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終其一生都不敢稱帝 只是因為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是為荀子之後,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是曹操統一北方的重要功臣。

荀彧自幼聰穎好學、機智過人,年少成名,被舉孝廉,起初投奔名望較高的袁紹,後來發現袁紹並非天下英雄,便離開袁紹,投奔曹操,曹操歡喜過望,稱荀彧是「吾之子房」!可見曹操對荀彧有多麼的器重。

但是後來事態的發展,並不是荀彧想像的那麼完美,以至於荀彧離奇死亡,荀彧的死,給歷史留下了很多懸疑,有說他服毒自殺,也有說他被曹操殺害,無論怎樣,荀彧在他知天命之年,離開了這個亂世。

荀彧是一位有大才的戰略家,他不同於一般的謀士,他是一個有理想,有藍圖,有抱負

的人,也正因為如此,所以他一直是曹操的首席謀士。

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讚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戰術方面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方面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荀彧本人為人正派,很有正義感,連曹操見他的時候都不苟言笑,所以,在曹操陣營里,荀彧是數一數二的,大義凜然的人物。


曹操和荀彧一直都是相得益彰,關係挺融洽,直到後面一件事的發生,直接導致他們關係破裂、荀彧死亡。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進爵國公、加封九錫,便命董昭去打探荀彧的口氣,荀彧是文官的頭,又是名門之後,所以荀彧不僅代表著文官集團,還代表著士族集團,曹操想要榮譽加身,沒有他們的支持是不行的 。

董昭說:你看曹公這麼高的功勞,完全可以進魏公、加九錫,這個事情還是你來帶頭進諫吧?荀彧當場就反駁了:(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以荀彧的聰明,不會猜不到這是曹操的意思,只是自己不方便說,讓董昭來說罷了,而荀彧也沒有將事情做絕,所以他說:這樣不好吧?當董昭的回話到了曹操耳朵里,曹操不高興了,從此就埋下了禍根。

那麼,荀彧為什麼不同意董昭的建議呢?他不是和曹操一夥的 嗎?如果《三國演義》的描述可信,那他就不叫小說了,《三國志-荀彧傳》記載:彧德行周備,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為儀表,海內英雋咸宗焉。

就是說,荀彧是一個德行兼備的人,總是以天下為己任,在東漢末年的那種亂世,他選擇了曹操,是因為在他看來,曹操才是那個匡扶漢室的人。

可以這樣說,曹操前期確實想這樣做,而且,他也這樣做了,所以,荀彧死心塌地的為他賣命,其目的就是要曹操統一全國,恢復劉家天下。

但是慢慢的,隨著曹操的野心越來越膨脹,荀彧發現不對勁了,曹操不是要匡扶漢室,而是要取漢代之啊。

如果他同意了曹操封魏公,加九錫,那就等於他違背了自己的初衷,因為封公加錫,是可以開府治事的,相當於曹操稱了國中國了,那就回到了東周列國那個時代了,荀彧想要的不是這樣的結果。

然而曹操是想要這樣的結果的, 從此他們分道揚鑣了,根本原因就是政見不和。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征孫權,讓荀彧到譙縣勞軍,荀彧到達以後,曹操乘機把他留在軍中。

封荀彧為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

曹操軍至濡須,荀彧因病留在壽春(今安徽壽縣),不久去世。

《三國志》記載:以憂薨,時年五十。

也有另一說,曹操命人送給他一個盒子,荀彧打開一看,裡面什麼都沒有,於是服毒自殺。

不管是憂慮而死,還是服毒自盡,走到人生十字路口的荀彧,堅信自己的初衷,他用自己的死,來告訴曹操,他是一個從一而終的人,致死都沒有改變自己的理想。

荀彧才能出眾,通達儒雅,有輔佐帝王的才華,他最先看到了曹氏篡位的陰謀,所以曹操終其一生都不敢稱帝,即使在荀彧死後第二年他就加封魏王,因為他知道,荀彧的一雙眼睛正在他不知名的地方看著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