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的戰略地位有多重要?三國任何一方失去荊州就等於滅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東漢最後幾年,戰亂四起,各地諸侯擁兵一方,都想去做這逐鹿中原的王者。

而在那個時候,有一個地方最為重要,那就是荊州。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孔明就已經分析過了,荊州向北占據著漢、沔這兩塊地,向南又享盡了大海的便利,同時荊州向東溝通著吳越等地,往西走跟四川盆地也有很大關聯,有點野心的人都不會放過這個地方。

事實上也正是如此,西漢設置十三州刺史,這十三州相當於咱們現在的省份,而這荊州就相當於一個省,它下面還有八個郡,也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地級市。

在那個時代,正如諸葛亮所說,荊州乃兵家必爭之地,孫權在用兵中占領了荊州下江夏郡的南面的地方,荊州的州牧在原州牧劉表死後,就換成了他的次子劉琮來做,後來他不戰而投降了曹操,最後荊州的地方大部分都歸了曹操。

我們都知道,歷史的赤壁之戰,是兩個打一個的聯合行動,劉備和孫權共同擊敗了曹操,取了勝利,戰後劃分地盤,劉備占領了荊州南面的那四個郡,分別是,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還有零陵郡。

而孫權則是占領了南郡,還有以前便歸江夏郡南面的地盤。

而這個時候,曹操就比較可憐了,他在荊州地盤只剩下了南陽襄陽二郡,要不是後來重新劃分了南鄉江夏二郡,那他的地盤就更少了。

我們都知道劉備進蜀川之前,還是借了一塊南郡的,這是從東吳那裡,當然了,我們都知道他是有借無還,等到他進入四川之後,孫權就去攻打他手底下那些荊州的地盤,劉備就去向孫權求平。

並約定了把長沙桂陽郡以及江夏都給了孫權,而南郡,零陵和武陵這三個郡都給了劉備。

荊州之地,事關重大,一代猛將關羽的失敗也是從大意失荊州開始,在襄樊之戰的最後時期,孫權曾經派下了手下大將呂蒙去偷襲關羽,顯而易見,關羽失敗了,然後孫權搶走了劉備手下的那荊州的三個郡。

到了這個時候,孫權就擁有了荊州南面的六個郡,而曹操手裡還擁有著赤壁之戰後剩下的那三個郡,荊州的局勢也成了荊襄九個郡,而這個局面,一直持續到晉朝統一,三國覆滅。

三國形成之後,荊州就成了三個國家的交界地帶,它的地勢既危險又非常重要,有點野心的諸侯沒有不想爭奪它的。

而歷史上,荊州有名的戰役就有赤壁之戰,江陵之戰,以及夷陵之戰。

咱們就先來說說三個國家之間的形勢問題,假如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掌握了全部的荊州,那就和孔明以前跟玄德說的一樣,向東溝通著吳會,乘船而下,從水路和陸路兩個方面同時進發,那麼三個月消滅掉東吳是不成問題的。

向北就可以把兵指向洛陽,那是曹魏的都城,同時派遣另一方人翻過秦嶺,從魏國一面發動進攻,前後夾擊,半年滅掉魏國也不是問題。

當然了,這一切成功還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蜀國的兵必須充足,之少得是敵軍的三倍,並且它的後方政局,還不能出紕漏。

而劉備想要有那樣的成就,沒有個十年休養生息那是不可能的。

而在關羽在荊州的那段時間,漢中之戰消耗掉了蜀漢大部分兵力,所以,事實上蜀漢的可用之兵也沒多少了,不僅比曹操少,甚至連孫權也不如,所以啊,這樣的戰略,只能是劉備的理想了,沒有可實踐操作意義。

現在我們再做一個假設,假如荊州的地盤全部歸給了曹操呢?那麼就跟劉備想的一樣,沿著長江往下遊走,就是派兵把東吳之地給蕩平了也不在話下。

等到司馬炎篡位了魏朝,進而建立了歷史上的西晉,派遣大將軍杜預去攻打吳國,最後才算是三國的結束,而他使用的方法,就是之前劉備和曹操沒能夠親自實施的,沿著長江下游,一部分兵馬乘船走水路,另一部分則是走陸路,最後兩路一塊進發,才覆滅了東吳。

同樣的,魏國的軍隊向西進入蜀川之地,也將兵馬分成了兩路,只是和蜀漢設想的北伐魏國的路線恰好是反其道而行之,兩路夾擊,三個月消滅掉蜀漢也不在話下。

最後,我們再做一個假設,假如荊州的全部地盤是被孫權所在的東吳給占領了呢?向西走可以直接派兵攻打蜀國,向北走又可以直接進攻魏國。

可是啊,在歷史上,成功的也只有楚國罷了,而那還是在戰國時期,在別的時期,在東南之地起兵向北或者向西,幾乎就沒有成功過的。

長江是東吳之地的屏障,也是堵住他們出路的大門,想要出兵,長江天險不可違啊!荊州對於東吳來說,根本算不得進攻的戰略之地,這大概也是孫權在劉備曹操死之後那麼多年都沒有作為的原因吧?所以啊,荊州之地,是重中之重。

本文由雯閱歷史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東吳借荊州,到底借多少地盤給劉備?

在三國歷史中,東吳借荊州算是一個很有名的公案了。劉備等人,奪取了青州、幽州、荊州等地,成為中國最大的一股勢力。在當時,除了西北的韓遂、馬超,益州的劉璋,漢中的張魯,南方一帶,基本就只剩下孫權跟劉...

魏蜀吳三國為什麼都想得到荊襄九郡?

東漢時期荊州原下轄七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從南郡、南陽郡中分出襄陽郡、南鄉郡(一說章陵郡),合稱「荊襄九郡」。三國時代的荊州,...

吳蜀湘水劃界

湘水劃界,又稱湘水之盟,是三國時期建安二十年(215年),劉備、孫權雙方為解決荊州土地歸屬問題而達成的劃分邊界的協議。協議中重要內容為:劉備和孫權平分荊州,即以湘水為界,分荊州的江夏郡、長沙郡、...