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驚天妙計被識破,結局閃瞎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古代有很多足智多謀的人物,其中諸葛亮因為《三國演義》的巨大影響力,成為忠義和智慧的化身,最為國人熟知和景仰。

自從二十七歲被劉皇叔三顧茅廬出山以來,諸葛亮一生經歷戰陣無數,設下妙計奇謀更是不可勝數,除去火燒博望、火燒新野、火燒赤壁這三把火廣為人知外,空城計更是由於驚險刺激、勝負懸殊,影響深遠而被後人津津樂道。

空城計,嚇退敵軍十萬之眾,可謂是驚天妙計!

時常在想,戰場瞬息萬變,如果諸葛亮空城計被識破,他的結局會怎樣?他一直為之奮鬥、為之嘔心瀝血的蜀漢結局又會怎樣?

當時諸葛亮派遣沒有實戰經驗的馬謖把守戰略要地街亭,結果幾個照面之下,就被魏軍主帥司馬懿殺的大敗虧輸,最後兵敗逃竄,把諸葛亮親自鎮守的西城縣暴露在敵軍的十五萬鐵騎之下。

諸葛亮深悔錯用馬謖之際,卻並不慌張,而是妥善安排歸路,說話之間司馬懿已帶領大軍蜂擁而至,來到城前,一時間殺氣騰騰,西城危在旦夕!

此時城中只有二千五百兵,近乎空城,但是諸葛亮卻令城門大開,率兩小童在城樓上焚香鼓琴,雖是面帶微笑,卻是胸藏十萬甲兵,把司馬懿和十五萬魏軍看得如同土雞瓦狗!

司馬懿害怕城中藏有伏兵,急忙撤退,結果諸葛亮憑藉一座空城,不費一兵一卒,從容退出,從此成就《三國演義》這本小說中的一段佳話。

後人讀書到此,往往有些懷疑,司馬懿統兵十五萬,到了一個小小的西城前,為何不一鼓作氣,破城而入呢?

演義中明寫司馬懿怕中埋伏,有人便說可以大放弓箭,不費吹灰之力便可將西城攻下,最少可把諸葛亮射死,為魏國除去一個心腹大患。

這些看官大概是還記得張藝謀拍攝的《英雄》吧,片中秦軍萬箭齊發、遮天蔽日,場面之壯觀讓人心生震撼!

但個人認為,魏軍這種萬箭齊發的可能性很小。

首先西城是一座空城,弓箭只能殺傷對方有生力量,卻不能射破城牆,人家既然四門大開,你再多弓箭就只能是一拳打在棉花上,有力無處使。

再說單獨射殺諸葛亮,這倒是有一些操作性,不過前提是在司馬懿同意之下,最好派遣幾個神箭手,一舉將諸葛亮狙殺。

但一來司馬懿迷惑於諸葛亮的疑陣,分分鐘害怕自己陷入埋伏,戰場上,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勝利,他既然認定諸葛亮有埋伏,那還不趁早撤退,難道要留下來被他殲滅嗎?要知道諸葛亮的足智多謀之前可是讓他和魏軍吃盡了苦頭!

退一步講,假如司馬懿不顧大軍安危,突然下令眾軍射殺諸葛亮,我相信諸葛亮也早有應對之策。

首先書中寫道,城中還有兩千五百兵,諸葛亮能把這些兵士留在身邊,其中肯定不乏能征善戰之將,視死如歸之士,調撥幾人守護在城樓之下保護自己豈不是人之常情?

如果魏軍有所動作,這些將士必能救諸葛亮於城下,你們覺得對嗎?

還有人說,司馬懿早已識破空城計,只是擔心魏主猜忌才故意留下諸葛亮不殺,多少有點「養寇自重」的意思吧。

大致分析以下當時情況,司馬懿要立功以表達自己對魏主重用的感激,又怎麼會臨陣縱敵呢?

至於他擒下或殺掉諸葛亮,魏主會擔心他功高震主更是想當然了,雖說諸葛亮是蜀漢重臣,捉住他當然能讓蜀漢朝野震動根基動搖,但是司馬懿若想短時間內滅掉蜀漢則難度極大,當時費禕、楊儀、姜維、魏延、馬岱等一眾文武都還健在,自保之力還是有的。

所以,司馬懿攻不破蜀漢就立不下不世之功,魏主拿他易如反掌;如若他僥倖打下蜀漢,因魏主早就對他提防,參看後來因破蜀而身亡的鄧艾,身死功消就是他必然的歸宿和下場。

現在假設一下,如果司馬懿識破空城計,號令之下十五萬魏軍一擁而上沖向西城,那麼諸葛亮會有什麼結局?

縱觀諸葛出身和志向,他斷然不會向竊漢自立的曹魏投降以乞命,那麼他的選擇大概只有殺身以殉國這一條路了。

其實根據《三國演義》上的記載,足智多謀、算無遺策的諸葛亮又怎會輕易落到戰敗身死的地步!

連他的對手司馬懿都說過「亮平生謹慎,不曾用險。

」,事實就是諸葛亮在大敵當前之際其實早就想好了萬全之策!

依照諸葛亮謹慎周全的性格特點,一定會事先挖好逃生地道,魏軍衝鋒之際,就是孔明脫身之時。

一旦諸葛亮奔回漢中,便會重整旗鼓再練精兵,誓與竊漢自立的曹魏大戰到底!

所以諸葛亮設下空城計之時,早已考慮周全,不管司馬懿能不能識得破,他都已經立於不敗之地,這才是《三國演義》所要表達的,你覺得這樣說有道理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