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如何能成為三國時期在位最長的皇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一句「此間樂,不思蜀」,不僅讓蜀漢後主劉禪成為名人,也讓他成為「扶不起來」的典型。
其實,真正的劉禪並不完全是這樣的。
一、很有智慧
公元223年,劉備命喪白帝城,太子劉禪繼蜀漢皇帝位,史稱後主。
網絡配圖
應該說,劉禪接手的是一個十足的爛攤子。
外部,宿敵魏國一直虎視眈眈;盟友東吳成了勢不兩立的仇人。
內部,精兵良將已所剩無幾,雪上加霜的是,朱褒、雍闓、高定、孟獲等數郡又先後叛亂,政權隨時可能傾覆。
真可謂內憂外患,岌岌可危,這麼糟糕的局面,即便是劉備收拾起來都不容易,何況才年僅十七歲的幼主劉禪呢?
然而劉禪繼位不過短短五年時間,「務農殖穀,閉關息民」,農業生產恢復了元氣。
「南征四郡,四郡皆平」,國內局勢實現了平定。
「吳王孫權同恤災患,潛軍合謀,掎角其後」,吳蜀聯盟重修舊好。
「涼州諸國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餘人詣受節度」,友邦良將紛至沓來入朝相助,外交成果令人矚目。
不但使危機四伏的蜀漢政權徹底走出低谷,反而使國家呈現一種中興的氣象。
對於劉禪,最有資格評價的人便是諸葛亮。
現在我們能夠見到的史料有兩條,一是《三國志》記載,諸葛亮曾對射援稱讚劉禪,射援又將諸葛亮的話告訴了劉備,劉備聽了非常高興,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
」意思是連丞相諸葛亮都稱讚你劉禪聰明過人,雄韜大略,遠遠超過人們的期望,我還有什麼可擔憂的?二是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一個敏字,明確地肯定了劉禪的天資聰穎、敏銳通達。
以諸葛亮的人品,是斷不會阿諛諂媚的,以陳壽的治史之嚴謹求實,也是斷不會無端溢美的。
二、很有謀略
自古以來,少主重臣,就是一對冤家,能夠和睦相處的極少,更多的還是以悲劇告終。
諸葛亮為了打破這個定律,實現雙贏,他選擇了北伐。
離開權力中心,給劉禪空間。
史載,諸葛亮生前輔佐劉禪十餘年,只在朝中呆了三年多一點,還基本上都是在劉禪繼位初年的那一段,而等到劉禪年齡大些後,諸葛亮幾乎就沒有回過成都,一直呆在漢中。
諸葛亮的心思,劉禪顯然是讀懂了,看他的一片孝心是多麼真誠又多麼令人感動:「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
」劉禪在後方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不管朝中大臣們意見如何,要啥給啥,哪怕是死了很多人,靡費了很多錢糧,也從不表露出半點不滿。
諸葛亮一死,劉禪馬上就停止了北伐。
三、很有胸懷
劉禪的胸懷非一般帝王可比。
諸葛亮死後,劉禪表現得十分悲痛,可是當時卻有一個名叫李邈的官員,向劉禪上了這樣一道奏疏,他以曾不利於漢室的權臣呂祿、霍光作比喻,說諸葛亮雖然未必有反叛之心,但是權勢太強,以至於劉禪都畏懼他,導致國內姦邪萌生。
而李邈自己也常常不得不在諸葛亮的威勢下,膽戰心驚,現在諸葛亮死了,真是太是時候了,「宗族得全」,「大小為慶」,否則,將來後果不定如何呢!暗指諸葛亮很有可能有不軌之心,勸諫劉禪不必太隆重地為諸葛亮發喪。
要命的是,持這種看法的,卻並非李邈一人,還有一部分大臣,比如李嚴、廖立、來敏、魏延等,他們對諸葛亮專權也頗多微詞,甚至懷疑其有不臣之心。
只不過諸葛亮在世時,迫於其權威,人皆不敢直言指斥。
有道是「春江水暖鴨先知」,連別人都看出來了,後主劉禪本人能沒有感覺?那是不合常理的。
但他沒有在自己羽毛豐滿之後來個秋後算帳,更沒有按照李邈的意見將諸葛亮打入冷宮,仍舊給予了曾經的權臣也是功臣最高的榮譽,自始至終也沒有丟掉諸葛亮這面旗子。
以往那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繼續堅持,諸葛亮生前推薦的人除了楊儀之外,全部重用,仿佛和原來全然一樣。
為什麼劉備非要選阿斗劉禪繼位
劉禪一直以來被大家熱議。也有很多讀者問,劉備難道就劉禪一個兒子嗎?非要選他繼位?劉備確實不止一個兒子。歷史記載,他有四子。劉封性格剛猛,氣力過人。隨趙雲、張飛等掃蕩西川,頗有戰功,而後又統領孟達...
41年的帝王豈能沒兩把刷子?劉禪被誤讀千年!
劉禪 小名阿斗。劉備去世後繼位成為蜀漢皇帝。劉禪初為皇帝時,對諸葛亮非常信任,軍國大事全權委任於諸葛亮。諸葛亮、蔣琬等賢臣相繼去世後,劉禪自身無力把持 國政,宦官黃皓開始專權,迫使姜維外出屯田避...
劉禪是無能還是大智若愚?
劉禪庸碌無能。在位前期,主要依靠諸葛亮治理國政。幾次出兵北伐,攻打魏國,均遭失利。自諸葛亮死後,蔣琬和費禕輔政,他們遵行諸葛亮的既定方針,團結內部,又不輕易用兵,曾一度使蜀國維持著比較穩定的局面...
三國奇談:論劉禪的大局觀及個人修養
劉禪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史學家對評價不一,現代人對他也是各有褒貶,有人認為,有了諸葛亮這樣一位賢相輔佐,劉禪在怎麼說也不應該就此亡國,他實為一個扶不上牆的稀泥。但是事實會是這樣的嗎?一句「此間樂...
三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真的是個「樂不思蜀」的傻瓜?
因為一句「此間樂,不思蜀」,讓後主劉禪一鳴驚人,也讓他多了一個「扶不起來的阿斗」的稱號。真正的劉禪真的是這樣的嗎?其實不是的,他的韜晦之功絕非其父劉備所能及,堪稱是一個大智若愚的高手!
所謂扶不起的阿斗!劉備託孤為何一定要選他做繼承人,而非劉封?
一句「此間樂,不思蜀」,不僅讓蜀漢後主劉禪成為名人,也讓他成為「扶不起來」的典型。歷史記載,劉備有四子,劉禪、劉封、劉永、劉理。既然他有四子,那他為什麼會選擇其中最無能的「阿斗」即位呢?
三國在位最長的皇帝是誰 大智若愚者蜀漢後主劉禪
人說「扶不起的阿斗」,阿斗是劉備的兒子劉禪,他雖然無治國之能,但他卻是三國時期在位最長的皇帝。讓他成為「扶不起來」的典型是因為他的一句「此間樂,不思蜀」,讓蜀漢後主劉禪一躍成為了歷史名人。但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