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麼孤獨,要麼庸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溝通對每個人來說越來越重要,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上每天都離不開交流,我們每天和家人交流,工作的時候和同事領導交流,但是我卻喜歡獨處的時間,我可能由於職業的關係,每天都變得不想說話,不想交流,只想遠離人群,不被打擾的在一個安靜的地方看書,會不會書看得越多,越不會社交了。

我知道我這種狀態是不對的,人是群居動物,而且人也是需要交流的動物,而且有的時候會感覺很焦慮,幾天沒有讀書的時候會感覺不如別人會焦慮,書讀的太多的時候理解不了也會焦慮。


今天看完叔本華的《孤獨通行證》才發現,如果你一直在不停的看書,吸收的都是書中的思想,那就沒有自己的空間來思考;換一種方法,如果你看的書不太多的話,那剩下的時間就可以用來自己思考和反思。

因為期望一個人能記住他所讀過的所有東西,恰如要求他把吃過的所有東西都留在肚裡。

食物滋養了他的身體,書籍充實了他的精神,正是這二者使他成為自己的樣子,如同身體只吸收她能同化的食物,一個人也只能記住他感興趣的東西,即符合他總體思想或利益目標的東西。

因此人們不會對任何事情產生客觀的興趣,也不能夠從所讀中學到任何東西:他們將讀過的東西忘得一乾二淨。

亞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德國著名哲學家,出生於一個銀行家家庭。

父親是一位富商,性格易怒憂鬱,後因溺水去世;母親是作家,與歌德、格林兄弟等文壇名家熟識。

叔本華的哲學整整沉寂了三十多年,最終,他像一個從一場長期艱苦的戰爭中凱旋的英雄,頓時名噪全歐,譽滿天下。

近代很多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如尼采、克爾愷郭爾、華格納、托馬斯•曼等,無不直接或間接地受叔本華哲學的影響,其中尤以尼采所受的影響最大。

喜歡看書的我現在知道了,看書也不能盲目無目的的看書,所以我有時候覺得我雖然每天都在看書,但是並沒有把書中的知識學習到並且運用起來,那一直不停的看書好像是不對的,看完之後合上書,腦子一片空白肯本不知道書中說得是什麼內容,我們要不光會看書,而且要有自己的思想。

所以,叔本華在《孤獨通行證》中告訴我們,「複習乃學習之母」,任何一本重要的書都應該一鼓作氣連讀兩遍,這一方面是因為在第二次閱讀的時候,我們能更好地把握書中的整體內容,知道了結尾,才能真正地理解開端;另一方面,再次閱讀的時候,我們也許會有不同的心境和意緒,由此從書中得到不同的印象。

讀書還決定著你讀什麼書有益,工具書幫我們找到學習的方法和路徑;勵志書可以讓我們產生無限的動力;古老的經典書籍能凈化我們的心靈,隨便拿起一本經典,哪怕只讀半個小時,整個人就會感覺煥然一新,身心舒暢、澄凈,精神超越、振奮,仿佛經過了山澗清泉的清洗凈化。

這是因為古老語言的完美特徵,還是因為那些作品歷經千年仍完好保存的作家思想的偉大。

所以我們讀書也要有選擇的讀,壞書讀得再少也嫌太多,好書讀得再多仍嫌太少,壞書是損害人們心智的精神毒藥。

閱讀好書的一個前提條件就是不讀壞書;人生實在太短,我們的時間精力原本有限。

所以我在文章開頭的疑惑,在讀完這本《孤獨通行證》之後,就有了很好的解釋,對於讀書,「絕不濫讀」的原則是非常重要的,閱讀要精選,即使當下引起所有人的注意、正在被廣泛傳閱的書,也不要貿然拿來讀;雖然這些書會轟動一時,甚至在第一年一版再版。

我們要把有限的時間用來閱讀那些偉大的著作,只有這樣的書才能給我們以薰陶和啟示,讓人開卷有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讓你讀書高效的5個方法

最近,在寫作群交流的時候,幾個小夥伴提出一個共同問題:「我喜歡看書,也經常看書,但基本上看完就忘了,看的時候還有點感覺,看完就沒印象了,也沒有運用上,當然我知道,這樣總比沒有看書習慣的同學要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