出現,卻被陰差陽錯得搬到諸葛身上了,其實「石陽之戰」確實應該算是一次成功的「空城計」。
事件發生應該是在黃初7年,孫權領數萬之眾進擊江夏,並包圍之。
據《魏略》記載(應該是):其時正下雨,大軍壓境,江夏城防崩壞;又事出突然,鄉民四散於郊外不及修防布置。
其情形不亞當年「張遼合肥之時」,文聘初時也舉足無措,但很快就冷靜下來,分析了敵我的形式,認為「只有隱潛默守才可以令孫權因懷疑而卻步」,於是索性命令:全城的人都藏起來,連自己也高臥不起。
孫權一看這架勢,頓時摸不著頭腦。
孫權的考慮是這個樣子的:文聘素以忠義聞名,駐防此地也日久;現在看到我們來攻擊他,他卻既不布防,也不出戰,看來是有陰謀!沒有陰謀最起碼是有後援,所以才會如此一幅高枕無憂的姿態!既然有陰謀,那麼如果打的話自己難免吃虧,所以引兵退去。
文聘聞訊,立即組織人馬追擊,遂大破吳軍而還,事後「增邑五百戶,並前共計千九百戶」。
整個事件果然夠「跌宕起伏」。
首先第一印象就是:這其實就是典型的「空城計」,先明示以弱,令敵疑惑;後不失時機還追擊了一下,這個恐怕要比《演義》里諸葛的「空城計」要高明得多(《演義》里司馬善疑,孫權卻是個平時蠻豁得出去的人物);其二就是和當初「合肥之戰」的相似形式下(以弱對強,軍心不穩,事有突然),張遼和文聘卻採用了絕然不同的應付策略:張遼以出奇制勝,折敵鋒銳以安軍心;而文聘卻採取疑兵之計,韜晦惑敵以懈敵戰意。
當然前者驚險很多,自然成就的名聲也響亮;但文聘所採用的卻是穩妥的計謀,這或許與其本人嚴謹持重的性格有直接的關係。
但無論如何,這也抹煞不了文聘的將略,一個問題當然不會僅有一種解決的辦法;同時我們也不得不佩服曹瞞得用人手法:對付東南方面,一劑「猛藥」(張遼);一劑「溫藥」(文聘),大致孫權就是在這兩劑「藥」里混完了他「北略工程」中的前半輩子(當然曹氏父子還有個偏方:臧霸)。
以上是文聘的為將之略,但「犬將」者,還要表現於「守戶」治理上取得成績。
這個在史書上無明確具體的記載(反正我不知道),但又有這麼一個記載卻一樣以為佐證:「嘉平中,譙郡人桓禺為江夏太守,為人清儉,有威惠,其名聲僅亞於文聘」。
若將後人比前人,前人自有過人處,比如西蜀的陳到,時人稱其為「亞子龍」,陳到一個「亞子龍」可為「永安都督」(前任為李嚴),一個真「子龍」倒反被人懷疑「沒真本事」「沒地位」,實在讓人笑話。
諸葛亮雖未使過空城計,但魏蜀吳三國都曾有人使過一次!
《三國演義中》中寫道:蜀軍街亭失利,諸葛亮退守西城,司馬懿率大軍直奔西城,而此時諸葛亮手下兵少,逃又逃不及,眾人大驚失色。卻見諸葛亮十分淡定地命令大開城門,餘人偃旗息鼓,然後攜二童子於城樓撫琴。...
三國是誰巧施空城計,既不是趙雲,也不是諸葛亮,而是另有其人?
空城計的故事基本是婦孺皆知,說的是諸葛亮擺空城計撫琴輕撫羽毛扇就把讓司馬懿退兵了。其實,這只是戲劇里的傳說,還有人說哪是諸葛亮擺的空城計,那是趙雲的主意。其實,這只是傳說後的故事。三國真正巧施空...
此人是劉備錯過的大將,數次擊敗關羽,連孫權都拿他沒有辦法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劉備一生是幸運的,因為27歲起兵,奮戰數十年,將近60歲還成為一代帝王。同時,劉備又是不幸的,數次有機會占據地盤,數次錯過很多賢才,導致他早期一直顛沛流離,一統三國而無望。在劉...
空城計的真正發明人,連關羽和孫權都無奈的曹魏大佬
歡迎關注興替鏡公眾號xingtijing,更歡迎大家把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以評論方式給我們留言,我們將篩選有代表性的問題詳盡解答成文章(404問題除外,你懂的),讓30萬愛好趨同的人感受到你的腦洞。...
他見了曹操泣不成聲,曹操說你是真正的忠臣啊
在劉琮投降之後, 曹操拿著荊州官員的花名冊進行封賞,以安撫人心。曹操一口氣連封了十四個侯,荊州其餘大小官員雨露均沾,紛紛感恩戴德,其中唯獨少了一個叫文聘的人,稱自己有罪,等待發落。曹操很納悶,這...
在荊州時劉備錯過了一位大將,導致關羽敗走麥城
劉備之所以能夠從一個織席販履的社會底層人物變為建立帝王霸業的君主,很大的原因就是他一向禮賢下士,有很多的賢才輔佐。比如文有諸葛亮、龐統、法正等人為他出謀劃策,武有五虎上將為其衝鋒陷陣。但是,在劉...
他曾是劉表舊將,用空城計退敵,此戰之後孫權多年不敢再犯
前兩篇小編描述了張遼的生平和笮融與劉繇之子的相關故事。今天依舊從正史出發,結合裴松之的註解來看看漢末劉表麾下的一員大將。這位將領在曹操襲擊荊州後被迫投降,但卻備受曹操禮遇,在接下來的戰鬥中持續發...
此人兩度擊敗關羽,空城計嚇退孫權,卻是個非著名將軍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三國時期的曹魏將領,數不勝數,有的因為參與重大戰役並立下奇功而成為一代名將。有的則常年鎮守一地,雖力保城池不失並偶有閃光之處,卻因為歷史記載匱缺的緣故而被後人所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