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亂世的十大勢力之一 何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何進在妹子當上皇后之後,他順理成章的當上了國舅爺,在漢朝以國舅為首的外戚是一支很強的力量,雖然呂后之亂以後,真正開始了異姓不王的時代,但是外戚雖然不能稱王,其權力卻一直沒有得到有效地約束,在東漢末年反而急劇膨脹。
何進就是這麼個例子。
兄憑妹貴,他一路上從郎中、中郎將、河南尹做上來,恰逢黃巾之亂,何進被拜為大將軍,任用漢末三傑——皇甫嵩、朱儁、盧植,成功地平定了戰亂。
黃巾之亂雖然託名於宗教,其內核還是農民起義。
古往今來的農民起義,基本上只有兩個原因——刑法過酷,土地問題。
農民其實未必真的關心誰當皇帝,反正那個時代他們連被代表的機會都沒有,也不管你張大人、李大人是買的官還是憑的自己的本事,他們最關心的還是自己的切身利益——活下去。
而阻礙他們活下去的,一就是繁重的徭役加上酷刑濫罰,造成了不反是個死,反了也是個死,還不如反了搏一把的局面。
二就是土地問題,可能是政策的漏洞,也可能是官商勾結的強買強賣,導致大量的土地被圈定或者是兼并,致使大量農民沒有土地,沒有土地就等於是斷了農民的生路,這種現象成群大量的發生,就會激起民變,揭竿而起。
誰都不想造反,都是被逼到沒有辦法的份上了。
歷史有意思的就是,很多時候都是由農民起義軍拉響了一個王朝的喪鐘,但他們絕大多數都只是後來者的鋪路人罷了,沒能最終問鼎神器,唯一的例外大概就是朱元璋了。
而這次東漢的黃巾起義,很顯然不是一個意外。
不出意外,黃巾之亂最終被平定了。
平定有功的何進也走向了鼎盛時期,引起了皇帝的特別關注,而其中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皇統繼承權的問題。
靈帝有二子,一個就是少帝劉辯,他是何進的外甥,一個是後來的獻帝劉協。
雖然劉辯是皇后之子,又有大將軍何進保駕護航,當皇帝就是鐵板釘釘了,可是靈帝就是看著這小子沒點帝王的樣子,整日裡吊兒郎當(這個眼光和董卓是一樣的),就想立劉協。
但是眼看何進已經坐大,靈帝就另建了西園八校尉,任命自己最信任的宦官蹇碩為總統領,希望能夠給劉協登基保駕護航,就算是何進,也得聽蹇碩的命令。
這八個校尉中,大家記得的名字主要有三個——袁紹、曹操、淳于瓊。
他們三個誰又在此時想到了多年之後的亂世糾葛呢?世事弄人罷了。
放下他們仨,還是來看靈帝。
靈帝有了軍事力量撐腰,還是左右為難,難過來,難過去,最後難過得咽了氣。
臨死之前,託孤給蹇碩,希望他能立劉協。
蹇碩馬上封鎖了禁宮,不讓走漏半點風聲,然後宣召何進,準備斬了何進之後,就可以立劉協了。
可惜的是,一般偉大周密的計劃都是被自己人出賣的,蹇碩的一個手下是何進的老朋友,何進一到,他就衝著何進擠眉弄眼,何進當然知道他不是腦血栓後遺症,馬上明白了其中有詐,溜回了家,學司馬懿在家養病。
國不可一日無君,蹇碩沒有辦法,按照繼承法的原則,只能讓劉辯繼位了。
躲過了那陣風頭,何進準備秋後算帳。
後來名噪一時的袁紹這個時候就在何進手下打工,點子就是他出的。
袁紹的點子就是我家大門常打開,歡迎各路英傑。
袁家在士族中地位,一時間為何進召來了一堆有才能的人進了幕府,像後來在三國歷史上叱吒風雲的曹操、袁術、逢紀、荀攸、陳琳,都加入了何進的集團混口飯吃。
何進的風頭上來了,蹇碩就著急了,害怕何進找他算帳,就想著聯合所有的太監力量剪除何進。
蹇碩的計劃總是有泄密者,這一次是一個叫郭勝的人泄密,告訴了何進,何進就坡下驢,收拾了蹇碩。
後面的故事基本跟三國演義中一樣,何進聽從了袁紹的建議,想要消滅所有的宦官,卻去跟自己的皇后妹妹商量,最後來來,磨磨唧唧,消息都走漏了出去。
宦官們一想,你要逼我上絕路,我先送你見閻王,就下手把何進給宰了。
最後沒有了何進的羈絆,袁紹一夥兒倒爽快,進宮了操刀子就殺,沒鬍子的都殺了,有人沒來得及脫褲子驗明正身就歸了西。
這裡不贅述整個過程了,大家看演義都應該能夠知道,只是想分析一下何進沒能剷除宦官勢力的原因:
一、因為何進的猶豫不決,這是由剛才那個郭勝引發的。
何進和皇后一族的發達跟郭勝為首的這幫太監是有著千絲萬縷的瓜葛的,何進的弟弟何苗也勸過何進,說「我們不過是下九流的出身,能夠混到今天,還不是靠走這些太監的關係,上下打點,才能得到皇帝的眷顧。
」其實這想也想得到,大家電視劇也看得不少,新進宮的那些女官啊貴人啊妃子啊哪個不得巴結點著太監,希望他們能夠慫恿著皇帝翻自己的牌子,能侍奉一次皇帝,就意味著有機會高升一步。
比如,漢文帝的母親薄姬就只被劉邦臨幸過一次,但一次足以生下文帝,最後問鼎江山。
由此可見,太監在外戚的崛起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何進以及皇后受了太監的恩惠,所以才導致了猶豫不決。
二、因為打擊面過大。
袁紹這樣的士人集團一向見不得宦官,欲除之而後快,所以就建議連根拔。
但是太監團伙並不是鐵板一塊,比如說剛才說的蹇碩和趙忠、郭勝這些十常侍就不齊心,他們不僅不和蹇碩合謀,還把他給賣了,救了何進一命。
其次,太監里也不全是那些烏合之眾,還有不少好的,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太監呂強,黃巾之亂開始時,他和皇甫嵩就建議解除黨錮之禁,避免驅使士人集團為黃巾軍效力,如果是那樣,就勢不可擋了,如同那句俗話,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可見太監里還是有好人,有為了國家利益的人。
一竿子打死一船人,其結果是什麼呢,不是一夥兒的會被迫結成聯盟,有識之士也會被當成征討的對象。
這樣過大的打擊面就會造成整個勢力的聯合和反撲,威力還是很大的。
三、何進動搖了皇權。
這個可能是十常侍在何皇后(後來是太后)耳邊的嚼舌頭根,說「大將軍專殺左右,擅權以弱社稷」,什麼意思呢?核心意思就是何進專權,都騎到皇帝頭上去了。
想要挑撥一個母親和另外一個人的關係,無論這個人是誰,最好的方式就是說這個人要害這個母親的孩子。
更何況這個孩子還是小皇帝。
母憑子貴,何太后以及何進的一切榮華富貴都是由這個小皇帝所帶來的,如果何進的權勢已經威脅到了皇權,何太后是會不顧一切地保護自己兒子的權力,而和何進殊死搏鬥的。
因此,是宦官們的讒言也好,是何進的權勢過大也好,他確實威脅到了皇權,所以在誅殺宦官這個課題上一直無法和太后達成統一意見,最後貽誤了時機,丟掉了自己的老命。
所以說,為謀者須善斷,主意一大籮筐,但是總是左右搖擺,舉棋不定,最後肯定自己引火上身。
中國有個著名的成語,房謀杜斷,講得就是要這種配合。
何進沒做到的,「金點子」袁紹也沒能做到,最後丟了自己的地盤。
講了這麼多,也能大概看出來了,何進是前三國時代的最大權勢者,同時,他也是最初亂局的奠基者。
「金點子」袁紹終於開始出餿主意了。
在何太后數次不同意何進誅殺宦官的計劃後,袁紹建議請外援進京,打著清君側的名義,在首都外圍請請願、鬧鬧事,逼迫著太后就範。
而這些勤王的部隊里就有三國亂世的實際締造者——董卓。
在平定了黃巾之亂後,何進本來可以用他手下的人才和他的權勢,帶來一個漢室中興,可惜他的短視和猶豫不決,送掉了自己的性命,也引來了豺狼虎豹。
董卓的到來,最終成了壓死漢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理論上來說,何進算不上一路諸侯,東漢末年群雄逐鹿的局面應該始於董卓。
但是,何進握有了當時中國最高之權力和人才庫,前面列舉了很多,後來名震一時的袁紹、曹操等等現在都只是在何進底下打工。
而在大敗黃巾之後,大漢或許能出現清朝「同治中興」一般的局面。
而宦官勢力在靈帝去世之後,如樹倒了的猢猻一般,只能仰仗何進姐弟的鼻息,就算要剷除,如同曹操所說的那樣,抓社區內的賭博,幾個片警兒就足夠了,你偏偏拉來軍區的正規軍來耀武揚威,其結果無非兩種,賭徒或者四散,或者亡命一蹬腿找你出來單練,最後何進同志就在這樣的單練中犧牲了。
何進以及他的集團是最有可能改變東漢末期局面的,將後來的四分五裂之狀況扼殺在搖籃階段。
但是,何進沒有抓住這個歷史機遇,不僅沒有給東漢帶來中興,反而加速了東漢的迅速滅亡。
此人才是導致東漢王朝滅亡的罪魁禍首,曹操對其評價一語中的
我們都知道東漢歷史上曾有過六次太后臨朝,六次外戚執政。對於當時的皇帝來說,他們所面臨的情況是這樣的:在這種畸形的結構中,皇權就像是一個鼎,全靠著下面的四個支柱給撐著。哪四個支柱呢?分別是: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